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批96家支付机构牌照换发工作目前正在审核中。 央行近期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发起了一系列严厉打击。 近日,央行对宁波银联商务卡和深圳瑞银信用卡分别处以58万元和3万元罚款。
激烈的竞争让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生存更加困难,有的甚至铤而走险,导致行业乱象频发。 央行也多次表示,鼓励现有机构兼并重组,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减少牌照数量。 第三方支付机构重大风险事件爆发以来,监管处罚频率和力度明显加大。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央行共开出48张罚单处罚支付机构。 仅2017年以来,就针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出8张罚款单。 在“严格监管”的主旋律下,不仅新进入者难以涌现,预计相当数量的现有机构将被逐渐挤出行业。
目前,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占据了整个第三方支付市场90%以上的份额。 腾讯移动支付用户已突破6亿,支付宝用户已突破4亿。 移动互联网寡头在场景聚合和流量上的垄断几乎不可动摇。 绝大多数支付机构只能在部分细分市场实现亏损和盈利。
在4月25日召开的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法律政策宣传座谈会上,中国人民银行法制司副司长庞仁平指出,除少数第三方支付公司外,那些排名比较高、信誉好的企业,现在已经盈利了。 大多数其他支付公司都处于亏损状态。
庞仁平提醒,部分第三方支付平台存在“跑路”风险。 “第三方支付机构存有巨额资金,很容易被挪用投资,影响客户资金结算安全。一旦发现风向错误,第三方支付机构可能会卷款潜逃。”钱。”
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大多数小微支付机构开始玩弄政策法规,甚至违规经营。 对于大多数规模不能太大的企业来说,在这个行业中,积累资金产生的利息是主要的利润来源。 例如,预付费卡,用户充值500元后,如果没有消费,则资金结算。 支付机构的主要意图是挪用或占用资金。
第三方支付机构资金积累巨大,很容易被挪用投资,影响客户资金结算的安全。 一旦发现趋势错误,第三方支付机构可能会卷款潜逃。 这种混乱与P2P行业有很多相似之处。
第三方支付机构重大风险事件爆发以来,监管处罚频率和力度明显加大。 截至目前,央行共开出48张罚单处罚支付机构。 仅2017年以来,就针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出了8次罚款。 日益严格的监管,让本来就不盈利的第三方支付企业雪上加霜,卖壳成了套现的好生意。 然而,当第三方支付回归渠道功能、与金融业务彻底割裂时,对于没有大量用户基础、业务粘性和流量的企业来说,也将成为烫手山芋。
去年以来,监管层出台多项政策,包括建立个人银行账户分类管理机制、建立客户准备金集中存管机制等; 这意味着第三方支付公司将回归纯粹渠道的角色,与资金分离。 尽量避免平台跑路带来的风险。
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来说,致命的打击还来自“银行直连”模式的退出。 “网络平台”的推出,意味着第三方支付机构将回归支付服务商身份,不再具备清算功能。 换句话说,庞大的资本积累将不复存在。 过去一段时间,监管部门对多家机构处以罚款或吊销执照。 主要原因是这些机构擅自挪用准备金。
逐步收紧的监管措施,让大部分中小第三方支付机构消除了反击的可能。 这个行业自然就趋于垄断。 规模越大,公司的边际成本越小。 规模效应对于第三方支付公司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支付宝和财付通的寡头垄断格局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可以预见,未来第三方支付牌照只会对生态级企业具有实质性意义,大规模的兼并重组、不换证很快就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