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还在你身边,却莫名其妙被盗了? 据媒体报道,杭州的胡女士近日发现,她的手机在未进行任何操作的情况下,出现了6000余元的游戏费用。 类似的案例接二连三地出现。 犯罪嫌疑人利用非法获取的公民信息对移动支付平台进行“撞库”攻击,然后通过非接触方式盗取受害者的信用卡。 获取信息、伪造身份证、假身份证办理手机卡、盗取支付宝账户余额的整个过程,形成了一条犯罪产业链。
那么,移动支付被盗的原因有哪些呢?
无密码小额移动支付广泛应用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小额免密功能以其便捷、高效成为各平台抢占市场的有力工具。 为了推广该功能,一些组织采取了默认甚至强制启用该功能的方法。 很多消费者在不经意间就开启了这个功能。 此外,很多平台对于小额免密码支付的金额也没有统一明确的规定。 该功能开通后,消费金额低于限额时,无需进行其他身份验证。 这也是很多消费者遭遇诈骗的重要原因之一。
移动支付资金风险来源
移动支付方便快捷,具有传统支付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 然而,由于大量用户的个人信息存储在移动设备上,而移动终端的独特特性可能会让用户的移动支付资金面临风险。 这些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盗窃和诈骗手段。 例如:不法分子交换商户二维码,盗取本应转入商户账户的资金; 不法分子窃取手机或从废弃旧手机中恢复账户信息甚至直接操作账户,将木马程序、扣费软件植入二维码威胁用户账户安全。
(2) 用户个人信息泄露。 移动支付的过程实际上是个人信息快速传输的过程。 信息很容易泄露和被盗,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有些黑客在获取账户信息后,通过大量试错操作来破解用户密码。 一些社交平台上甚至存在专门出售此类账户的渠道,形成黑色交易产业链。
(三)手机病毒、恶意软件威胁移动资金安全。 手机系统的漏洞或支付平台安全技术的不足,导致窃取用户隐私的恶意软件泛滥,让手机用户难以防范。
移动支付越来越流行。 如何保障用户移动支付资金安全?
首先,警惕风险,注意人身财产安全。 开通免密支付时,请仔细阅读相关条款,明确责任和风险,并将免密限额设置为较低标准。
其次,保护移动支付设备的安全。 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设备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隐患。 数据一旦丢失,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窃取,从而威胁财产安全。
最后,如果发现账户被盗,用户应及时采取措施。 例如,迅速更改密码、取消相关授权、联系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公司,防止盗窃金额进一步扩大; 同时,及时报警、提交相关信息,保存并固定电子证据,以便日后有效维权; 对于被盗的用户有权向支付平台要求赔偿并协商解决。 一旦协商不成,用户还可以通过诉讼等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