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我是廖老四,致力于手机游戏成瘾研究。 今天我们给大家分享的案例的主角是一个初一的男生。 为了保护孩子的隐私,我们叫他小平(化名)。 据小平母亲介绍,小平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有:
1、孩子沉迷手机,整天玩游戏、看视频。
小平现在已经沉迷于手机了。 放学回家,手机就再也离不开他的手。 除了玩手机,我什么也不做,不做作业,也不帮忙做家务。 小平的妈妈说:“以前,孩子们在家时,经常会尽力帮我们做家务,比如洗菜、洗碗、扫地、拖地、倒垃圾等。自从他迷上了手机游戏,他就感觉整个人就像被吸进了手机里一样。 除了上学和睡觉的时候,他们一刻也离不开手机。”
小平妈妈接着说:“他(小平)现在作息混乱,黑白颠倒,通宵达旦地玩手机,玩的次数数都数不清了。我们一叫他玩手机,少了手机,他会很生气,然后冲回去。回到你的房间,把自己锁在里面,不要让任何人进来。”
2、孩子总是与父母对抗,非常逆反。
据小平妈妈介绍,小平四五年级的时候,还是很听父母的话。 当他的父母说一件事时,他就不会说另一件事。 进入初中后,小平长高了很多,甚至比父母还高。 从初一开始,他就变得叛逆,敢于与父母对抗。
比如,妈妈让他不要玩手机,但他必须玩到凌晨一两点; 妈妈让他好好写作业,他却随便应付,潦草写,甚至不写作业。 妈妈让他多出去锻炼身体,他却整天待在房间里,不出门。 而且,他无论大小,都不愿意听父母的话,还经常顶嘴。
3、孩子性格内向,不爱说话。
小平从小性格内向、害羞,不爱说话。 据班主任反馈,小平在课堂上很少举手回答问题。 他在课堂上很安静,经常独来独往。 很少见到他和同学一起玩耍。 小平的妈妈还补充道:“在上学的路上,偶尔有同学跟他打招呼,但他会假装没看到、没听到,默默离开。即使看到老师,他也不会主动跟他打招呼。”老师。”
为了找到孩子问题的根源,我们将对小平的原生家庭以及父母的错误管教方式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具体如下:
错误管教一:母亲从小就压抑孩子,缺乏对孩子的鼓励和认可。
· 描述:
小平妈妈觉得儿子没用,找不到任何积极的一面,找不到任何亮点。 从小到大,小平经常受到她的批评和指责。 有时小萍的妈妈会气得骂孩子笨、笨,甚至威胁孩子:“你真是个废物,我怎么可能生出你这样的儿子?我真的要被骂了。”被你气死了!”
· 改进建议:
《双向育儿》中有一句话:
“如果你唯一的工具是锤子,那么每个问题对你来说都像是钉子。”
显然,在小萍妈妈眼里,孩子们的问题就像是尖锐的钉子,妈妈觉得必须拔掉。 然而,她越是用这种否认、批评、压制的方式管教孩子,这些钉子就越扎得更深。 在孩子们心中根深蒂固。
徐国靖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面子是孩子的自尊,自尊是人性中最光辉的东西。如果你撕毁了孩子的自尊,你就把孩子人性最光辉的一面撕成了碎片,也唤醒孩子人性中不好的一面。”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总是一味地指责孩子的缺点,找孩子的毛病。 这无疑是对孩子自尊心的践踏。 如果我们已经摧毁了他的自尊,又怎么能让他自信地与人交往呢? 呢绒? 难怪孩子在学校不会主动跟别人打招呼。 不是他不想交朋友,而是他不敢。 他害怕自己不被别人喜欢,害怕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一个很坏的人。 他内心敏感,自卑。
这也是很多孩子成绩很好,却依然拒绝学习、沉迷于游戏的原因,因为无论他们如何努力,他们永远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证明自己,更无法通过与父母的互动获得自我认同感;
结果,孩子内心的自我价值永远处于严重缺失的状态。 越是缺乏,他们就越想证明自己。 而他们越想证明自己,就越容易被别人利用。 手机和网络游戏公司正是想要证明自己的企业。 他们利用青春期孩子的这一弱点,对他们进行猛烈的追击和攻击; 他们充分利用孩子缺乏自我价值和极度渴望证明自己的心理,诱导、迷惑孩子将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游戏中,不断煽动孩子努力玩耍。 充值金钱,购买游戏皮肤和装备,升级打怪,享受恩怨,享受人生的高光时刻。
那么该怎么办?
1、止损
停止一切不当的纪律行为,如批评、指责、唠叨、说教、打骂等。就像赌徒赌博一样,在输掉100万的前提下,是卖掉底池继续赌博挽回损失,还是以及时止损。 我想大多数人如果理智的话都会选择及时止损。 继续赌博意味着还有钱。 继续亏损的可能性,而且在自己两手空空的前提下,我认为及时止损才是明智之举。 (注:举例说明)
2. 改进
这里的提高指的是孩子自我认同感的提高。 从上面的描述和分析可以看出,小平是一个有着敏感自卑感的孩子,而这种自卑感的根源,包括他对手机游戏的沉迷,与他从小受到父母的否定和贬低有着密切的关系。 。 所以,想要改变孩子目前的状况,除了止损之外,还必须改善。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我认同感? 简单来说就是表扬、鼓励、表扬的意思!
这里所说的鼓励,并不是一味地夸奖孩子,“哦,你真棒!” “你真聪明!” 孩子听到这些话可能没有什么感觉,甚至可能觉得父母是在无中生有地胡编乱造。 因为这些赞美之词实在是太简单、太肤浅了。
例如:一群许久未见的老同学聚在一起,见面不可缺少的就是“业务夸奖”:“哎呀,越来越漂亮了!” “年纪越大,就越年轻!” 这些话会与你擦肩而过,很少有人会把它放在心上或认真对待。 但如果有人说:“你今天戴的红色耳环让你的皮肤看起来红润,看起来真漂亮!” 由于对方的赞美非常具体,我们会更愿意相信对方的赞美是真实的表达。
因此,父母在表扬、鼓励孩子的时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你真棒”,更重要的是,这种表扬一定要有事实依据来支撑,这样孩子才有更多的可能去相信。 例如:“儿子,你今天学习了2个小时,你真是一个勤奋的年轻人啊!” 请记住,表扬和鼓励需要有事实证据支持才更可信。
错误管教之二:父母对孩子感到焦虑、消极、控制欲强。
· 描述:
据小萍妈妈反馈,夫妻俩都很着急:一方面,父母觉得孩子变成了这样,对生活没有希望,生活没有意义;另一方面,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变成了这样,生活没有希望,生活没有意义。 另一方面,孩子们总是这么晚玩手机,他的父母担心他的健康。
小平妈妈伤心地说:“如果他身体有问题怎么办?以后怎么办?他现在不想读书,也不认真读书,中考了怎么办?” ?” 小平的妈妈白天还去上班。 他们都想着孩子,感到非常焦虑,无法专心工作。 为此,他们在工作中也犯了很多错误。
同时,小平的妈妈认为孩子应该听父母的话。 孩子们还小,什么都不懂,所以她总是帮他们安排一切。 从小到大,她对孩子们说话总是用命令的语气。 例如,她对他们说:“你们现在应该做作业,你们不应该一直玩手机,如果你们一直这样玩,你们就没有未来了!” “你现在应该做作业了。” 你必须去补习班,你的同学都在补习班,你不去怎么跟得上学习!”
母亲每一步都为孩子着想,也要求孩子也这么做。 孩子喜欢学跆拳道,但她觉得学跆拳道有点暴力,无论如何也不让孩子学。 她自己也觉得男孩子学乐器有好处,就在没有征得孩子同意的情况下给孩子报了钢琴班。
· 改进建议:
小平父母的想法非常消极。 这对夫妇生活在他们的孩子周围。 孩子一旦出了问题,父母就觉得生活没有希望了。 这其实是一种不正常的治家之道。 正常的家庭运作方式应该是父母去影响孩子,用父母的积极思维来影响和塑造孩子的自我价值,而不是让孩子的消极思维去影响父母,导致父母的想法更加消极、悲观。 。
请记住,家庭就像一台高度智能的机器,彼此密切合作。 父母是大齿轮,孩子是小齿轮。 当大齿轮转动时,小齿轮也会转动。 至于是转正向,还是转正向,转负向,就看父母是否时刻善于把脉、纠正自己的消极思维,始终以积极的思维视角陪伴孩子成长。 请记住,积极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同时,我们再次强调青春期孩子的第一特征:“独立”。 什么是独立? 用青春期孩子的口号来说,“我的事你不用管!”
父母越是试图控制孩子的行为,孩子就越会找到逃避控制的方法,比如反抗父母。 也就是说,从孩子的角度来看,无论我是否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我认为我可以处理好自己的事情; 所以,如果你干涉我,就说明你根本不相信。 我能做好,就说明你侵犯了我的独立性; 所以,当然,我必须反对你。 这是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活动。
很多家长会说:“可是我就是忍不住想照顾他,我想他再这样下去肯定会出问题的!” 其实这种“没办法”或者“我觉得他再这样下去肯定会出问题”。 都是源于父母内心的焦虑。 如果父母自己不先处理好自己的焦虑,很容易将情绪转移到孩子的问题上,从而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夹杂太多的因素。 负面情绪,如焦虑、急躁、愤怒等。
因此,家长要解决自己的焦虑问题。 这是一种在所有消极想法之前添加“不一定”前提的方法。 孩子不一定有问题,也不一定会辍学……或者反过来,问问自己:孩子一定会有问题吗? 他肯定会休学吗? 我是不是太绝对了?
当我们加上这样一个前提,孩子心里就会有更多积极发展的可能性,家长的焦虑也会减少。
我叫廖老四,专注于手机游戏成瘾研究。 欢迎大家在评论中分享你养育青春期孩子的经验或感受。 您还可以给老师留言,倾诉孩子的问题和困惑。 希望它能为每一个无助的父母和家庭点亮一盏希望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