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 一开始,银行从各地发来的报文格式不一,必须手动转换后才能输入电脑处理,非常不方便。 而且传输速度也很慢,而且容易出错。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建立一个使用统一消息格式的全球金融通信网络。
20世纪70年代初期,欧洲和北美的一些大型银行决定建立一个国际金融通信系统,能够准确、安全、经济、快速地传输标准的国际资金配置信息。 于是这些大银行于1973年5月正式成立了该组织,负责设计、建立和管理网络,为组织成员提供国际金融信息传输服务。
1977年底,网络系统建设开发工作完成并正式投入运行。 英文名称为SC,中文翻译为 for T 或the for 。 它是国际银行间的国际合作组织,又称组织。 该组织运营着世界一流的金融信息网络。 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使用组织提供的安全、标准化和可信的渠道与同行交换消息以完成金融交易。 其目标是为其会员在所有金融市场提供低成本、高效的通信服务,以满足会员金融机构及其最终客户的需求。 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地的外汇交易信息基本都是通过互联网传输的。 但需要指出的是,其仅向全球金融机构提供通信服务,并不直接参与资金转账处理服务。 也就是说,它在在线支付机制中起到传输支付结算报文的作用,不涉及支付报文收到后的处理细节。 我们的消息服务平台连接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家银行机构、证券机构、市场基础设施和企业客户。 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供安全、可靠、优质、低成本的金融数据传输和处理服务。
其次,通过用户之间金融数据的自动化、网络化处理,保障用户的业务活动。
第三,提出全球金融网络数据传输标准。
第四,引领全球金融业专业化金融数据处理,确保有效性和安全性。
同时,它认为信息安全是其客户的关键价值驱动因素以及其服务的关键优势。 这样的信息安全措施是全面、周到的,这些措施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应对一些极端情况。 并防止任何未经授权的物理和逻辑访问。 此类访问可能会导致机密性、完整性或可用性的丧失。 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风险框架构建。 风险管理深深植根于他们的运营中,并基于他们的风险文化,这反映在他们的座右铭中:“不失败(FNAO)”。
二是确保网络线路安全。 主动从各种公共、专有或机密渠道了解外部网络事件、恶意方法和网络威胁,推动对预防、检测和恢复能力的持续投资。
三是消息传递服务的安全得到保障。 该环境对客户消息实施严格的安全性、保密性和完整性保护。
目前,网络覆盖全球大部分地区。 它将世界各国的电子交换系统与通信网络互连起来,为会员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 网络由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许多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组成。 这些设备称为网络中的节点。 整个网络采用功能分级控制的逻辑设计。 最高层称为运营中心,英文为OC。 整个网络的控制集中在两个运营中心,一个在美国,一个在荷兰。 每个OC都有足够的冗余设备。 两个运营中心在必要时可以互相备份。 一旦主用计算机系统出现故障,备份系统将立即启动。 再下一层是区域处理中心,我们简称RP。 原则上每个国家都有一个区域处理中心,少数较小的国家可以共用一个RP,因此RP也称为国家处理中心()。 OC通过全双工国际数据通信线路与RP连接。 成员银行通过国内数据通信链路与RP相连。 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看看系统消息是如何传输的。
如图所示,如果美国的一家成员银行是原始银行,那么它也是业务发生的银行。 我们要向伦敦的一家成员银行,即目标银行,我们也称结账银行发送汇款报文。 然后原行的计算机系统将报文发送到美国的区域处理中心RP,再经美国的OC和欧洲的OC发送到伦敦的RP。 然后后者将消息发送到目标行的计算机系统。 这条汇款报文需要经过两次OC转账才能最终到达目标银行。
它在中国的应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 1980年与香港相连。我国中国银行于1983年加入,是该组织第1034个成员银行。 1985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成为我国与国际金融接轨的里程碑事件。 我国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和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也纷纷加入。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除国有商业银行外,所有能够办理国际业务的外资银行、外资银行以及中国本土银行都纷纷加入。
2013年12月3日,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人民币已取代欧元成为国际贸易融资第二常用货币,仅次于美元。
2019年1月,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表示将在北京设立外商独资企业,为中国用户提供本地化服务。 公司成立后将加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并依法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