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互联网金融最具代表性的细分领域之一,第三方支付领域在2020年遭遇了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
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12月31日,央行累计对第三方支付行业开出罚单68张,累计罚没金额超过3.2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数千万元级别的罚款已不再是“稀缺”案例,其中近一半涉及“双重罚款”。 除了支付机构本身面临的处罚外,监管部门还对违规机构的责任人进行严厉处罚。 它还在继续增加。
支付产业网创始人刘刚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罚款数量和罚款没收金额来看,支付机构已进入寒冬。严格监管仍在持续,支付机构频频受到处罚”由于合规意识淡薄,在操作上存在侥幸心理,或者是由于合规岗位经验不足。”
截至去年底,两家支付机构共被罚款超过600万元。
2020年的最后一天,央行对支付机构的罚款并不手软。 2020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公布了两家支付机构开出的罚款单。 深圳市腾付宝电子支付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腾付宝”)和财付通支付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财付通”)分别开出百万元罚款。
公开资料显示,腾富通因11项违法行为被警告,没收罚款614万元。 这11类违法行为包括:未按照要求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 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 未按照要求提交大额交易报告或者可疑交易报告的; 允许外包服务机构以特约商户名义接入网络,接收其发送的银行卡交易信息; 交易信息不准确识别并完全按照真实交易场景发送保存,确保整个支付过程中交易信息真实、完整、可追溯、一致; 未按规定建立和执行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制度的收据; 违规向不合格特约商户提供“T+0”结算服务; 未按照规定建立并执行客户实名管理制度的; 未按照规定建立并实施特商检查制度的; 未按照规定建立并实施特商检查制度的; 实施支付账户限额管理制度; 未能按要求处理相关变更。
财付通因8项违规行为被警告,罚款总额877万元。 8项违规行为包括:未能根据真实交易场景准确识别并完整发送和保存交易信息,确保整个支付过程中交易信息真实、完整、可追溯、一致; 为非法交易、虚假交易提供支付服务,发现客户涉嫌或涉嫌违反法律法规且未按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的; 违反条码支付业务限额管理规定的; 违规开展支付业务合作; 未注册并开展条码支付业务的; 未在规定时间内保存交易验证记录的; 未如实提供调查材料的; 未按要求建立并执行资格审查制度的。
公开资料显示,财付通风控总监周志明对公司部分违规行为负直接责任,被央行警告并罚款55万元。
“‘双罚制’可以督促相关责任人更好地管理和发展业务,让责任人在日常支付业务中更加负责任。”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志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最高罚款一次性没收1.16亿元
从2020年支付机构罚款收缴总体情况看,大额罚款持续增加。 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20年央行对支付机构开出的68张罚单中,包括1亿元罚款1张、1000万元罚款5张、数百万元罚款多张。 其中,商银鑫公司因16项违规行为,被监管部门一次性罚款1.16亿元,创下支付机构最高罚款纪录。 此外,银盈通支付、凯联通支付、御付支付等多家支付机构被央行罚款数千万元。
超千万元罚款中,有多位知名支付机构相关责任人被追究责任。 例如,央行营业管理部对新浪支付发出警告,没收违法所得165.89万元,并处罚款1718.44万元,罚款总额1884.33万元。 时任新浪支付总经理卞江因对新浪支付未落实商户专项管理责任和违规开立、使用支付账户两项违法行为负有责任,被给予警告并处罚款35万元。
刘刚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监管部门对支付机构开出巨额罚款,一方面是为了惩罚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另一方面是为了营造尊重规则、尊重规则的市场氛围。”尊重监管,对其他企业起到遏制和震慑作用,有利于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赛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晓锐向《证券日报》总结道,纵观2020年支付机构开出的罚单,可以看出监管机构对支付机构合规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对支付机构合规工作的严格和严格要求。支付行业监管。 情况。 从处罚金额和频率来看,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处罚频率有所增加。 随着监管体系的日益完善和监管技术的不断进步,非法支付机构的“小伎俩”难以掩饰; 二是罚款、没收数额屡创新高。 对于条件恶劣、违规数量较多的机构,监管部门通过重罚表明了拨乱反正的决心。 三是“双罚”趋势明显。 受处罚的个人现有管理层(例如公司总裁)。 经理、副总经理等)以及业务部门负责人,涉及风控、运营等关键部门,表明监管的针对性和准确性不断提高。
苏晓锐建议支付机构提高合规意识,建立基本合规制度; 强化风险管控水平,灵活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高合规工作效率; 及时调整策略、加大商户检查力度等,加大防范外部风险蔓延力度。 “未来,机构需要聚焦反洗钱工作,针对当前反洗钱领域的最新情况,加强研判和与同行的沟通,及时做出调整,高效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