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6 与 Pixel 3:备用机与主力机的不同命运

2024-06-06
来源:网络整理

于是我们在期末考试前拆解了另一部手机,将后盖换成了白色。这台焕然一新的小米 6 目前被 Xeno 当作备用机使用,虽然系统无法再升级,但完全可以作为听音乐、刷 和拍照的机器,作为副摄像头使用。

用小米 6 拍摄的胶片相机取景器

2021 年 3 月

当我和Xeno达成一致,不用费心更换低质量的屏幕,直接买一块的时候,我自己的3日常续航还是不错的,稍微注意一下,就能撑过一整天的课。然而,经过两个半月的“半高强度”使用,它的电池终于没电了。在小黄鱼上交流的时候,卖家确实提到了它的电池衰减比较严重,但还是没想到,当我主要用它来无线充电的时候,它的电池会直接鼓起来。以至于在换电池的前几天,我甚至练出了一项新技能,把80%关机的3放在桌子上当陀螺玩。

从这个角度可以清楚的看到后盖被电池推起的缝隙。

由于这是我一直想要的机器,所以它身上所有的小问题都会因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被放大。虽然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过,只要稍加计划,它的续航完全可以撑到上学一天,但在使用过程中还是有很大的心理负担。另外,我购买它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冲着它不错的拍照表现,但这台 3 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启动相机后,每次手机大幅移动,(后置)相机画面就会出现明显的波动,并伴随反复重新对焦俗称“拉风箱”的现象,就好像 OIS 系统在主​​动抖动镜头一样。

经过多次排查和系统重置,这个严重影响拍照体验的问题只能确定是硬件问题,这也是更换相机模块的好机会。

关于 3 的内部构造,或者说任何其他手机的内部构造,你都可以在网上找到详细的资料,包括但不限于 、 、 等的“分享拆解”专栏。在解剖 3 的过程中,我主要参考了 Hugh 的《Two 3's For $17 - Lets Them》。

自从 2017 年左右安卓手机重新热衷于玻璃之后,手机后盖的拆卸又变成了一件麻烦事。虽然 3 的后盖延续了谷歌标志性的双色风格,但还是同一块玻璃,不同的后盖颜色只是玻璃背面的一层油漆而已。虽然专业的热风枪和普通的吹风机都可以软化粘合剂,但我人在广州,吹风机在佛山。我只好另辟蹊径,从热水壶里找到了解决办法。

新厨电网

虽然借助热水将后盖与电池之间的缝隙打开了,但 3 的后盖粘合剂的黏度超出了我的预期,防水等级为 IPX8 的 3 的后盖粘合剂非常“宽”,单纯使用三角撬片效果并不好,最后我发现用拆机刀片像锯木头一样来回切割粘合剂是最有效的。

类似背部指纹防水等级的手机(例如三星S10之前的机型)往往将指纹模块直接粘在后盖上,掀起时需要像拆5S一样注意分离角度,避免弄断指纹传感器排线。不过市面上除了苹果外,只有一家公司将生物识别传感器绑定在手机上,所以即便不小心弄断了排线,也可以很方便地买到备件,价格一般在50元以内。

无论打开手机后要做什么,第一步都应该断开电源。

但是3上的电池粘合剂设计很差。

3M可剥离胶带衍生的电池胶带通常是指拉出式胶带,其分子结构中具有不同的软、硬段,分别赋予胶带柔韧性和连续性。当水平拉动胶带时,胶带的内聚力会使胶带表面错位并失去粘性,有助于胶带几乎无缝地剥离。

电池周围的框架设计很重要,因为这会对后续的取出产生重大影响。为了达到理想的取出效果,建议在电池和框架之间保持≥1mm的间隙,并尽可能保持框架高度较低。来源

问题在于,谷歌没有给电池胶条留出足够的横向空间,这要么导致无法垂直拉出,要么会因为斜着刮到金属边框而直接被撕掉。苹果从 5S 开始就使用的拉出胶条,并没有在内部结构上直接留出空间,但拆下主板后,电池还是能完好无损地拉出来;谷歌反其道而行之,将电池胶条放在了 3 的左侧,无论怎么拆,都会被边框挡住,这导致胶条被撕掉几乎是必然的,就连经验丰富的 Hugh 最后也只能手动把电池撬出来。

因为我的旧电池除了报废没有其他用处,所以我只能放心地撕掉所有三条电池粘合条,直接用塑料撬棍用蛮力将电池取下,然后用酒精或异丙醇清洁剩余的粘合痕迹。

手机怎么修_修手机店附近地址_修手机上门服务

相比于电池,拆下主板更换摄像头至少不需要蛮力。如果经常看手机拆解的话,几乎每个人都会发现,手机的后置摄像头一般都是通过 BTB 接口(-to-)与主板面向手机背面的一面相连。但其思路是将摄像头的 BTB 压在主板面向屏幕的一面,导致原本就很模块化的摄像头更换流程,必须将主板完全拆下才能进行,这是典型的多余举动。

连接至主板背面的摄像头模块

如果一切按照计划进行,3 只需要半个小时就能换上新电池、新摄像头模块、换上新一套后盖胶。然而当我兴高采烈地拧上无线充电模块,并将手机翻过来测试新电池时,却发现虽然可以正常开机,但电量始终维持在 1%,无论如何也检测不到充电,以至于我以为是撬掉旧电池时,把当时拆得还不彻底的主板给弄坏了。

幸好,拆装了大概二十分钟后,我惊讶地发现装电池时没拧紧电池线,重新组装后,一切功能恢复正常。(原来小丑是我)

焕然一新的 3 在旁边兴致勃勃地充电,我开始收拾散落在桌子上的工具。在我看来,对于这些二手电子设备来说,修修补补也是体验的一部分。

我在之前关于这款小米3的文章中,将使用感受总结为“有点苦,但苦涩之后的甜蜜感觉比其他手机都要甜”,而现在是艰辛之后最甜蜜的时刻——更换了新电池后,我重新收获了一支在我的使用习惯下可以轻松续航六个小时、并且电量澎湃(相对而言)的小钢炮——总结一下,这种兴奋感比前几天到货的全新小米11 Lite要强烈许多倍。

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做

确实,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平时接触到的集成度最高的电子产品,密密麻麻的螺丝、形态各异的盖子、排线甚至是粘得严严实实的胶水,都会让人在尝试迈出第一步的时候遭遇到极大的心理阻力。“要是不小心把屏幕弄坏了怎么办?”“要是把同轴线弄断了怎么办?”“要是把手机放回去发现多了很多多余的螺丝怎么办?”“要是修好之后手机屏幕不亮了怎么办?”这些都是我每次拧开第一颗螺丝时都会思考的问题,但如果坐在那里,这些问题也不会凭空得到解决。

因此,根据我的个人观点和积累的经验,我会向那些想要尝试自己动手的人提出以下建议:

从旧机器开始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几乎每个人家里都能找到一台或多台因各种原因退役的机器——无论是电池老化、屏幕破裂,甚至是泡过水。原因很简单:只要不是特别老旧或冷门的机型,它们的配件甚至整机价格往往非常便宜。低廉的价格保证了即使因为第一次使用导致零件坏掉,也很容易找到备件继续使用,从而避免了“花了买新手机的钱去修坏手机”这种极其令人沮丧的情况。当然,如果你手里没有合适的旧机,问问身边的人也是个好办法——谁不想冒一点风险,获得一次免费维修的机会呢?

瓷器制作确实需要钻石

尝试迈出第一步时的另一个误区是经常陷入“反工具论”的幻想,比如我第一次尝试拆开 5 的屏幕时的想法——相信不用吸盘就能拆开屏幕的后果是美工刀在屏幕支架上留下的划痕。对于手机这种体积小、集成度高的电子产品来说,一套相对有针对性的工具是非常必要的:它们的意义不仅在于让拆解和组装更加便捷,更多的时候,得心应手的工具是避免因蛮力而损坏零部件的主要屏障。

我的工具箱里有一套小米与 Wiha 联名的螺丝刀,几根批量购买的塑料撬棍、镊子和三角开瓶器,以及一个压杆吸盘——除了 99 元的米家螺丝刀外,其余工具的总价格不到 20 元。

充分利用互联网

手机维修并不是一个极其冷门的话题,自己动手维修甚至DIY改装已经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因此在动手之前花五分钟查找对应型号的拆解是避免在动手过程中完全摸不着头脑的最好办法。

比如我平时的资料来源包括渠道、官网的拆机攻略,以及诸如趣头条、搜狐等平台的拆机视频专区。对于少部分极度冷门的机型或者非手机类的电子产品,基本上只需要搜索“机+”或者“机+”,就能精准命中散布在互联网各个角落的个别作者制作上传的视频或者文章。

了解你正在学习什么

正如开头那混乱的场景所提到的,手机维修包括好几种不同的类型。当然,也有需要焊台拆焊、焊接、更换损坏电容等操作,但目的是为了“恢复故障部件的功能”,所需的技术水平和操作环境都有相当的要求;而我们能亲自参与的其实是更换部件,也就是“恢复故障手机的功能”,本质上和换个灯泡没什么区别。所以,为了消除“修手机需要焊接技术”的偏见,只要多看几个视频就会发现,手机基本上就是加了点胶水的大型乐高。

终于

电子产品还是人设计的,自然也可以由人来维修。虽然有些厂商确实会采取刻意的措施——咳咳咳……苹果……咳咳——增加消费者自行拆卸和维修产品的难度,但难度并不是我们不采取行动的理由。相反,这是一种强调自己购买的电子设备所有权的方式。当然,出于专业性、可靠性和效率的考虑,在可以获得厂商维修服务的情况下,我还是会建议大家优先选择第一方维修,但第一方维修远非我们唯一的选择:“自己动手”才是我们能够保留“选择权”的原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