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最低价”的路线似乎有3条。 一是超级主播强制粉丝拿品牌的“低价协议”,二是平台补贴+头部平台的流量压力,三是供应链端降本增效。
“53度!只有两万单!我们自己补贴!” 主播肖央的直播间里,黄金时段,正在热卖一种酒。
“一定是正品!” 旁边的杨哥补充道,但他立刻就被杨哥拿出的一张打印纸追上了。 顶部印有京东同款产品:“有的!3200元!”
这款酒在小杨的直播间售价为2929元。 他还声称自己为“家人”获得了30元的补贴。 “2898元!两万单!上车!” 随着杨哥的一声令下,右下角弹出了一个购物链接。 现场气氛非常高涨,不少粉丝控制不住地钻进了杨哥的车里。
如此喧闹的比价场景,就发生在今年10月初。 实际情况是,同一种酒在京东有很多销售链接,有的比小秧歌贵,有的比小秧歌便宜。 其中,京东自营白酒售价仅2870元。
真相并不重要。 不管怎样,京东给用户的印象就是正品+贵,很少有人怀疑这一点。 因此,无论是大大小小的杨哥,还是其他类型的主播,近一两年几乎每天都在进行主播与京东的比价。 真真假假,屡试不爽。
直到今年双十一,这种比价现象消失了。 笔者连续多日观看各大主播的直播间,并没有找到与京东的对标。
“海氏事件”引发舆论海啸。 超级主播与品牌签订最低价协议,涉嫌“二选一”假低价,引发舆论高度关注。 这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你还是要坚强。 真正从全平台层面把价格压低到让主播想都不敢想才是根本。
京东做到了吗?
01
痛点:京东为何成为“被利用者”
京东实施“低价策略”之前,被视为目标有一定的“必然性”——
首先,虽然京东在品质和服务方面更有保障,但近年来在“价格力”方面确实有所欠缺。
此前,京东的优势品类集中在3C、家电等领域。 此类产品的单价较高,很容易让平台本身给外界留下价格高的印象:在用户心目中,无论商城怎么打折,都比卖针线好。和大脑。 路边摊很贵; 京东自营+自建物流模式确实比其他轻模式平台贵; 同时,京东的很多主要消费群体都是“价格非敏感客户”。
一位在京东购买手机的用户告诉绿九商业评论,淘宝比京东便宜20元,但快递要等三五天。 拼多多也比较便宜,而且也需要三到五天,而且开封后7天不能发货。 退换货原因; 但在京东,如果当天下单,当天就可以使用,送货上门并开发票,并且7天内无理由退换货,所以即使京东再贵一些,他也能接受。
根据刘强东的“顾客期望”公式——产品+服务与价格的比值,对于中高端消费群体来说,与价格相比,质量是否得到充分保证、合同履行是否迅速、售后服务是否到位等。 -销售服务是否到位等,反之更重要。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低线市场用户涌入移动互联网,市场对低价商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将价格敏感的用户代入刘强东的公式中,他们更关心的是价格分母的降低,而不是质量+服务分子的提升。
正如刘强东在去年提出低价策略的会议上所言,仍有很多用户并不一定需要吃高价的进口猕猴桃。 让他们能买到几块钱一斤的廉价猕猴桃,也是很有意义的。 事物。 并不是所有用户都坚持快递当天或次日送达。 如果价格可以低一些,几天后交货是可以接受的。
这就是中国市场的复杂性。
因此,一些电商平台将低价作为流量分配的唯一标准。 谁是品牌商就可以低价出价,流量就向谁倾斜,质量和服务先放一边。 这种做法强烈吸引了“价格敏感用户”,给京东带来了巨大压力。
其次,与其他平台的补贴+流量推送不同,超级主播的玩法更加明确。 一方面,他们要求品牌给他们所谓的最低价格; 另一方面,他们利用京东作为“价格统治者”,最大化自己的价格优势。
在主播“低价协议”的压力下,一些品牌在京东等平台人为抬高价格,以避免因违反“低价协议”而带来巨额赔偿。 尽管如此低廉的价格往往只是一个数字游戏,但消费者需要时间才能意识到这一点。
近日网上曝光的一份底价协议显示,如果品牌违约,需要赔偿主办方公司200万元,还需要赔偿购物用户5倍的进货差价,而底价价格协议的有效期最长为 60 天。
所以,超级主播威逼粉丝说服品牌商家后,可以在直播间大喊:家人,这个产品很贵。 不信你看看京东。 现在我已经帮你把价格降下来了。 大家都冲啊!
一些商家甚至认为,京东用户不太在意价格,即使价格更高也能卖出产品,从而获得更多利润。
当然,京东不能容忍这种拿京东当替罪羊、把用户当韭菜的行为。
02
逆袭:三招破解价格困境
低价之战是京东必须打、必须打赢的一场硬仗。 如果输了,京东可能会成为刘强东所说的“下一个苏宁”。
也许有人会说,京东、淘宝、拼多多甚至主播都在低价定价,利用自己的短板与别人的长处竞争。 攻克城市和领土很困难,自身优势可能会被侵蚀。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但京东对低价的定义并不仅仅是简单粗暴的追求“全网最低价”。
刘强东认为,一味追求“低价”在短期竞争中或许有效,但长期来看必然会对行业造成损害,导致利润减少、创新资金流失,甚至实体破产。 如果唇亡齿寒,整个生态就会被破坏,每个商业主体的利益也会受到损害。
在这样的认识下,京东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自营降本增效+三方加大低价供应+严控平台价格秩序”三大能力叠加buff。
自营方面,以最重要的产品采购环节为例,以往京东更多的是直接向品牌商大规模采购,以降低价格,但这并不是低价拿货的唯一方式。价格。 例如,一些供应商急于回笼资金,可能愿意给出更低的进货价格,或者为了保证品牌在线下渠道有更大的销售份额,会给线下渠道更多的折扣。
今年以来,京东开始推动多方采购竞价——包括更多供应商进行比价。 目前,自营产品70%参与采购招标,有效降低了商品采购价格。
再比如京东一直引以为豪的供应链效率,目前还在不断优化。 京东第二季度业绩费用率从去年第二季度的6.1%下降至5.8%。 对于营收数万亿的京东来说,这意味着一个季度可以节省数亿元。
另一方面,京东大力招募第三方商家入驻,推动自营和第三方商家流量均等化,将更多流量给予能够提供低价商品同时保证优质服务的商家。 今年一、二季度新增商户数量同比分别增长240%、417%,大幅增加低价商品供给。
除了挤掉价格水之外,海事事件所展现出的京东态度是,绝不允许超级主播和个体品牌商家利用京东作为价格承载平台。 一位京东内部人士向绿九商业评论透露,今年京东大力打击个别品牌商家虚假标价行为,类似现象已得到明显扭转。
在上述机制变化的基础上,京东在半年内推出了百亿补贴、9.9元免运费、单品降价、运费门槛降低等一系列低价措施。从今年3月份开始。 双十一期间,京东还推出了免预售、8亿件商品长期保价等重大举措。 而且,海德格尔事件后,京东上线了京东采销IP,以“素人主播专业降价”的风格,在京东采销直播间吸引了大量用户。
粉色256G版本京东价格低于其他电商价格
各项措施正在取得成效。 以11月2日京东11.11“9.9包邮日”为例。 其全天订单量较今年6月18日增长超过35倍,购物用户数量增长超过28倍,尤其是来自4-6线城市的用户数量。 增幅超过14倍。
在京东购销直播间,一瓶OLAY沐浴液比头部主播直播间便宜30元。 买一送一,成为热门商品。
以代表性新品15为例,在京东自营旗舰店领券,15 Pro系列售价立减801元,256G版本仅需6198元。 15 Pro系列领券便宜600元,售价7399元起。 在其他平台的官方旗舰店,同款产品的折扣相对较小。 比如15/Plus可以使用700元优惠券; 15 Pro/Pro Max可以使用500元优惠券。
用户的反响也相当热烈。 《界面新闻》对上千人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综合比较价格、产品(品牌、质量等)和服务等方面的综合比较,60%的受访者认为京东是最平衡的电商平台。服务(物流、售后等)。 64.8%的受访者表示今年双十一期间曾在京东下过订单,排名第一。
03
有底线的低价是可持续的
海氏引发的低价舆论风暴,彻底暴露了网上低价零售的秘密。
一位与顶级主播合作过的美妆品牌告诉绿九商业评论,中端的主播大多没有销售产品的坑位费,而是纯佣金模式,而顶级主播则收取坑位费+佣金。 “进口美妆产品的佣金率为20%左右,国产产品的佣金率为40%左右。但实际上,你报这个价格就进不去,佣金率需要提高到80% ”。
义乌产业带的另一位商家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他们请某短视频平台的主播为他们的一款健身器材带货。 由于要支付高额佣金和流媒体费用,货物的出厂价在30多元。 卖到八十、九十元才能平零售价。
即便如此,不少品牌商家依然对顶级主播趋之若鹜。 对于一个拥有千万、上亿粉丝的头部主播来说,一次直播可能会在其他平台上销售品牌商品一个月甚至一年。
“你进他们的直播间,不管货品再差,也能卖光。” 这位品牌朋友表示,大主播高收入的背后,品牌要么降低品质,要么提高价格,羊毛最终还是落在消费者身上。 “并不是品牌不想做出好产品,而是现在的直播生态让他们不可能做出好产品。”
“以合理的低价让市场受益是好事,但有了大主播的加入,低价几乎就等于价格毁灭。” 一位行业观察家分析道,“以前产业链上每个人都赚1亿,现在只有一个人赚1亿。1亿,这是对经济规律的挑战,对行业的损害可想象的。”
除了主播之外,单纯依靠流量分发和低价的平台带来的问题也很明显。 对于用户和行业来说,如此低廉的价格短期而言就像蜂蜜,长期而言就像砒霜。
另一方面,京东所倡导的低价并不是以次充好、不合格而获得的“假低价”。 相反,他们不断地在供应链各个环节“榨水”,将极端降本增效节省下来的钱转为利润。 致用户和合作伙伴。
我们可以认为,京东正在创造一个底线、可持续的低价。
世界上最好的品味是纯粹的快乐。 为品牌商家踏踏实实做生意创造空间,为用户带来品质+服务+价格更好的消费体验,从买卖中发现生活之美。 这就是“低价策略”的真正内涵。
真相无法被揭露,只能被接近
作者:乔山 制作人:大满 排版:雨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