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微信小程序应用开发赛评选:百花齐放的“触手可达”

2024-05-14
来源:网络整理

八月是广州大学城的暑假,南方夏季天气炎热多雨,偌大的校园里学生并不多。 然而,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的音乐厅却座无虚席,甚至过道上也坐满了观众。

以前只有表演才能带来的人气,现在因为首届高校微信小程序应用开发大赛决赛在这里举行而在暑假期间出现。 经过一整天的激烈角逐,清华大学亚尔斯队凭借“游清华”小程序项目、“双胞胎迷你日记”、“听音无忧”、“电光”荣获本次比赛特等奖。 “针灸治疗仪”等20多个项目荣获一、二、三等奖。

参与不是起点,获奖也不是终点。

作为本次大赛唯一的特等奖项目,清华大学YARS团队的“走访清华”小程序拔得头筹也就不足为奇了。 《走访清华》完美体现了小程序的小,不是因为它功能少、轻,而是因为它“触手可及,随时可用”。

作为一个打通线上线下、提供校园参观预约、导览服务的小程序,“游清华”整体完成度非常高。 完全不局限于参赛作品,现在可以作为一个实用的小程序,服务于参观清华大学的游客,对线上线下场景有高度的兼容性。

高校微信小程序应用开发大赛评选的前提标准是需求明确、理念创新、贴近实际。 从这三点的定位原则来看,“逛清华”无疑是所有参与小程序中表现最好的。 技术细节、实现方法和应用意义也是其获奖的原因。

获得一等奖的三个小程序也体现了优秀的产品不应该千篇一律,而应该百花齐放。

《双胞胎日记》和《小世界步游》都展现了开发者对互联网产品的理解,产品形态和设计都有独特的匠心。

这两个小程序都有不错的杀手级功能,比如“双胞胎迷你日记”中的情绪管理,以及整合运动数据进而执行“虚拟旅行”功能的“小世界步游”。 这些使用量化数据来分析情绪。 或者健康管理,这无疑符合数字时代量化自我的趋势,也能带动用户更好地提高身心素质。

“校园二手物品交易信息”小程序不仅实用性强,还展现出巨大的潜在商业可能性。 以前很多领先的互联网产品都是这样的。 起初,他们只是从校园开始。 需求开始,然后实现爆发式增长,成为一个时代的互联网标志。

总体而言,获得该奖项的30个小程序项目内容形式多样,涵盖领域无法用三言两语概括。 但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注重从实际需求出发,努力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问题。

许多开发者坚信“the”。 有时,创建像扎克伯格、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这样伟大的互联网公司是改变世界、专注于小问题并用小程序解决它们的一种方式。 当然,闹翻是“改变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整个比赛过程中,我们与众多选手、指导老师、组委会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我们发现,很多参赛项目的起源并不是竞赛的出现,而是解决问题的想法。 一直以来都有一些参赛者制作过产品原型。 竞赛的出现,有时帮助参赛者将自己的想法转化为产品,有时则带动参赛者改进产品,让产品变得更好。

因此,此次参加高校微信小程序应用开发大赛的参赛者,往往并不是他们开发小程序的起点。 比赛的作用更像是为参赛者提供一条专业化、规范化的跑道,让他们尽情前行。 要知道,跑道两边都有对手,也有伙伴。

另一方面,大赛的结束并不是他们小程序开发的结束。 很多小程序还有持续改进的空间,具备正式产品化或者商业化的价值。 在选手们自身对小程序开发的理解逐渐加深、与参赛选手的交流以及老师的指导后,不少选手也表示未来会继续完善自己的小程序。

产学融合初见成效,课程改革持续推进

本次大赛组委会主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师刘强表示,她不仅看到参赛学生在比赛中展现了个人才华,提交了满意的作品,还看到了一批产学结合,造就了优秀学生。 情况很好,这一行动已初步取得成效。 而且,校企合作与课程改革的建设路径也日益清晰。 刘强老师说:

小程序开发微_小程序微开发平台_开发简单的微信小程序

去年以来,国家教育部门启动了这一新兴工科学科的建设。 最关键的一点是,我们必须结合当前互联网时代和移动应用时代的技术发展来改造和引领学校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我们和微信的合作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一个项目。

在刘强老师看来,如何与腾讯微信这样的企业合作,将小程序等企业的最新技术引入到学校课程中,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接触到企业和行业技术的最新发展? 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关键。

这种教学和课程改革影响着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 刘强老师从自己的身份说:

还有一个关键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自己也要进步。 一是与企业融合,特别是将微信小程序等技术和理念引入我们学校的课程中,进行课程改革。 同时,我们还要进行教师培训,让教师能够接受和消化这些技术。

刘强老师并不是唯一有这种想法的人。 赵琳是本次比赛的优秀指导老师之一。 他指导的“GS竞赛评分”小程序在本次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 作为一名教师,他也希望腾讯微信也能为教师提供培训。

他们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们意识到,在计算机技术的互联网时代,除了学校的高端技术研究之外,企业也具有主导作用。 如何在学校的一些经典课程中引入新的内容,企业和学校可以合作的领域有很多,企业可以起到很好的推动课程改革的作用。

挑战在于如何结合公司自身的需求和人才的需求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 但人才培养本身应该是大学本身的根本任务,而不是企业的任务。 这里对企业的要求是如何对自己需要的人才拿出一个好的评价方法,如何通过与学校的合作将自己的好的技术消化转化,成为一些可以应用的技术的基础和知识。教给学校的学生。

四川大学王鹏老师也对校企合作和课程改革表示认可。 他认为老师可以接触到企业的一线技术,校园课堂可以让学生深入学习,最后以开发者大赛为例。 成果的输出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刘强老师还谈到了微信技术介绍和微信应用开发实践等课程中可以合作的地方:

工程教育的重点是在技术创新的前提下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学到的很多基础技术不能运用,那么这种教育就不算非常成功的工程教育。 在这一点上,其实学校的老师因为所处的环境可能在实践经验方面存在短板,而企业更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 将两者结合起来,我们可以从课程中剔除一些旧的、过时的东西,引入一些新的东西。 企业还需要考虑哪些技术可以积累起来,成为学校教授的内容,作为学生的培训内容。

目前,河南中医药大学已推出微信小程序课程。 阮小龙老师表示,这些课程的反响非常好,课程改革也在探索中,也算是一个小小的成功。 比如他们这次参加的学生就是信息管理专业的本科生。 现在该专业的方向已从传统的信息管理转向互联网应用开发。 事实证明,将互联网与传统专业相结合,将传统专业向新的工程方向改造,加强工程实践,可以给专业带来新的活力。

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优秀学生。 通过这次比赛,刘强老师也发现了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 学校和企业都需要创造环境,提供引导,激发学生的潜力和激情。 ,让自己的想法更加活跃,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创新。 事实上,这就是“产学融合”。 刘强老师说:

同学们对本次竞赛感受最深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学习新技术,并真正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事实上,学生们从中获益良多。 大的。

一棵树不能成森林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