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之能寓扬:刷脸支付的落地状况到底如何?

2024-03-16
来源:网络整理

文字| 体现机器的力量

10月14日下午,中关村家乐福超市发生一起“小事故”。 收银系统短暂出现故障,导致人工收银通道无法使用电子支付。 在扫码支付时代,这无疑是一场“灾难”。 幸运的是,附近的自助结账通道可以使用微信和支付宝支付。

这导致很多人涌向自助结账渠道,包括不熟悉该渠道的消费者。 于是,主打“免排队”、“快捷支付”的自助结账区挤满了人,店员走来走去,为各类用户进行引导。 ,极其忙碌。

家乐福的自助结账通道也蛮有趣的。 支付宝和微信的自助结账机各有各的一面。 它们呈蓝色和绿色,并在显着位置印有“刷脸支付”字样。 但现场很少有人尝试刷脸支付,有的只是说“这个不支持XX支付,我要换一个”,一度加剧了现场的混乱。

不幸的是,我也在其中。 眼前这位40多岁的女士费劲地完成自助结账后,我想体验一下刷脸支付的效果。 然而刷脸失败了,店员告诉我“网络可能不稳定”。

快速通道突然演变成了“障碍通道”,虽然超市里发生这种事件的概率极低。 但这却让人深思。 在自助结账/无人零售尚未普及的情况下,业内如此盛行的刷脸支付究竟有真正的价值还是只是一个噱头? 而刷脸支付的实施现状又如何呢?

通过市场调研和企业走访,机器心发现,一方面,支付宝、微信花巨资补贴,加盟代理与传销一样盛行。 然而,另一方面,人脸识别支付设备的落地只是冰山一角。 从市场规模和商家接受程度来看,要获得用户认可面临着诸多挑战。

作为商业化元年,刷脸支付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火爆。 目前仍处于市场早期“破冰”阶段,其实施仍面临三个最关键的问题:

1、人脸识别支付设备属于To B业务,市场推进缓慢;

2、人脸识别支付设备更换成本高,商户需求不足;

3、用户体验不足,面临较大的习惯改变成本和安全隐私担忧。

二维码诞生于2010年,用了近九年的努力,才实现了如今扫码支付的繁荣。 而被阿里巴巴和腾讯都青睐的刷脸支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实现飞跃?

落地10万以内,To B竞赛

2018年12月,支付宝推出首款刷脸支付产品“蜻蜓”。 三个月后,微信推出刷脸支付机“青蛙”,与“蜻蜓”竞争。 两大巨头相继进军人脸识别支付市场,展开补贴竞争。

人脸识别支付设备:左边支付宝“蜻蜓”,右边微信“青蛙”

今年4月,时任支付宝支付事业部总经理钟耀表示,未来三年将投入30亿补贴刷脸支付。 据在线支付渠道商介绍,只要商家的订单能够满足微信要求,就可以免费安装。

随后,又有服务商报道称,微信刷脸支付补贴达到100亿。 不过,微信支付团队告诉机器之心,“微信对于人脸识别设备的推广有正常的支持政策,但从未公布过所谓的百亿元补贴金额,流传的数据并不真实。”

不过,这完全不影响竞争的升级。 今年9月,支付宝进一步宣布将30亿市场补贴改为“无限补贴”。

有业内人士分析,根据支付宝推出的补贴政策,30亿相当于补贴约100万台人脸识别设备。 可以推测,在刷脸支付大战中,支付宝的首要目标是100万台“蜻蜓”。

从两家公司的玩法来看,支付宝更占主导地位,协调和推动,生态合作伙伴围绕其计划发展,因此落地的设备也更多。 微信更加开放。 微信支付开放摄像头和SDK,合作伙伴开发的硬件设备目前已达85款。

在To C市场,阿里巴巴也上演过重金补贴百万销量的故事。 阿里巴巴旗下的一款智能音箱“天猫精灵”,在2017年双十一期间将产品原价从499元降到99元,在市场上“破冰”,名声大噪,斩获首个百万级成绩。

但To B市场的进展与To C相比还差得很远。一位厂商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支付宝、微信的刷脸支付设备保有量应该不会超过10万台。 他分析,一方面,人脸识别设备今年年初才开始落地,距离一年还不到; 另一方面,B端市场决策相对谨慎,市场进展仍需时日。

从与支付密切相关的POS机行业来看,商米科技是最早拥抱刷脸支付的智能POS机厂商之一。 一位员工表示,目前支持刷脸支付的POS机约占公司总数的5%。 非面部扫描设备仍然是主流。

智能POS机每年市场增长量在400万台左右。 从这个角度来看,刷脸支付还只是冰山一角。

尽管今年落地项目较少,但业界仍保持乐观态度。 商米员工向机器心透露,公司人脸识别支付设备订单已达数十万台。 华勤通讯一位员工也表示,从订单来看,明年的刷脸支付市场会比今年好很多。

火热的行业和冷酷的现实

除了巨头的补贴战之外,各路代理商/加盟商也在伺机而动,甚至打起了支付宝、微信的官方旗号。 只需支付数万元即可成为代理商。 各类线下推介会火爆,刷脸支付推广。 的骚动。

以至于支付宝很快发布声明辟谣,称“蚂蚁金服和支付宝从未授权任何公司以官方名义开展类似活动”。 一位业内人士估计,刷脸支付的服务商至少有上千家,如果发展更多的代理商,数量还会更多。

面对目前不足10万台的市场规模和如此多服务商/代理商的涌入,真的能有销量还是会成为被割掉的“韭菜”,行业客户真的有需求吗?

在中关村原本繁华的电子城,一些经销商开始销售刷脸POS机,但他们表示“卖不出去,都是噱头”!

我们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的刷脸支付设备主要分为三类。 一类是以支付宝“蜻蜓”、微信“青蛙”为代表的刷脸支付机,可与现有POS机结合即插即用; 一类是自助收银机,集成刷脸支付作为支付方式; 另一种是自助售货机,除了现金和扫码支付外,也开始支持刷脸支付。

这三类设备的刷脸支付解决方案大部分来自支付宝和微信。 作为刷脸支付商业化元年,支付宝、微信选择各领域连锁店、龙头品牌店作为关键“火力点”,集中在超市、餐厅、便利店、自动售货机等场景。

但领先的连锁店只是冰山一角。 冰山下的很多门店似乎对刷脸支付“漠不关心”,意识甚少。 一个很现实的原因是,商家不愿意额外支付购买面部识别设备的费用。

也有商户向我们表示疑问,现有的POS机可以使用,扫码也很方便,但他们看不到刷脸支付机给他们带来的实际好处。

正因为如此,支付宝和微信都选择从头部品牌或连锁店入手,围绕人脸识别支付入口推出了一套补贴政策和玩法。

以支付宝“蜻蜓”为例,在设备补贴方面,商户每刷脸用户可获得0.7元的奖励,单月最高可达400元。 连续佣金最长可达5个月,单台设备最高可获得1600元奖金。 目前《蜻蜓》官方售价为1699元。 如果商家能够完成补贴任务,就可以几乎免费获得装备。

此外,微信、支付宝都推出了“刷脸会员”服务,并结合自身生态,人脸识别成为商户数字化转型的切入点。

在他们看来,收银只是刷脸支付的基本功能。 微信支付团队表示,“微信青蛙”面部识别设备专注于提供“刷脸成为会员”的解决方案。 通过开放微信卡包、小程序、互动海报等能力,满足线下商家吸新、活动促销等运营需求。 需要。

但“吸引新用户”对于商家来说并不容易。 如果想要获得最高补贴,意味着商户每月至少要吸引457人使用。

另一方面,即使商户安装了人脸识别支付设备,用户的使用情况和体验也并不理想。

某餐饮连锁品牌员工告诉机器心,去年年底,该公司在北京的70多家门店安装了支付宝“蜻蜓”,但使用刷脸识别支付的顾客并不多。 有些用户只是为了尝试一下而使用它。 部分用户手机没电或者没有携带手机使用,但大多数仍选择扫描二维码支付。

“还有人脸识别(支付)的问题,有时候网络不好,可能不成功。” “但当它稳定时,面部识别速度相当快,”她补充道。

但当被问及他们的工作效率是否有所提高时,店员犹豫了一下说:“我感觉没有任何提高。”

一位连锁超市的员工表示,刷脸支付已经实施近一年了。 最初,该公司安装了“扫码购买”通道,但很快又推出了“自助结账”通道。 支付宝、微信的人直接过来安装,但网速比较慢,用刷脸支付的人也不多。 人们仍然习惯扫描二维码支付。

只有便利店的情况比较乐观。 全时便利店近期安装了刷脸支付机,一位店员表示“已经有用户在使用”。 维多美的一位员工也表示,“使用情况相当好,大约十个人中有2/3在使用(刷脸支付)。”

7-11华南区副总经理徐胜利也表示,“刷脸支付非常受欢迎,我们店上线仅一个月,移动支付的使用率就已经超过上线前六个月。” ”

刷脸支付推出已经快一年了,各行业的实施情况也开始出现分化。

安全仍然是用户最关心的问题

从用户的反馈来看,即使在互联网圈,也只有少数人使用过刷脸支付,大多数人还处于观望状态,即知道可以刷脸支付却没有没试过。 通过他们我们发现,人脸识别支付的产品体验和场景体验有待提升,而用户对安全和隐私泄露的担忧最为明显。

一位互联网从业者表示,今年他已经多次尝试刷脸支付,主要是在便利店和自助售货机。 他认为除了第一次使用会比较麻烦(第一次往往需要绑定手机号码)。 ,刷脸支付确实更方便。

但他非常担心隐私泄露或者安全问题,所以他仍然选择每天扫描二维码支付。 当被问及如果有安全保障是否会继续使用刷脸支付时,他点头称是。

近日,丰巢快递柜推出的“刷脸取货”功能被一名小学生用照片破解。 随后,丰巢紧急关闭了刷脸取货功能,但刷脸背后的安全隐患却暴露出来。

刷脸支付安全性如何? 支付宝团队首先介绍了其技术逻辑。 用户注册支付宝时,需要进行实名认证并上传照片。 这张照片可以称为“底图”。 当用户使用人脸识别支付时,摄像头会实时采集人脸照片并上传至云端与底图进行比对。 如果比对成功,则会扣除货款,完成支付流程。

“新收集的信息将被加密存储在支付宝中。为了防止交易纠纷,支付宝将按照国家规定将信息保留12个月,之后将自动删除。”

3D视觉独角兽公司奥比中光表示,安全性是由3D结构光摄像模组和人脸识别算法决定的,主流企业的安全性已经很高了。 刷脸支付的安全级别是指纹支付的数十倍。 这种高安全性来自于面部特征比指纹更丰富,更不易被误识别; 另一方面,在3D信息的辅助下,人脸比对和活体检测更加可靠。 而且3D结构光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已经在手机上大规模应用。

目前,支付宝和微信的刷脸设备均采用3D结构光摄像头解决方案,并通过多维度验证确保安全。 此外,双方对可能存在的风险采取了全额赔偿政策,以减轻用户的心理负担。

在产品体验方面,一位产品经理抱怨说,在公共场所露脸,尤其是排队的时候,实际上会让人感到尴尬,所以他从来没有使用过刷脸支付设备。

此外,网络问题也严重影响用户刷脸支付体验。 最明显的例子之一是,智能设备的发布往往是“灾难”场景。 核心原因是场馆环境复杂导致网络非常不稳定。 在商场、超市等环境下,刷脸支付也面临着用户体验的考验。

综合来看,刷脸支付更多的是给用户多一种支付选择,扫码支付未来仍将是主流。 从安全性到用户体验,刷脸支付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尽管支付宝和微信的巨额补贴推动刷脸支付市场进入热潮,但其实施仅处于“破冰”阶段。 结合To B的属性,至少目前来说它只是支付渠道的补充。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