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透视之末

2024-03-25
来源:网络整理

风起于青萍尽头,止于草丛。

第三方支付兴起于灰色地带,却成长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与高铁、共享单车、电商模式并列,成为世界经济的典范。

从1999年3月第一家支付机构成立到2019年,恰逢发展20周年,第三方支付行业又迎来了一个转折点,A股终于迎来了第一家独立第三方支付机构。 在这里,我们从行业和公司的角度来观察这个行业,数据会告诉我们行业和公司的真实状况。

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展望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第三方支付机构交易金额和交易笔数稳步增长。 增速在2014年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2017年增速保持稳定(见图1)。 行业成熟度不断提高,市场稳步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交易笔数增速长期高于交易金额增速。 第三方支付平均交易金额逐渐下降(见图2),行业整体交易向小额碎片化发展。 这与整个行业的情况是一致的。 二维码支付的出现打通了线上线下的链接,移动支付渗透到各行各业。

储备资金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第三方支付行业的整体发展状况。 通过相关规定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大致测算出行业整体准备金情况。 2018年,储备规模稳步增长,2018年12月达到最高8000万(见图3)。 随着“断直连”和行业整顿的实施,以及支付宝和财付通两大巨头的产品调整,储备规模逐渐萎缩。

代表性上市公司财务数据

虽然行业发展了20年,但上市的独立第三方支付机构仅有汇付天下和拉卡拉。 其他支付公司也通过收购、合并等方式完成间接上市。通过独立报表和合并报表,我们选取​​了几家有数据可查的支付机构进行分析,一目了然(见图4)。

首先,交易规模直接影响支付机构的规模,代表着市场份额。 拉卡拉是收单业务的典型代表。 借助过去几年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拉卡拉大规模推广POS、聚合等相关产品,实现交易规模快速增长(见图4)。 同时,线下收单市场仍有广阔空间,商户数量、服务业深度等因素构成竞争壁垒。

与拉卡拉不同,汇付天下、联合医务是典型的互联网支付机构。 两者主要服务于企业,在B端支付市场发力。 近两年,二者均保持与行业同一水平的增速。

从汇付天下支付交易结构来看,移动支付占比逐渐提升并占据绝对地位,互联网支付业务占比持续下降,跨境支付业务快速增长(见图5)。 需要看到的是,当前跨境支付业务规模虽小,但发展前景广阔,是支付机构转型的新赛道。

二是营业收入。 目前支付机构的营业收入仍以交易手续费为主,交易规模直接决定其收入。 从营业收入来看,拉卡拉依托线下收单市场,在营收方面领先于其他公司(见图6)。 除了拉卡拉之外,其他支付机构也在争夺B端企业支付市场。 在C端流量市场逐渐饱和的市场环境下,支付机构将B端转型视为新的业务增长点。 但企业支付服务定制化程度高,可复制性低,转型成效缓慢。 因此,可以预见,行业整体增速将逐步下降。

从收入结构来看,金融科技作为支付企业转型的赛道,收入贡献较小,短时间内无法成为主要收入来源。 移动支付业务贡献了80%以上的营业收入,而互联网支付和POS业务的贡献正在逐渐下降。 跨境支付作为新兴支付行业,潜力巨大,有望贡献主要收入(见图7)。

从平均服务费率来看,跨境支付参与者的增加导致行业费率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其他支付服务费率(见图8)。 断直连、足额缴纳准备金等政策提高了行业平均成本,进而导致费率上升。 预计未来跨境支付费率将进一步下降,而其他支付业务费率将保持稳定或小幅上升。

三方支付原理_三方支付的特点_第三方支付发展

三、主要成本情况。 目前各公司的主要成本包括服务商利润分成、渠道费(即银联和银行手续费)、销售费用等,主要成本增速高于收入增速。 一方面,由于政策原因,支付机构无法再与银行协商费率。 另一方面,市场增长有限,库存竞争更加激烈,导致成本上升(见图9)。

四、净利润情况。 净利润体现了支付机构的盈利能力,决定了独立支付机构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 从净利润情况来看,各支付机构2015年基本实现盈亏平衡,2016年实现盈利,但净利润增速逐渐下降。 一方面,增量市场较小,收入增速有限。 现有市场的竞争也增加了成本。 行业平均净利润增速将进一步下降(见图10)。 。

热点事件回顾与评论

1、断开直连并足额缴纳备用金

几经波折,“断网”终于修成正果,业界将其视为第三方支付一个时代的终结。 其实,这也是一个开始。 双边直接断网的实施、储备管理政策的制定……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监管的引导。 走出“躺着赚钱”时代,支付机构正在创新。 商业模式和服务经济的道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提现支付牌照申请

外资支付机构真正进入中国还有一步之遥。 在“走出去”方面,银联、支付宝、财付通已经走在了前面。 苏宁支付、连连支付等其他支付机构也在积极发展跨境业务。 不过,在“走出去”领域“引进来”,还有更多值得期待的机会。

三、“两会”支付主题

“支付机构监管”再次被提到法律层面。 与第三方支付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相比,仅限于部门规章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令第2号)》远远不能满足行业监管需求。 立法也是行业发展的基础。 快速增长的第三方支付已部分突破“二号令”范围。 立法既是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监管的需要。

4、315揭露“空中盗窃”

支付行业的发展是在“安全”与“便捷”的不断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两者螺旋上升,相互促进。 “315”的曝光对于整个支付行业具有警示意义,因为支付涉及到每一个人,支付机构在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时必须把握好安全性和便捷性之间的平衡。

5、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的违法犯罪行为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85号文)

85号文进一步补充和强化了261号文,在账户管理、特约商户、终端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加具体的管理措施,针对套现、违规等“黑支付活动”的监管规则日益明确提供支付渠道。 一些支付机构长期助长违法行为、欺诈交易等违法行为的现象将得到有效遏制。

6、拉卡拉顺利通过会议,成为A股第三方支付首股。

拉卡拉上市的努力值得每一个想要上市的支付机构学习。 个别案例的成功并不能带来整体的飞跃,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上市潮”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

7、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支付机构外汇业务管理办法》(汇发[2019]13号)

期待已久的“跨境外汇支付业务许可证”并未如期到来,但结果却超出了预期。 《通知》更像是从“审批制”改为“登记制”。 可以预见,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支付机构在跨境支付赛道上展开角逐。

8、支付宝发布“蜻蜓二代”,刷脸支付持续升温

对于支付机构来说,这是巨头之间的竞争,与“其他支付机构”无关。 对于用户来说,我们需要知道刷脸支付是否更方便? 更安全吗? (交易、个人信息等)这决定了用户是否选择它。

如果说金融是经济的血液,那么支付就是金融的基石,承载着金融最基本的功能。 第三方支付作为支付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影响着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发展。 对第三方支付行业的跟踪研究也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经济和消费的变化趋势。

(本文由“苏宁财富资讯”原创,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志。图片由依图网提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