日常生活中,朋友们通过微信进行交流
发红包或者转账很常见
但一旦双方发生纠纷,
转账、红包产生的经济交易
它们的性质相同吗?
近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
一起贷款纠纷案件已审结
认定微信红包与转账性质存在差异
红包是礼物,转账是贷款。
据此,责令被告偿还原告的贷款
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们来看看↓
微信红包不是转账
视为赠品无需退回
被告刘女士称,她于2019年通过微信认识了原告周先生。两人认识后不久,周先生以经济困难为由多次向其借钱。 2020年至2021年期间,刘女士通过银行转账、微信红包等方式共向周先生转账1万元,但多次请求无果。 对此,周先生辩称,涉案款项并非借款,而是赠与。
法院经审理认为,刘女士通过微信红包和微信转账两种方式向周先生提供资金。 微信红包本身就含有“礼物”的含义。 根据本案的具体情况,刘女士向周先生提供了资金,以支持其生活。 发送微信红包的总金额为2769元,是刘女士的礼物,不需要周先生偿还。 对于刘女士通过微信转账向周先生支付的人民币一事,周先生虽然辩称这是一份礼物,但他没有证据证明刘女士曾表达过送礼的意图,且考虑到周先生周先生曾向刘女士借钱偿还贷款等,本案中,刘女士通过微信向周先生转账,应视为其向周先生提供贷款,周先生应该偿还。 据此,法院作出上述判决。
“虽然微信转账和微信红包都是通过微信软件进行支付,但应根据微信软件功能和属性的不同,区分两种支付的性质。” 法官在庭后提醒,微信软件作为社交工具,除了日常通讯功能之外,还具有社交功能。 微信红包是微信软件社交功能的典型体现。
微信红包金额上限为200元,俗称“红包”。 按照我国的民俗,付“红包”通常是自愿赠送的礼物,无需退回。
与红包不同,微信转账并不具有“礼物”的含义。 它只是微信软件设置的支付功能,是社会实体之间常用的支付方式之一。
法官说
本案中,原告主张通过微信转账建立民间借贷关系。 如果被告声称该款项的性质是赠与,则需要提交相应的证据,否则将承担无法提供证据的不利后果。
仅限转账凭证
如何认定借贷关系成立
由于大量借贷行为
发生在亲戚、朋友和其他熟人之间
双方之间通常仅达成口头协议
没有书面欠条
如果只有金融机构的转账凭证
没有欠条
如何判断借贷关系成立?
法官表示,民间借贷的成立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双方对借贷有约定,通常以欠条为载体; 其次,贷款人实际上已经向借款人提供了资金。
这两个要素都需要有证据支持。 只要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缺乏证据,贷款事实就会存在不确定性。
在只有转让凭证而没有借款协议证明的诉讼案件中,借款关系能否成立取决于被告抗辩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若被告提出答辩并提供充分证据,而原告未能提供进一步证据的,原告将承担不利后果; 如果被告提出答辩但未能提供证据,则被告面临败诉的风险。
法官建议
出借人在借贷资金时,不仅要保留转账凭证,还要明确写明借贷协议,并通过开具欠条、要求担保、寻求第三方证人等方式固定相关证据,避免日后纠纷。
写欠条时要注意什么?
有些人不写欠条
最终无法申请贷款
有些人还写了欠条
结果就是没有法律保护
那是因为欠条没写好!
以下是写欠条时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
· 欠条标题:书写时,欠条标题应写为“IOU”,而不是欠条、收据等。
· 借款原因:欠条必须要求借款人明确写明借款原因,以便贷款人明确贷款的去向和用途,也可以为日后可能发生的纠纷提供证据。
例如:xxx(借款人)向xxx(贷方)借钱购买房产……
· 交付方式:还贷时,尽量使用银行转账等网上支付方式。 这样可以留下清晰的痕迹,付款记录可以作为诉讼的重要证据。
如果以现金支付,建议检查借款人的提款历史以确定资金来源。 还应根据借款人的工作性质、家庭情况等多加关注和考虑资金来源的合理性、合法性。
同时,最好有第三方见证人在场,并要求借款人出具收据。
· 贷款人信息:借据中必须明确注明贷款人的全名和身份证号码。 否则,欠条持有人一般被视为债权人。
· 贷款金额:借据必须注明贷款的币种和金额。 人民币、美元等货币; 金额必须用阿拉伯数字和大写汉字书写,防止金额被篡改。
例如:人民币元(¥.00元)
· 还款期限:还款期限必须在借据中注明。 借款人应当在贷款期限内偿还贷款。 逾期未偿还的,将面临相应的处罚措施。
如:逾期利息、纠纷费用
·写清楚地址:欠条中应写明借款双方的地址,以便法院在诉讼时准确送达法律文书。
· 交易信息:借款过程中,保存双方的聊天记录、电话录音、转账记录等交易信息。
在欠条中写明借款人的账号或银行卡号等信息,以便发生纠纷时提供证据。
· 借款人:借款人应在欠条上签字盖章并附上身份证号码。
· 保证人:为保证债权的实现,保证人与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出现当事人约定的情形时,由保证人履行债务或承担责任。
此外,还需明确借款关系、约定利息、逾期利息、纠纷费用等信息。
最后附上借条模板
如果需要的话,保存一下
制作人丨唐毅
制片人丨方怡婷
编辑丨邵锡伟
央视新闻客户端综合法治报、中国普法、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