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支付宝和微信到底谁更强?

2024-03-24
来源:网络整理

导语:关于支付宝和微信谁更强,网上一直存在一个疑问。 那么,谁更强呢? 本文试图对其进行分析。

来源 | 小尚帮科技

公众号|

作者 | 左岛

一、背景

支付宝和微信谁更强,一直存在巨大争议。 双方的支持者和喷子在网络上争吵不休。 常见的说法如下:

每个人都有微信,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支付宝,所以微信支付显然更受欢迎;

微信可以随时在后台打开,但是支付宝打开太慢,所以微信支付太多了;

大钱存支付宝,小钱用微信;

支付宝更安全,微信支付则不然;

支付宝操作太复杂,所以低端人群/小商小贩都爱用微信支付;

事实上,以上种种说辞已经形成了套路,堪称一首“洗脑歌”。 这和701事件之前网络上流行的洗脑套路是一样的:“大件去京东,小件去淘宝”。 不需要有事实和逻辑,你只要重复说一遍,很多观众就会相信,他们的行为就会受到影响。

事实上,以上言论都经不起推敲!

例如,“每个人都有微信,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支付宝,所以微信支付显然更受欢迎”。 这句话混淆了“每个人都有”和“每个人都使用”。 不是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支付方式吗? 大家都用功能,不然钉钉怎么会抢走微信一亿多用户份额呢? 为什么摩拜单车微信月收入不如ofo支付宝? 所以,“人人用”是有各种条件的。 比如日常沟通,除了微信、QQ,几乎没有替代品。 只能使用微信和QQ。 但工作沟通有很多选择。 您可以使用钉钉或企业微信,有些公司使用自己的内部工具。 当有选择的时候,“人人都用”就成了伪命题。

再比如“微信可以随时在后台打开,但支付宝太卡了打不开”、“支付宝操作比较复杂”。 这是什么时代? 现在的智能手机,哪怕几百块钱,支付宝会卡住吗? 支付宝扫二维码2步,微信扫3步。 谁的门槛更高? 除非少数使用了2年以上的老机很卡,这样的手机确实存在,但样本比例太小,没有普适性。 中国每年数亿部的手机销量并不是一个虚假的数字。

再比如:“支付宝更安全,微信支付不安全”。 现在微信账号被盗应该很少见了。 微信时代与QQ时代不同。 在QQ时代,经常会发生账号被盗的情况。 微信时代,腾讯明显加强了信息安全。 比如,吴石带领的安全团队多次获得国际奖项,因此安全的说法也是片面的。

再比如,将微信贴上低端或者小商小贩的标签,这显然是片面的。 很多清华北大的毕业生都使用微信支付。 你能称它们为低端产品吗?

至于有些人说:“我身边人人都用微信”、“我们县人人都用微信”、“我们市大部分人都用支付宝”等等,在国家大数据下,他们显然不代表大多数。

所以,这句话是谁说的,是谁被洗脑的,可以说是正确的。

事实上,言辞背后是利益之争。 例如,投资了大量“腾讯系”企业的今日资本徐鑫就公开表示,微信支付已经大大超越了支付宝支付。 听听这个吧,因为这是一个兴趣问题。 另一方面,阿里巴巴曾鸣近日表示,哈罗单车在一年半的时间内逆袭摩拜和ofo,其日订单总量超过了两者的总和。 这句话你也可以听听,因为三方数据大部分都不支持这个说法。

2. 数据

我们看一下第三方数据:

易观咨询认为,截至2017年Q4,支付宝综合支付占比为:44.51%,线上占比为24.5%。 腾讯金融综合支付占比30.36%,线上占比10.17%。 移动支付领域,支付宝份额为54.26%,环比上升0.53个百分点,而腾讯金融移动支付占比38.15%,环比下降1.2个百分点,如图在下面三张图中:

可以看到,无论是综合支付、互联网支付,还是移动支付,截至2017年Q4,支付宝依然拥有明显的领先优势。 这里还可以通过数据计算离线数据。 基本公式是:

综合支付总额=互联网支付总额+线下支付总额;

根据易观提供的数据,2017年第四季度,综合支付总额为:4亿元,互联网支付总额为:2.4亿元,则线下支付总额可计算为:1.6亿元,可见线下依然是主战场,线下份额占比高达86.5%! 所以,你就能明白为什么阿里和腾讯在线下场景竞争这么激烈一年多了,因为一旦线下输了,基本上就意味着整体亏损。

经过简单计算可以计算出,2017年Q4,支付宝线下额度为:6500万元,占比47.63%,腾讯金融线下额度为:5800万元,占比33.5%。 因此,这与网上配额不同。 很多人认为“微信线下超越支付宝”是完全不符合的。 截至2017年第四季度,支付宝仍然击败腾讯金融,线上线下双赢。 事实上,领先优势很可能会扩大。

虽然必达咨询、艾瑞咨询、中商产业研究院等其他咨询机构的数据存在一定出入,但基本支持这样的结论:支付宝现阶段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领先于微信支付。 。

那么,这种优势能否持续下去呢?

3、线下战争

由于线下支付的总金额远高于线上支付的总金额,因此线下支付之争就变得非常重要,因为这将直接决定谁能成为市场的领导者。

腾讯的重点是“小程序”。 策略非常简单。 通过小游戏和社交电商引爆小程序概念,再利用1000+小程序开发者在全国范围内持续进行线下投资和场景开发,聚集线下商户使用小程序,并在小程序落地的场景中进行推广。使用后,只能使用微信支付进行支付。

这个策略到目前为止肯定对在线支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为小游戏和社交电商的数据都在那里。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3月,微信小程序累计用户数已达5.64亿。 其中,小游戏的用户数量高达81%,即1万人。 这个数据非常恐怖。 这不仅是消磨更多用户碎片时间、增加游戏整体市场空间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对其他游戏公司的压制,比如网易。 单程:

相关财务数据需待腾讯Q1财报发布后才能得知。 由于腾讯规模庞大,预计这部分增量对腾讯Q1整体影响有限。 但如果用户粘性增加(更换公众号等粘性下降的产品),不排除未来会形成连锁反应,影响腾讯生态的线下使用习惯。

然而,小程序在线下场景的威力还没有大规模爆发。 这与腾讯主推的“无界零售”以及线下“连接一切”的战略尚未成型有关。 毕竟,腾讯历史上并不具备在零售、O2O领域取得成功的基因和能力。 “无界零售”的效果如何,线下“万物互联”的能力是否会爆发,还存在很大变数。

在“无界零售”领域,腾讯的主要合作伙伴是京东。 我们曾写道“京东全面融入微信小程序,腾讯联盟与阿里巴巴之战即将打响!” 》文章分析了腾讯和阿里巴巴在新零售领域的优劣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在连接线下一切的战略中,美团是腾讯最大的合作伙伴。 未来不排除腾讯获得美团的关键投票权或否决权。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滴滴和美团在桌子上,阿里巴巴和腾讯在桌子上》。

事实上,小商帮科技(公众号:)认为,腾讯微信小程序生态在线下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无论是新零售,还是连接万物,对于创业者来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机会,而这些机会如果成熟的话,将会反哺腾讯的生态和支付,对阿里巴巴造成很大的威胁。

当然,小程序生态存在两大问题:

1、裁判为腾讯。 当你的小程序生态达到一定规模后,会不会一夜之间被腾讯封杀(之前的小程序社交项目就有被封杀的先例,目前抖音的态度也说明了这种可能性);

2、微信本身是否坚不可摧,各种新兴产品是否会蚕食甚至抢走微信的大量时间(如头条、抖音等),一些未知的竞争生态是否会突然流行起来等等。

当然,当前形势下,小程序创业仍然存在很大机会。 创业者只要更加谨慎,还是可以享受到相应的红利的,比如支持多平台、自行开发APP等。

对于腾讯来说,线下小程序策略理论上是可行的,但现在缺少的是大规模、可持续的“热销”项目的出现。 如果不能大规模出现,就无法形成良性循环生态。 如果不能持续流行,就会重蹈微信支付之前的覆辙——抢占一大份额后,支付宝本土推广团队重新夺回份额。

与腾讯相比,阿里巴巴在线下支付方面显得很“苦”,因为腾讯可以利用微信轻松覆盖中国大部分网民,而且推广成本很低,而阿里巴巴的产品,无论是淘宝还是支付宝,相对而言,用户数量要少得多。 对于腾讯能够轻易接触到的人群,阿里巴巴不得不采用“本地推广”的方式来覆盖,有时还加上红包等方式,所花费的时间、人力成本、营销成本等都明显高于腾讯。

为了夺取更大的支付份额,阿里巴巴有两个主要策略:新零售和本地推广。

抛开本土推广不谈,这场新零售大战在支付方面是排他性的,这无疑是为了更多排他性的用户支付。 从具体策略来看,阿里巴巴的新零售至少有三个层次:

1、自营和联营新零售

比如盒马鲜生和高鑫零售等,盒马鲜生是目前所有新零售业态中最成熟的例子。 其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以及通过线上交付大幅提升面积效率的做法,如今已成为行业学习的典范。 对标(参考《微信“小程序+零售”能否颠覆阿里巴巴新零售?》),2018年,盒马鲜生“冒着死亡风险奔跑”。 虽然没有具体的开店数据,但仅在北京,盒马鲜生2018年的销售额就将新开30家门店,而到2020年,盒马的目标是在规模上赶上已经在全国广泛布局的永辉。 除盒马鲜生外,阿里巴巴参股的线下超市大多为自营或联营新零售模式;

由于腾讯采取小规模持股方式,且不干涉经营权,因此在线下新零售领域,虽然阿里巴巴起步较早,但腾讯联盟却推进迅速。 目前双方的线下布局数量相差无几。 腾讯有流量,在合作中方仲虽然持股不多,但话语权很强。 这从各个合作商户开始放弃支付宝,只使用微信支付就可以看出。

未来,两方谁能在支付领域笑到最后,就看谁在具体运营上占据优势。 从目前来看,由于腾讯新零售还没有真正的案例浮出水面,阿里巴巴暂时处于领先地位。

2、利用供应链能力为商家赋能

目前,不少线下零售店已与阿里巴巴新零售结合,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定价和配送。 这主要利用了前述阿里巴巴新零售的全链条布局所形成的能力。 这些能力将为这些合作商家赋能,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口碑生态

口碑生态针对的是美团生态。 除了到店和餐饮服务外,还有飞猪的酒旅服务、饿了么的餐饮外卖、淘票票的电影、高德地图(含地图功能和顺丰)。 自行车功能等)、哈啰单车、ofo单车等

该生态系统与前述的新零售生态系统是互补的。

例如,盒马鲜生近期与100多家餐饮企业达成“新餐饮”协议,让餐饮成为“超市的细分品类”,可以通过盒马的“迷你中央厨房”进行简单加工,然后直接送到顾客手中。 一方面节省了配送时间,另一方面节省了大量成本,更重要的是利用附近超市进行配送,大大增加了30分钟就近配送的范围,订单量可以大幅提升,这是美团目前做不到的。 是的,因为他没有打通从采购到分销的整个链条,成本无法降低。

可以参考《盒马鲜生“新外卖模式”,如何让美团估值腰斩?》 》

口碑生态与盒马等新零售业态的融合实际上只是一个开始。 未来不一定会出现传统的价格战。 全链条的口碑成本比对手要低很多,所以可以在它的成本区域。 如果你去打败你的对手,特别是在生鲜和餐饮领域,如果数量很大,你的对手将遭受难以承受的损失。 这一部分的战斗,在打通餐饮企业和饿了么之后,很快就会开始。

所以你会看到,美团虽然还没有开始生产张裕生鲜,但是马上就开始模仿盒马,推出了潇湘生鲜。 因为不这样做,前置仓和供应链都比竞争对手差很多,成本上美团会处于巨大劣势,配送时间也会明显滞后。 美团的核心餐饮配送区域在盒马的覆盖范围内将会非常危险。

综合来看,小商帮科技(公众号:)认为阿里巴巴新零售具备打通全链条的能力,从:采购、物流、线上线下大数据整合、前端仓库布局、最后三公里配送、支付、消费贷等已逐步整合。 未来还将整合高德地图、口碑、饿了么、飞猪、无人零售等产品。 在整合能力方面,他们目前明显领先于腾讯。 因此,企业具有更高的成本和交货时间优势。

当然,在不惜一切代价奔跑的策略下,腾讯未来会逐步完善供应链来降低成本,但这需要时间,资金压力也会很大。 如果你看看京东今年开50家店的目标,但未来3到5年的目标是开1000家店,你就会明白问题所在。 盒马完全可以“冒死跑”,因为模式在运行,链条是开放的。

从可预见的未来来看,半年到一年左右的时间内,双方新增的线下支付可能会打平。 但从2到3年的角度来看,阿里巴巴体系将具有更强的协同效应和竞争力。 更大、更强大。 即使腾讯的体系最终打通了整个链条,但是是由不同的公司管理的(比如采购用美团,物流用京东,配送用达达或者美团,配送用各种合作伙伴)。前端仓库等)。 协同作用肯定会减少。

因此,未来双方都会在线下支付领域扩大规模,但阿里巴巴体系的整体优势会更强,尤其是在双方正面竞争的情况下,双方的成本和效率优势将更加明显。阿里巴巴的体系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变量,那就是三线以下城市的人群和中老年人。 这些人的总人口其实是非常多的。 腾讯在这方面有更强大的布局。 腾讯投资了快手(专注于三线以下小城镇的年轻人)、趣头条(专注于三线以下小城镇的年轻人和部分中老年人)、拼多多(专注于中年女性和中老年人)。 3层以下)。 老年人),我最近提交了一篇差评(后来撤回),主要针对的是“五环外”对技术感兴趣,但看不懂复杂分析文章的年轻人。 这些人是三四线城市的科技KOL,他们可以影响周围人的科技产品的使用习惯,比如微信支付。

阿里巴巴的应对方式是,将口碑与微博打通(微博的主要人群也在2线以下),然后推出“编码器成长计划”,不仅仅是传统支付,还帮助商户实现数字化运营。 ,并可享受经营分析、财务管理、金融保险、贷款等多维度服务。按照惯例,该计划将通过宣传和“本地推广”来完成。

从方式上看,腾讯会一如既往地推进得更快,而阿里巴巴会更加扎实。 很难判断谁能在最后的比赛中获胜。 就看谁能把线下增值服务做得更好。

4. 海外

国内支付业务如火如荼,但国外进展相对缓慢,主要是因为金融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大多数国家在考虑数字化时不太可能让外国公司控制。

因此,双方现在走的路线是:一是从事中国人出国旅游业务,覆盖全球各国;二是从事中国人出国旅游业务。 二是深化地方支付,主要通过参股方式,少部分可控股或相对控股。

目前,支付宝已与境外50多家金融机构合作,支持美元、欧元、英镑、日元、港币、加元、澳元等27种币种结算。 支付宝及其海外战略合作伙伴已经为全球8.7亿用户提供移动支付和普惠金融服务。

借助中国的推动和全球投资并购,阿里巴巴的在线支付渠道已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超过四分之一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未来,该服务也将成为eWTP的重要支撑。

支付宝已帮助海外合作伙伴在印度、菲律宾、泰国、韩国Pay、印尼DANA、 'n Go、东南亚(已更名)、巴基斯坦TMB、孟加拉国等建立了多家移动支付公司,覆盖人口超过20亿!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本地支付主要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符合国家总体战略,且由于发展程度较低,未来增长空间巨大。

其中,阿里巴巴控股的一家公司目前在印度拥有超过2.25亿活跃用户(截至2017年6月),仅次于中国大陆。 至于全球其他合作的支付宝公司,技术核心、数据和云服务支持都在阿里巴巴的掌控之中。 除了没有控股权之外,大数据和AI能力的积累没有任何影响。 未来,这些数据可以用来做出更多的改变。 业务广泛而深入,囊括了蚂蚁金服国内的大部分业务:保险、证券、银行、基金、小额贷款等,利润丰厚。

小商帮科技(公众号:)认为,2018年支付宝及其合作伙伴将服务接近甚至超过10亿人,其中40%以上在海外。 只要蚂蚁金服牢牢掌握支付技术、数据、云服务和AI技术,只要政局稳定,未来阿里巴巴在这些国家的新零售+金融就会非常顺利。

相比较而言,腾讯的海外支付布局,一方面是跟随阿里巴巴全球旅游团布局,与支付宝基本可以重合; 另一方面是通过参股,比如投资东南亚。 后者主打游戏,并拥有社交电商和支付应用,从而进入本地支付领域。

但与阿里巴巴相比,腾讯的海外移动支付布局和投资金额要小得多。 这与腾讯在社交和游戏方面的定位有很大关系。 毕竟支付宝的定位是工具,而且更适合工具。 对于推广合作形式的推广合作,无论是控股公司还是参股公司,都可以复制本地的“支付宝”,而微信的支付只是辅助功能,单一的支付功能很难复制。与世界巨头竞争,尤其是亚马逊、、谷歌等各国巨头也在推广自己的支付。 只有拥有更丰富的功能,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这方面,支付宝拥有丰富的经验,也更具竞争力。

上图是印度版支付宝的界面,它集成了丰富的工具功能而不仅仅是支付,这使其更具竞争力。

5. 总结

总体而言,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国内股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事实上,双方都会是赢家,但最终谁的份额更大,主要还是要看线下的竞争。 目前来看,中长期来看,阿里巴巴获胜的可能性更大。 有优点。

在海外市场,双方存在巨大差距:在海外旅游人口覆盖范围上,双方布局相似,谁也无法明显逃脱对方。 但在与合作伙伴合作推动本地支付方面,阿里巴巴明显领先于腾讯。 未来,阿里巴巴很可能成为第一个全球活跃用户达到20亿的国产产品,从而积累大量数据用于金融、新零售、智慧城市等领域与一带一路完美融合和 eWTP 策略。

来源 | 小尚邦科技

公众号|

作者 | 左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