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来自圈内一位读者,我觉得挺有趣的:
戴先生,请问各个产品的“截图”功能有什么区别? 截图功能会给用户带来什么惊喜吗?
读完后,我想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用户在使用产品时需要截图? 这就是截图的目的?
截图功能与日常琐事紧密相连。
例如,如果远处出现彩虹,您指着并喊道:“哇,彩虹。” 然后我想到要给远方的朋友看,于是我拿出手机,拍了张照片,发到群里。 然后我在群里讨论了一下,大家都很惊讶。 ,其中一些人很聪明,闹出了一些笑话。 我就想着截图分享到朋友圈,娱乐一下大家。
因此,在社交产品中,存在着社交产品截图的需求,并且各种产品也根据各种场景都有自己的截图功能。
截图确实可以更准确地表达难以用文字表达的内容。 比如“朋友给我发微信告诉我”绝对不如直接发截图来得有感染力。
随着场景的多样化,对于截图的需求也变得与以往不同。 大家已经不再满足于默认的截图功能了。 为了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不同平台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打造了更适合的截图。 各个平台的截图功能。
以至于即使在手机相册中,你也会发现很大一部分图片根本就不是照片,而是截图。
包括我经常使用电脑上的截图功能,一般都是微信或者微信自带的截图工具。 我发现有时候人们第一次打开电脑就打开微信、微信,并不是为了接收或发送信息,而是为了截图。
PC版的截图功能已经很强大了。 它甚至可以识别图片中的文字,并进行修改、复制、下载。 下载时,图片和文字分别保存为jpg和txt,存放在文件夹中,方便用户使用。
微博微博时代,每条消息限制在140个字符以内。 为了能够发更多的文字,很多人把文字写成图片,截图,然后发出去,就是为了突破140个字符的限制。 截图似乎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必不可少的非常规功能,从而对体验要求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
包括iOS 11升级到目前的13之后,与之前的版本相比,截图功能得到了极大的优化。 在原有的基础上,可以对图片进行绘画、标记、自定义、保存等操作,并可以直接分享。
因此,有些产品利用系统的截图功能来丰富用户在产品中的使用场景。 例如,在支付宝、携程等产品中截图时,图片会默认编辑为“问题反馈”,您在使用过程中可以直接向平台反馈。 存在的问题或提出相应的建议。
在这样的场景下,产品可以通过用户提出的产品建议、提交的功能Bug等建立良好的用户反馈机制,从而帮助产品在产品上线后更方便地了解用户反馈,调整产品策略及时。 进一步改善产品用户体验,提高用户满意度。
在淘宝、豆瓣、小红书等产品的特定产品内容页面使用截图功能时,会自动出现分享弹窗。 这种形式是截取当前界面显示的内容,生成图片,并在图片的底部放置分享位置,最后将图片分享出去,这样更有利于内容的传播。 通常出现在电子商务或知识/教育产品中。
更重要的是,下图中的淘宝分享可以识别你的手机上安装了哪些软件。 右侧显示未安装时的情况,左侧显示与微信同时的情况,以确定您可以分享的渠道。
这些产品利用系统截图功能丰富了产品的使用,提升了体验,也达到了各自的商业目的。
但这些并不是屏幕截图的全部用例。 在一些工具产品中,截图功能已经丰富到屏幕之外。
例如,在出门之前,我知道我可能会因为流量不足或网络连接不佳(没有WiFi)而无法实时使用地图产品,所以我通常会截取一些屏幕截图来帮助我在出现上述情况时发生。 还有一种方法可以知道路线。
例如,当我使用高德地图选择公交/地铁时,右下角会出现一个“截图”按钮。 点击后,整个旅程将展开并保存到相册中。 即使我退出App(或者没有网络),它也不起作用。 影响出行。
在这种场景下,长截图比当前屏幕的默认截图更实用。
此外,手机对话框还可以进行长截图,并且还可以间隔选择截图内容,可以隐藏昵称,还可以自动模糊头像。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从这些细节就可以看出产品体验的差异。 好的产品会抓住每一个可以优化的点。 相反,普通产品人会忽视这些机会。
思考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每个产品根据产品类型不同,截图的差异也不同。 至于惊喜,相信大家已经在文章中看到了。
推而广之,为什么用户在使用产品时需要使用截图呢?
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记录、反馈问题、分享等,其使用目的根据产品类型的不同而不同。 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应用中,对截图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促使截图功能的多样化而不仅仅是单一的截图。
作为设计师,你要做的就是根据自己的产品类型,优化产品的截图功能,丰富用户体验。
就这些了,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