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微信在中老年人中的不断普及,一些隐藏在微信群、朋友圈的骗子也开始针对中老年人。 领免费红包、朋友圈帮忙讨价还价、发广告赚佣金……微信、朋友圈这些新骗局你遇到过几个? 记者采访整理了中老年人中最常见的微信骗局,并邀请专家为您提供建议。 (本报记者 王宇)
骗局 1份免费礼物
被骗经历:2018年春节期间,福建厦门的张先生在朋友圈看到这样一条消息——声明:不以任何形式收取任何费用。 某品牌箱包正在促销。 今天添加微信,即可获得免费旅游。 盒子(24寸,每人仅限一个),不收费,先到先得,活动真实有效。 张先生根据消息提示添加对方微信后,被告知可以免费领取。 张先生随后将自己的地址和电话号码发给了对方。 三天后,张先生收到包裹,但要求支付50元邮费。 张先生支付了50元邮费后,收到了一个与促销完全不符的盒子。 张先生想要退款,却发现对方地址不详,无法邮寄,只能承认自己运气不好。
反诈骗策略:骗子以商家活动为名,以看似高价值的物品赠品为诱饵,要求参与者缴纳快递费、关注微信ID、提交私人信息等条件实施诈骗。 面对众多“送礼”活动,要时刻警惕陷阱,不要贪图一时之利; 另外,不要轻易相信朋友圈中有关免费高价物品的信息,在未经确认的情况下使用“群发助手”时要小心。 》 群发消息功能,防止他人上当;通过快递领取赠品的情况下,收到快递后不要先付款,并要求先验货。如果货物不对,拒收,直接退回。( 负责人、防诈骗专家 陈杰)
骗局2 获得免费红包
被骗经历:2017年8月,北京63岁的陈唐加入的微信群里出现一个标题为“某某(电影名称)票房目标60亿。庆祝”的链接。晚上聚会,把钱扔掉。我只是刷了直到……”陈唐并没有太注意电影的内容,但他隐约记得他的孙子提到过这部电影,而且是一个红包链接,所以他放松了警惕,想也没想就点了进去。 点击链接后,手机上出现的并不是普通的微信红包页面,而是一个类似游戏的界面。 他必须向下滚动并刷新页面才能抢到红包。 每次抢到的红包越多,参与游戏的次数越多,赚的钱就越多。
陈唐两次参加比赛,抢到了148个红包。 累计红包金额40.96元。 页面上写着“玩得越多,奖励就越大”之类的字样。 玩了两次游戏后,陈唐选择了“不再玩,立即提款”选项,但令人惊讶的是,钱却无法直接转入他的微信找零。 屏幕上“需要进一步分享到微信群”的提示“只能收藏才能领取”,让他有些摸不着头脑。 陈唐将链接分享到了自己所在的另一个微信群,但分享后却收到通知,必须分享到另外两个微信群才能提款。 陈塘将链接分享到三个微信群后,他发现,为了领取红包,他需要下载一个名为“XX商城”的应用程序。 进一步询问后,陈唐发现,这是一个贷款融资平台的广告链接,其口号是“免费领百万红包,收入高达90%”。 他察觉到了不对劲,迅速终止了手术。 几天后,陈唐得知,有亲戚按照指示在平台投资了1万元,但至今无法提取现金。
反诈骗策略: 1、单笔红包限额200元。 一旦遇到666元、888元等大红包链接,需提高警惕; 2、未知红包链接可能含有木马病毒。 点击后,您需要输入个人付款信息。,立即退出; 3、点击真红包时,资金会直接进入我们的电子账户,而假红包则需要用户进行进一步操作; 4、如果涉及填写个人信息或转发推广,甚至要求下载办理相关手续提现时,您一定要提高警惕,谨防各种陷阱。
遇到假红包诈骗,您可以选择以下方式举报: 1、访问腾讯安全服务平台,点击“我要举报”; 2、进入“守护计划”公众号,点击“反欺诈-欺诈举报”; 3、您也可以进入“腾讯安全反欺诈实验室”公众号,点击“查询报告-报告”。 ( 负责人、防欺诈专家 陈杰)
骗局3 扫描二维码骗钱
被骗经历:今年4月,59岁的长沙微信用户“梅子”在群里看到一个可以点击领取福利的二维码。 “梅子”点击扫描二维码,显示她可以领取188元的红包礼物。 但随后的链接中再次弹出一个二维码,显示:只要支付0.01元,即可获得188元红包。 “梅子”没有多想,立即根据二维码转了钱。 结果她没有收到红包,而是转了188元给对方。 转账之后,梅子就被对方屏蔽了。 事后,“梅子”了解到,这种二维码红包其实是PS图片。 骗子利用PS技术将自己的支付码伪装成红包页面。 用户扫描二维码后,就会进入转账步骤。
防诈骗指南:目前微信上类似扫描二维码领取福利的诈骗类型有很多,但绝大多数诈骗都是通过发送木马链接、要求中老年人输入身份信息来骗取钱财或银行卡号。 中老年人面对涉及个人隐私的链接尤其是银行卡密码等敏感信息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随意输入。 (湖南云天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文)
骗局四:帮朋友讨价还价
被骗经历:今年4月,北京的郭先生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个帮助“砍价”购物的链接。 上面写着,“找朋友砍价,低至0元就能买到一部 X手机”。 郭先生立即点击“砍价”按钮,留下姓名和电话后,页面显示“您已帮朋友砍了68元!活动时间有限,只需填写信息即可参与活动” ,找朋友参与讨价还价,就可以零元购买“手机”。 郭先生将链接转发至朋友圈,并向好友发消息请求帮忙“讨价还价”。 正当他忙着工作的时候,他收到一条短信,通知他银行卡被扣了600元。 “余额一下子就转完了,还好微信绑定的不是借记卡,不然损失就更大了,我怀疑填写的个人信息被泄露了。”
反诈骗指南:不仅在微信朋友圈,随着移动平台各类社交应用软件的普及,类似点赞、砍价促销活动也越来越多,有的还涉及虚假宣传甚至诈骗。 如果活动奖品难以兑现或包含不确定的承诺甚至没有公布程序,请勿轻易参与,以免被他人利用。 另外,请勿随意转发,以免落入无良商家的陷阱,导致更多人上当。 被骗了。 (福建建达律师事务所律师 张传江)
骗局5 微信二次认证
被骗经历:今年5月,湖南湘潭55岁的李娜收到一位名为“安全支付管理”的用户留言,“根据网络刑法规定,我们将严厉打击打击网络诈骗!由于您的微信账号尚未经过二次验证,正在认证,该账号即将被冻结,请点击链接重新认证……”该消息还表示,如果不进行实名认证,该帐户将被冻结。 李娜有些疑惑,顺着链接输入了自己的银行卡号。 当她正要输入密码时,儿子看见了,拦住了她。 “后来我发现这是一个可以直接从银行卡转账的木马链接。”
反诈骗指南:记者向微信客服询问确认,目前个人或企业微信账号不存在所谓的二次实名认证。 微信实名认证步骤为:进入钱包→右上角“四宫”→【支付管理】→【实名认证】即可完成实名认证。 在微信群中,切勿随意点击陌生人发来的链接、二维码截图、压缩包等; 系统微信用户收到后缀为.apk的文件时,请务必谨慎点击下载并打开。
骗局六:通过发布广告赚钱
被骗经历:今年6月,在亲戚的推荐下,山东高邑市的王女士加入了“蜀钰传媒有限公司”微信群。 该公司表示将推广多个视频网络,群成员每天在朋友圈转发5个视频。 将指定短视频的截图发送给管理员,她晚上就会收到工资。 管理员每天会以微信红包的形式给她发26元钱。 王女士进群后,缴纳了369元押金,成为发起人。 当天,管理员转发了5个短视频和一个宣传内容给她。 王女士将其全部转发至朋友圈,然后截图给管理员。 晚上,管理员索性退群,承诺的工资也没有拿到。
防骗指南:此类骗局诱惑力很大。 骗子利用虚假交易、转账截图等方式骗取受害人信任,实施诈骗行为。 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主要工具是微信。 嫌疑人与受害人并未见面。 相反,他们利用微信转账来欺骗和引诱你。 一旦你发了高额红包,对方就会直接拉黑你。 由于是微信操作,涉案金额不大,因此很难找到嫌疑人,维权也很困难。 中老年人应保持警惕,拒绝因小事而占便宜。 (湖南云天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文)
骗局7 微信群传销
被骗经历:今年6月,广东深圳52岁的张海丽被朋友拉入一个400多人的“物联网精英培训团”。 这个团的规矩非常严格:每天早上必须升旗、奏国歌,每个团员都必须报到,不允许跳水。 群里有很多“讲师”,负责给新人提供“财富培训”,要求新人多读书、多学习,并承诺只要进群,就分配3000股原始股,等值至人民币9,000元。 新人只要在群里积极发言或者拉其他朋友进群,就有机会成为讲师、记录员和管理员。 除了获得3000股原始股外,他们还可以获得8000元的月薪。 张海丽邀请两位好友入群后,“讲师”告诉她,招募5个人就完成任务,而这3000股原始股要等平台上市后才能拿到。 此后,张海丽就没有在群里发言,三天后就被踢出了群。 据群内朋友透露,讲师要求每人缴纳220元手续费,才有资格获得原始股。
防骗指南:需要邀请更多人进群才能获得福利,需要先缴纳手续费或押金。 这种类型的骗局更容易识别。 中老年人应时刻警惕此类骗局,不要被眼前的暴利所诱惑。 (湖南云天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文)
更多精彩养老资讯,欢迎下载时刻新闻客户端,点击导航栏“+”,添加“老年人”页卡,每天获取最新养老资讯、行业动态、人物人物、精彩故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