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你有么有被中介、贷款电话骚扰过?

2024-04-03
来源:网络整理

多年来您是否曾被中介或贷款电话骚扰过?

就因为你在职业生涯的前几年通过中介租房子,就因为你曾经去银行申请过房屋贷款。 从那时到现在,你每年接到的电话最多都是他们打来的。

我们当时想知道是否有一个功能可以阻止所有此类骚扰电话找到您。

后来,腾讯、百度、搜狗等公司想出了“号码标注功能”来拯救世界,一目了然地识别来电者的真实身份。

立即赢得了全国手机用户的好评和欢呼,成为“骚扰电话的破坏者”。 是安装必备的神级APP。

但后来“手机号码标记”发生了变化……

标记的不一定是骚扰电话,而是您的个人电话号码。

起初只标注了“销售人员”的骚扰电话,后来连“普通人”的手机号码也包含在内。

“号码标记功能”的初衷是好的,目的就是为用户拒绝骚扰电话提供便利。 不过,随着手机注释功能的广泛使用,这个功能最近也慢慢开始“变”,成为一把双刃剑。

目前,包括应用在内的至少30款手机软件可以提供手机注释服务。 包括腾讯、360、百度、搜狗、触宝等……这个功能带来便利的同时,很多平时使用的用户手机号码或者公共服务号码也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标记为广告。 骚扰甚至诈骗电话。 很多网友都有类似的经历。

被手机通话恶意标签困扰的网民包括各行各业的人,无论是学生还是上班族,甚至连派出所号码也未能幸免。

不少网友的号码无缘无故被贴上“房产中介”、“保险销售”等骚扰电话。

一些有机朋友可能认为这只是一个例子,是相关公司贴错标签的。

事实上,如果你在百度、微博上搜索,就会发现成千上万的网友都在担心“手机号码被标记”。

你以为只有普通人受影响吗? 不不不,连报警电话都被贴上了“诈骗电话”的标签。

这不是错误,而是利益驱动的错误

这根本不是相关电话标记公司的错误,而是故意的。

因为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利润,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

这个产业链之大,甚至惊动了央视,派出记者前往调查报道。

央视记者调查发现,已有30多家平台存在恶意贴标签行为、强制用户付费取消的行为。 有些用户忍无可忍,就会抱着“花钱消灾”的心态,花钱找一些第三方平台帮自己申请取消标签。 在公众的帮助下,这已经成为一条黑色利益链。

详细信息您可以参考以下视频:

(央视此前曝光的账户查询及收费平台)

有需求就有市场,于是很多手机号码查询网站应运而生。

我们为您提供“一键查询”服务,您只需点击一下按钮即可查询您的手机号码是否被标记。

当然,它不是免费的。

怎么查询自己的手机被标记_查询手机标记平台_标记查询手机号怎么查

查了一下,生辉是26元。

这些号码查询网站大多属于标记公司所有。 只需在数据库中搜索即可赚取最高26元。 确实是一种划算的发财之道。

而且这还是个小头。 检查标记状态后该怎么办? 取消它。

这些网站在提供“标记取消服务”方面非常“周到”。

毕竟取消标记比查询还困难,价格自然要提高,随便翻两番到68元。

注意,每线68元。 全国共有标识企业32家。 如需全部取消,您需要:=2176元。

从“标记”到“付费查询”再到“付费解决”,形成了一条赚钱致富的灰色产业链。

如果CCTV没有曝光这个肮脏的场面,我们可能会被蒙在鼓里,愚蠢地付钱给他们。

如果你的号码也被“贴错”,不要惊慌,赶紧付款。

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当然!

官方号码查询

“号码服务推广小组”推出了一个名为“号码牌查询网站”的网站。

官方号码查询:

您可以一键查看您的手机号码是否被标记、被哪些公司标记、被标记的用途。

号码服务促进小组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组织。 它是一个官方组织,可信度爆炸。 无需担心其真实性。

不仅可以查询标记,还支持“标记清除”。

该网站提供了以下清除错误标签的范围:

1. 可处理的错误标签类型:

a) 用户使用的号码为“二次放号”号码(被电信运营商回收后转售的号码),并标记为与原用户相关的信息;

b) 标记显示名称与用户开户名称不一致。

2、可加工数量范围:

a) 中国联通移动用户(暂不支持携号转网用户)

b) 中国联通400用户(以4000、4006为前缀的号码)

3、如果申请符合“1”中的错标规则,服务商后台将完成号码标记的清除。 清除手机号码标记会有一定延迟,请耐心等待。

只需勾选您想要取消的标记,点击“申请移除标记”并提交相关信息即可。

然后就可以在家“坐等好消息”了,不用花一分钱。

如果您非常渴望了解“标记清除进度”,只需点击左侧“标记清除进度查询”即可。

第三方号码标记查询网站

第三方号码标签查询:

第三方网站还支持“一键标记查询”,且查询过程免费。

查询结果同样准确、完整,但耗时较长,大约十几秒。

不过,相比官方查询网站,它有一个优势:直接提供了标记取消的入口,让你自己解决。

赶紧检查一下您的号码是否被标记,以防被标记为“诈骗营销”。

一生的名誉可能会毁于一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