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烧钱”战争已经打响。 主角是敌人支付宝和微信。 原因是两人正在争夺超市支付。 各行业持续不断的“烧钱”大战,让国内用户出现了一定的视觉疲劳。 就超市支付市场而言,支付宝和微信已经展开了多轮烧钱大战。 遗憾的是,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尚未成为主流支付模式。
在打车领域,支付宝和微信也掀起了一场烧钱大战。 快的和滴滴合并时,快的打车CEO陆传伟在内部信中谈到合并原因:“持续烧钱的恶性大规模竞争是不可持续的;合并是双方所有投资者共同的强烈期待……”
在打车领域,支付宝和微信在疯狂烧钱后未能开创未来。 在超市支付、商场支付领域,支付宝和吉也无法烧尽未来。 与传统银行卡支付相比,移动支付表面便利的背后却存在诸多不便和未知风险,这是移动支付市场拓展的最大障碍。
从市场发展来看,移动支付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状态。 艾瑞咨询调查显示,2014年中国移动支付交易额突破1亿元,同比增长391.3%。 另据数据显示,2014年仅支付宝的交易额就达到3.87万亿元。结合微信支付的全年交易额,移动支付的增长几乎全部来自于线下平台。
显而易见,以支付宝、微信为代表的在线支付市场已经遭遇瓶颈。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支付宝和微信移动支付平台合计市场份额为93.4%。 随着线上市场趋于饱和,进入线下支付成为必然。
在通过试错烧钱抢占线下支付市场份额后,支付宝和微信仍在尝试用烧钱策略来吸引用户。 坦白说,这种营销策略本身就是错误的。 一位超市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的消费者都被“宠坏了”。 没有大幅折扣或“红包”,用户也不习惯用手机支付。
毫无疑问,用户要想经常使用移动支付,就必须尽快改善移动支付线下体验的不足。 具体来说,移动支付在线下支付场景中存在以下痛点。
痛点之一:网络覆盖短板。 去深圳出差时,在便利店、超市多次尝试支付宝、微信支付,但网络不强。 部分超市位于地下一层,网络信号覆盖较差,难以完成支付。 一些便利店终端还面临因网络环境而无法支付的尴尬。 与POS支付相比,移动支付必须依靠网络来完成支付,必须依靠运营商的信号。
痛点二:移动支付模式单一。 支付宝和微信是超市的支付方式,通常是二维码。 以NFC为代表的近场支付,受产业链和支付环境的影响,并未得到广泛推广。 此前,央行因安全问题已停止二维码支付。 政策监管和支付模式过于单一都是用户不愿意使用移动支付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现有的移动支付并不比POS刷卡方便。
痛点三:安全问题。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话题,也是用户非常关心的话题。 尽管支付宝和微信都承诺对欺诈交易进行赔偿,但这样的承诺并不能让用户感到安全。 不少银行的信用卡都推出了针对诈骗的免赔服务。 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弱势用户的合法权益始终被剥夺。 由于移动支付安全标准尚未统一,用户对移动支付安全的担忧也在情理之中。
除了用户体验三大痛点之外,整个移动支付产业链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这是移动支付拓展线下支付场景的又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不可忽视的一点是,移动支付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用户、银行、支付工具、商户等多个环节,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移动支付在线下支付领域不会有太大的作为。 。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移动支付在线下并没有太大的优势。 考虑到POS支付已经成为线下主流,已经成为用户的线下支付习惯,移动支付想要蚕食POS的份额还是非常困难的。 确实,烧钱可以暂时笼络一部分用户,但烧钱无法改变移动支付生态不成熟的现状,更无法改变移动支付的未来。 移动支付想要发展线下支付,先练好内功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