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和无现金生活方式加速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大街小巷里,卖炒栗子、煎饼、水果的摊位前几乎都能找到移动支付的二维码。 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跟风开通移动支付的商户在一次次遭遇“假支付”、“零支付”后,出现了“信任危机”。
诚信“透支”让移动支付缺乏“安全感”
采访中,不少商户表示,开通移动支付的主要原因是适应新型支付模式的大趋势,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现在很多人都不带现金,如果不能用手机支付,他们就会转身就不买了。” “这主要是为了方便年轻人。”
但商家坦言,他们更愿意接受现金。 “有些顾客在使用移动支付时喜欢‘钻空子’,在最后一步付款时,故意不输入密码,说‘我付了’,然后就带着东西离开了。” “有些客户是‘鬼’,我给你看我手机上的过期付款截图。”
记者发现,不少小商贩都遇到过使用手机支付逃避支付订单的客户。 说起这些人,他们有些无奈:“你自己多注意一下,如果店家安装支付成功语音提示就更好了。” 一位商贩说道。
新支付模式需要重构商业信任关系
“其实就像收现金会收到假钱一样,移动支付也有这种情况,但确实对顾客和我们商家来说更方便。” 贵阳一角一家彩票投注站的老板说。
记者观察到,他的微信和支付宝二维码标牌被放置在柜台的显眼位置。 “不仅可以在店里扫码支付,还可以加我微信直接买彩票。” 他说,因为店面很小,以前总是挤满了收钱、换钱、选号、打印票的人。 太忙了。 现在有了移动支付,很多顾客在家选号,直接通过微信购买、支付。 商家只需将抽中的彩票拍照并发送给他们即可,方便快捷。
专家表示,随着移动支付的广泛普及,人们的消费习惯正在发生变化。 方便了消费者的生活,也为企业拓展了经营空间。 新的支付模式需要建立新的商业信任关系。
移动支付:只有在标准化赛道上才能越走越远
据工信部统计,截至2017年10月,我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已突破81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一。 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真正享受到“一部手机走遍世界”的便利。
面对日益庞大的移动支付市场,采取一定措施规范其势在必行。 专家表示,制度是市场规范运作的“硬件配置”,而顾客、商户等市场参与者则是保证整个市场秩序的“软实力”。 在构建移动支付诚信体系的过程中,“硬件配置”和“软实力”缺一不可。
2017年12月,央行正式发布《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同时发布《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 移动支付市场将从认证、信息安全、商户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将于今年4月正式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