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视频会员后,有15秒电影推荐广告”、“部分影片,会员需另外付费才能观看”、“自动续费按钮很隐蔽,一不留神就会自动开机几个月”……在浙江省消保委开展的“视频网站会员服务问卷调查”活动中,网友们开始“吐槽”,不少购买会员的用户陷入了视频会员不“值钱”、消费权益难维权的“坑”。
独家广告即将到来
形式永远是新的
“我买会员不就是为了屏蔽广告吗?可买了会员之后,片头、正文里还是会出现广告。”来自上海的李先生是一名“剧迷”,他原本以为办了会员就能专心看剧了,没想到还是会被广告打扰。
事实上,虽然多数视频网站打出了“无广告”、“会员可跳过广告”、“VIP可关闭广告”等噱头,但只能起到规避或跳过正片播放前的广告的作用,并不能真正做到“让广告不出屏”。
有些广告伪装成VIP广告,变成“会员专享”。“购买会员后,视频开头会插入VIP专享推荐,必须手动关闭,否则会一直播放。”黑龙江的贾女士对爱奇艺视频的做法十分不满,“如果只能点击关闭广告,还能叫无广告吗?”此外,“上集概要”、“下一集预告”等时间段也成为广告泛滥的“重灾区”。
“变种”广告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记者通过体验发现,一些热播剧在播出过程中,会突然出现“小插曲”,这种被业内称为“创意插曲”的广告,由该剧原班人马出演。在此基础上,还衍生出“进度条”、“压屏条”等多种广告形式。
浙江省消保委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无广告”是用户购买会员的主要原因,占比83.3%。不过,71.04%的用户表示,购买会员后,在观看视频时还是会经常遇到广告。
网站看起来很糟糕
会员权益得不到保障
购买会员后,不仅广告无法避免,也不能“随心所欲看大片”,看好片还得额外付费。数据显示,高达76.15%的用户遇到过“会员还是要付费”的问题。
“购买会员后,有些影片还是需要另外付费的。”来自北京的高女士购买了腾讯视频等多家视频网站的会员,但她发现,很多影院新片、经典老片都需要另外付费才能观看,费用从1元到10元不等。
有时,付费观看甚至还会有“附加条款”。“很多影视资源都要求用户在48小时或者固定时间内看完影片,如果过期后再次观看,就需要再次付费。”对此,高女士表示,“这挺不合理的,相当于我花钱买了短时间的观看权。”
记者发现,为诱导用户“自动续费”,部分视频网站在购买页面设置“眼花缭乱”。如打开优酷视频会员购买页面,系统会默认勾选“连续包月VIP”选项。腾讯视频、爱奇艺视频的“非自动续费”则隐藏在“自动续费”后面,需要向右滑动选项才能看到。
不仅如此,会员若想取消“自动续费”,也要经历不少“魔法”。以优酷为例,在用户的“个人中心”页面,“立即续费”按钮十分显眼,但“取消自动续费”选项却无处可寻。记者费尽周折发现,视频网站启用的“自动续费”只能通过“微信支付”等对应支付平台才能取消。
如果视频网站不履行承诺,会员也会遭殃。热播电视剧《鹤唳华亭》原本承诺每周更新6集会员专享剧集,但优酷突然称因“媒体原因”,某周只更新了3集,随后又紧急将集数“增加”到每周8集。
服务协议“留个手”
行业监管应加强
“无广告”名不副实、“自动续费”陷阱重重、会员看电影需“两次”付费、言而无信……视频网站在会员服务协议中“留后备方案”,套路很深。
记者发现,视频网站的会员服务协议中,不少条款十分霸道。例如,“腾讯有权随时修改本服务条款……如果你继续使用腾讯提供的视频服务,则视为你已接受本协议所有修改内容”、“爱奇艺有权根据自身运营策略单方面决定调整VIP会员服务内容”等……
难道视频网站就可以在协议中留有足够的解释空间而“为所欲为”吗?北京伟博律师事务所律师李伟民分析称,视频会员服务协议大多为格式合同。根据《合同法》,如果格式合同中存在明显加重对方责任、减轻或者免除自己责任的条款,那么该条款应当认定为无效,不发生法律效力。
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部主任张德志指出,如果视频因媒体问题不能按时上传,甚至无头无尾,这显然是违约行为,视频网站应当与消费者协商,履行合同,并及时赔偿。
虽然视频网站在会员服务协议中对“广告权益”有详细的规定,但“会员免费广告”等口号仍可视为对消费者的服务承诺。李伟民认为,如果这些承诺无法兑现,视频网站将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消费者可获得会员费三倍的赔偿。
但会员权益的损失相对于维权成本而言是微不足道的。当大多数会员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别无选择,只能投诉。对此,张德志表示:“国家正在大力推行集体诉讼制度,消协也在积极推动这项工作。通过集体诉讼,可以降低个体维权成本,消费者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
“着眼未来,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视频网站的监管,特别是在会员协议的遵守情况、服务内容是否全面真实、宣传用语是否容易被误解等方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讲师曲向东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