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妈捡到手机用免密支付刷光余额

2024-03-28
来源:网络整理

购物、叫外卖、乘坐公共交通、自动支付……您是否开启了各种应用的免密支付功能? 1月2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建议关闭无密码支付功能”的话题近日登上微博热搜。 “阿姨捡到手机,用无密码支付抹掉余额”的事件,引得大家直呼“吓得我赶紧关掉无密码支付”。

是否应该关闭无密码支付? 需要注意哪些风险? 多家支付机构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均表示,支付机构有一系列风险控制措施来保障支付安全。 消费者在开通免密码支付功能时,需注意设置多重验证措施,充分了解权益信息。

无密码支付谨防资金被盗

据中国警方网上披露,四川泸州一名60岁的阿姨近日捡到了别人的手机。 她发现手机没有锁屏密码,而且她的微信零钱有5100多元。 她转身对女儿隐瞒了真相,说她有男朋友了。 给我们买衣服,把手机给我,直接买。”母女俩来到一家服装店,扫描二维码8次,无密码购买,直到花光所有微信零钱,关掉手机。最终,警方根据母女俩的消费记录,成功将其抓获。

事件曝光后,有关无密码支付的讨论在社交媒体上持续高涨。 “钱是明摆着来的,不能乱花。” 有网友表示,输入密码支付会让他更放心。

这并不是无密码支付第一次引起公众讨论。 此前,全国已发生多起因受害人激活免密码支付功能,直接扫码或将支付码转发给他人而导致手机内钱被骗或被盗的案例。 公安部刑侦局甚至发出提醒,“建议直接关闭免密码支付功能”。

支付行业资深观察人士苏晓锐分析,免密支付的隐患主要包括:一方面,免密支付可能在未经机构授权或意外情况下被机构滥用,伤害消费者。 另一方面,当免密码支付功能所在的手机运营商丢失或被他人临时借用时,可能会被消费者本人以外的人操作。

警方提醒,使用免密码支付功能时,应同时启用手机锁屏密码和支付应用的两步验证功能,加强安全防护。 请勿随意向他人展示或发送您的支付码或支付码。

微信建议,为了保护您钱包的隐私和安全,建议设置钱包“安全锁”。 用户点击“服务”时,必须通过人脸、指纹或手势密码验证后方可进入。

无处不在的免密码支付

无需密码即可快速付款。 数字时代,无密码支付给用户带来更便捷的支付体验。 事实上,无密码支付在各种应用程序中并不是什么新功能。 甚至可以说无处不在,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种消费场景中。 使用支付码支付时,可以设置小额支付时跳过支付密码的操作; 乘坐公交、地铁时,只需刷码即可直接乘坐; 在淘宝、携程等购物场景中,首次开通免密码支付将享受多项优惠。 折扣范围从几美分到几美元不等。

有人喜欢免密支付的“如丝般顺滑”,也有人担心它的风险。 不仅用户无法控制支付流程,欺诈、非自愿支付、甚至隐私和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也成为消费者的担忧。

“免密支付是小额支付场景,支付机构有一系列的风控措施来保证支付安全。” 支付宝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风控系统将综合判断支付风险。 如果判断风险较高,将禁用免密支付。 此外,在账户被盗的情况下,支付宝始终坚持“你敢付,我就敢赔”的原则,承诺“被盗就赔偿”。 若用户的支付宝账户被盗造成直接损失,支付宝将全额赔偿用户。

微信支付也明确表示,在激活服务时,用户的意愿将得到充分确认。 用户明确了解免密使用范围后,需要验证用户的支付密码后才能完成激活。 使用时,微信支付通过无密码支付服务的限制和风控团队的实时检测,确保用户资金安全。 如果存在风险,交易将被拦截。

图注:免支付码支付激活说明页面截图

除直接支付外,“自动扣费”是无密码支付的另一主要应用模式。 在生活费支付等循环性支付场景中,以及共享单车、充电宝、租车等场景中,服务商往往会与消费者签订代扣代缴协议,并获得消费者的授权来扣除相应费用,以避免因消费者原因导致服务终止或失败。忘记付款。 可能会发生违约甚至滞纳金的情况。

可以说,无密码支付的应用广泛涵盖了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强制性”要求。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租赁充电宝、无人售货机等通常采用先用后付费或先买后付费的模式。 这样就默认授权免密码扣费了。 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这是必要的预操作过程。

对此,支付宝表示,各机构对开通代扣代缴功能的商户有严格的规定。 支付宝要求商户保障用户知情权和选择权,“提前告知,随时可以关闭,扣款有通知”,开通时验证支付密码等信息,确保用户可以自行激活。 商家邀请消费者签署代扣协议时,消费者必须充分了解权益信息,了解自动扣款的目的、周期、金额等。

记者注意到,在支付宝设置中,可以统一看到签约的免密支付服务,包括支付宝内部支付码、乘车码、抖音店铺、充电宝租赁、携程旅行、淘宝、哈啰出行、手机话费自动充值等等。点击进入各项服务详情即可关闭自动扣费。

对于微信支付,点击“钱包”,您可以在“支付设置”中查看和修改用户已开通的免密支付服务。

无密码支付的“利弊之争”

尽管无密码支付的推广以及支付机构对风控的“掩盖”,但在一些消费者眼中,对无密码支付的态度仍然是排斥和担忧的。 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无密码支付该取消吗? 如何平衡便利性和风险?

“我不记得什么时候开通的,在哪里开通的无密码支付。”消费者王先生向北京商报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在某些时间比较紧张的时候,无密码支付确实带来了很多便利。 其实,最让他烦恼的是,这种支付流程有点“猝不及防”——万一手“滑”了,看不清支付订单详情,无密码支付就没有了用户的第二个确认步骤,无法提供。 给用户“后悔”的余地。

“电子支付很容易乱花钱,没有任何心理负担。有一个仪式缓冲可以帮助你平静心情。” 一位网友这样说道。

同时,消费者普遍反映App内尝试激活免密码支付的次数较多,弹窗频繁,容易出错,尤其是老年人,很容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激活。

苏晓锐表示,无密码支付主要针对小额支付场景。 通过省去输出支付密码的过程,可以使整个支付过程更加快捷,从而带来良好的支付体验。 无密码支付意味着平台机构完成业务后可以快速还款,有利于平台机构的现金流,因此受到机构的青睐。 此外,在一些大客流场景中使用无密码支付也起到了一定的疏导人群的作用。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鹏博表示,“除了节省时间,运营商还可以考虑缩短支付路径”,这可以促进产品使用和销售转化率。

面对各种问题,支付服务提供商需要履行风险预警和防控责任。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指出,在激活和使用过程中,除了告知用户风险并同意许可的情况下,服务提供商应设置免密码支付限额。 “没有必要禁止无密码支付,但服务提供商应该针对特殊群体推出无密码支付,而不是通过广告来推广。” 在盘和林看来,无密码支付应该是现有密码支付的补充工具。 ,仅起到补充作用,服务商应限制免密支付的用户范围并设定其有效期。

“关于免密支付利弊的讨论,反映出在我们日益推广电子支付、传统支付方式日渐式微的环境下,不强调多元化支付环境建设的弊端。” 谈免密支付的取消 一位行业观察人士坦言,一方面,服务商要履行消费者保护责任和义务,配套措施要跟随支付方式的变化; 另一方面,继续加强多元化支付环境建设仍是社会的呼声。 。

北京商报记者 岳品玉 董汉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