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2月4日电 (李秋英)近年来,随着药品审评和医保准入效率显着提升,创新药畅通无阻,创新药纳入医保时机已到持续缩短,从2016年的3.55年,到2021年的1.02年。但截至2022年一季度,仍有55%的创新药未纳入医保。 创新医药及器械产品如何真正造福患者? 业内人士指出,从支付端形成多方支付机制,有望为公众用上更好的创新医药产品提供有力保障。
从临床应用来看,截至目前,我国推出的四款CAR-T细胞治疗产品售价均在百万元左右。 尚未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需要患者自费承担全部费用。 复星凯特和药明巨诺的两款CAR-T产品每年适用于全国约13,000例新病例,但截至2022年底,只有约500人使用该疗法。 这意味着,受限于个人承受能力,大量适合这种疗法的人无法使用这种先进疗法。
在创新支付模式下,各大保险公司与第三方TPA平台、药企合作,逐步打通健康管理和用药服务链条。
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系主任徐贤此前表示,惠民宝和百万医保产品的责任设计正在不断推动保险业与药企之间更多的联动。 与基本医疗保险相比,商业保险具有更加灵活的合作方式和风险分担机制的优势,也可以更好地承接符合市场规则的创新药品定价制度。
商业健康险纳入创新药物和器械,重点关注慢性病、肿瘤、罕见病等领域的创新。 商业健康保险依靠灵活的合作方式,不断扩大覆盖人群和覆盖范围。 以“平安e寿险”为例,连续五年提高保障水平,创新药获批当年就纳入保障范围。 今年,在保费不变的情况下,将新增65种新药品,特殊药品承保品种将超过188种。此外,商业健康险也在不断升级健康管理服务,切实帮助患者按时服药。由医生处方。 从长远来看,为患者赢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有效改善了患者的健康状况。
目前,我国已有100多家保险公司的2200多种产品,涵盖疾病保险、医疗保险、护理保险和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四大类。
“创新支付引入了基本医疗保险之外的新的支付来源,其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现阶段,各地、模式的探索不尽相同,模式是否符合行业规律?真的能起到保护作用吗?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探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品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陈浩指出,在产品设计时,保险公司、制药公司、医疗保障系统、医疗服务网络系统应共同参与。的过程。 采取多元化协商,确保各方利益平等,开发出尽可能符合社会实际的多层次精细化管理产品。
创新支付也离不开政策引导。 7月31日,上海市医疗保障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市进一步完善多元支付机制支持创新药器械发展的若干措施》,包括九个方面28个要点。 工作任务包括支持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药企合作,探索引入专业第三方服务机构,加快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开发,覆盖新药、好药、优质医疗服务。
上海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介绍,随着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形态的创新和先进药品、器械责任的迭代,创新药品的支付水平显着提升。 在实践中,需要一些证据指标和数据系统等先决条件。 更重要的是,政策制定需要更加灵活和广泛,并最终在患者可及性的基础上实施。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