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机构目前陷入重围。一方面,央行近日正式公布首批27家非银行支付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换发结果,其他支付机构仍在等待;另一方面,央行正加紧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检查风暴”。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18家第三方支付机构被央行罚款。
◎《美景》记者石娜
“城里人想逃,城外人想冲进来。”当前,第三方支付机构正陷入围城。一方面,央行近日正式公布首批27家非银行支付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换发结果,其他支付机构仍在等待。另一方面,央行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检查风暴”正在加紧推进。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18家第三方支付机构被央行罚款。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未来第三方支付机构除了整顿已有业务外,还需要寻找创新点来解决利润微薄的问题,比如重点挖掘用户数据,实现货币化。
近日,支付宝等首批支付牌照在到期三个多月后终于获得续期,而紧接着,第二批支付牌照也面临到期的问题。
支付作为连接整个生态圈最重要的环节,不少企业都渴望获得这一张牌照,以激活整个体系。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央行已发放8批270张支付牌照,减去因违规被撤销的3张,目前市场上共有267张牌照。
事实上,自2015年3月光物电商公司获得支付牌照以来,央行就再未颁发过新的支付牌照,支付牌照实际上处于暂停发放状态,但目前已有80多家企业在排队申请。
物以稀为贵。一位中介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你知道,人民银行不再发放新牌照,但可以续发。”据记者了解,目前一张经营范围覆盖全国的“全牌照”的“裸照”售价已达5亿元,而2015年的售价在2亿至3亿元之间,一年时间几乎翻了一番。
现有牌照数量只减不增
近日,恒大集团完成对广西吉付的收购,以约5.7亿元的价格间接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
随着新牌照的暂停,不少企业通过股权收购等方式获得支付牌照。
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凤鹤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牌照并非特定意义上的物权,而是一种法律上的许可,不可买卖,但允许通过资产收购、重组等方式实现股权变动。
8月12日,在到期3个多月后,央行公布了支付宝、银联、财付通等首批27家第三方支付机构牌照续期结果,这27家机构牌照续期期限为5年,截止日期为2021年5月2日。
央行表示,原则上在一段时期内不再审批设立任何新机构;重点抓好规范引导存量机构和化解风险,底线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完善监管体系,强化监管手段,加大专项治理和执法力度,进一步提高监管效能。
记者注意到,浙江益时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广东益民旅游休闲服务有限公司、上海畅购企业服务有限公司三家公司的支付许可证因违法违规被吊销。这三家公司的经营范围主要是预付卡的发行和受理,涉及的主要问题是挪用客户备用金。
根据《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包括网上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支付服务。其中,网上支付包括货币兑换、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固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等。
完整许可证的价格更高
上述中介表示,支付牌照的价格主要由其业务范围决定,如果业务范围涉及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银行卡收单等业务,价格肯定会更高。
据他介绍,目前手上有两张“全牌照”,一张售价4.6亿元,一张售价5亿元,而只做网络支付的牌照比较便宜,一张售价3亿元(含1亿元备用金)。
2015年,一张业务范围仅限于网上支付的牌照,成本一般在1亿至2亿元之间;一张业务范围覆盖全国,包括网上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等的“全牌照”,成本一般在2亿至3亿元之间。
“2-3个亿,现在不可能拿到全牌照,我猜只做互联网支付业务吧。”上述中介称,“不同公司报价不一样,有的高,有的低,但基本上什么都剥光了,也没有什么负债,就是一个‘壳’而已。”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该中介机构旗下有数十家这样的“空壳”,至于转让的原因,有的公司“不想做了,想转行”,也有的公司“拿到牌照再转让出去”。
一位曾想拿支付牌照的资深业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除了业务范围外,牌照还有年检的时间限制,时间越长估值越高。另外还要看支付公司是否有实际业务、是否有成熟的团队、是否有完备的体系,对接的银行渠道是直接对接自身还是通过其他支付公司间接对接。
对于目前支付牌照“涨价”的现象,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这个市场可能还会持续火爆一段时间”。
上述资深人士也提醒,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需要的团队能力越来越强,拿到牌照之后需要的额外投入非常大,普通机构即便能承担得起,也未必能继续投入,真正把这张牌照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