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电子支付牌照一直是电子支付企业期盼的“金剑”,虽然目前这块牌照还未出台,但电子支付行业并没有被动等待。
目前,第三方电子支付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上遍地开花,互联网支付经过十年的发展逐渐成熟,支付宝、财付通、易宝等支付方式逐渐普及。近两年创新的重点都在手机端,电子支付的商业机会被两大力量瞄准,一是电信运营商,一是银联。
不过,关于电子支付牌照的讨论并未停止,最新消息显示,最早可能在今年下半年。
运营商付费路径
本周五,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将携手金诺科技,在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实施我国首个大型商场移动支付项目。
中国电信将在该商圈大规模部署消费终端,开展规模化应用的移动支付项目。作为移动支付应用解决方案,金诺科技提供读卡器和电子钱包功能卡,用于替代现有普通手机终端的SIM卡,上海电信将向用户发放带有电子钱包功能的卡片。
中国电信的做法与中国移动类似,中国移动也推出了一款新SIM卡,将NFC(近场通信)芯片与SIM卡集成,实现电子支付、数据下载等多种功能,用户只需将手机靠近读卡器即可进行小额支付。
目前,上海等地的中国移动用户只要携带更换过SIM卡的手机,便可以在麦当劳、星巴克、地铁站等场所使用手机支付。
中国移动相关人员透露,中国移动需要攻克的难点包括如何让手机SIM卡中集成的芯片信号能够透过电池和金属外壳传输出去,真正实现手机刷卡。中国移动还会为这些商户提供读卡器,目前每台读卡器的成本为3000元,每张新SIM卡的成本在50到100元之间。
中国移动的手机卡账户将和用户的银行卡或信用卡账户挂钩,用户可以通过短信的方式将银行卡或信用卡上的资金转入手机卡。
为推动无线支付,中国联通选择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上海联通公司选择不再与手机SIM卡集成,而是采用内置NFC功能芯片的公交卡手机挂件卡和手机后盖贴片卡。
其实短信、WAP是早期的移动支付方式,但由于交互性差、用户体验不友好、安全性差等原因,一直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近一两年手机远程支付、近端交易才发展起来,近端交易的典型应用就是刷卡手机,三大运营商都在大力推广。
远程银联支付
远程支付的一个典型应用是通过手机中的交易平台完成远程交易转账或支付,但这需要运营商之外的银联进行合作。
汉银科技旗下收付通目前致力于手机远程支付市场的拓展,这种实现方式是将客户的银行卡(包括借记卡和信用卡)捆绑到一张装有智能加密芯片的专用SD卡上,这样在手机上就可以使用信用卡还款、跨行转账、余额查询等银行服务。
“用户一部手机就能转账数百万元。”汉银科技CEO张莉介绍,汉银收付通一部手机就能向最多10个银行账户转账,手机用户通过手机就能完成转账还款、消费购物等多种功能,收费标准与网银一致。
不同于运营商模式的近距离小额支付,银联的这个模式,重点是大额支付和银行功能,同时也是一个移动电商平台,拥有手机银行、水电煤气缴费、手机充值、游戏积分、机票酒店等众多应用,接入多个网络商城。利润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银行转账返利,二是商户交易返利和广告投放。
许可正在进行中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网上支付用户规模达9406万,年增长率为80.9%。
易观国际也认为,2009年中国手机支付市场规模将达到19.74亿元,手机支付用户规模将达到8250万户。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司长欧阳卫民在2019中国互联网银行年会上表示,央行下一步将对发展迅速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发放牌照,主要是规范电子支付的资质和业务范围,初衷是将非金融机构的第三方支付纳入金融体系,与银行等金融支付体系协同发展。
“央行最近刚刚组织开会”,张莉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此次会议就新型电子支付相关管理规定进行了新一轮讨论。此次会议以支付清算协会名义召开。支付清算协会是经民政部登记注册、受央行指导的事业单位,由37家金融机构和31家非金融机构组成,支付宝、汉银科技等均是首批会员。
有与会人士透露,央行希望支付市场健康发展,预计央行将组织协会成员进行讨论,并于今年下半年发放第三方电子支付牌照。
据业内人士透露,牌照发放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如何处理中间账户资金存放风险等。去年12月8日,支付宝成立五周年,日交易额突破12亿元,外部商户数量增至46万家。
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采用中间账户形式,即用户先将资金转入自己的支付宝账户,再使用支付宝充值进行支付。每日入账资金量越来越大,如何确定入账资金的风险保证金缴纳比例是其中的难点。
事实上,为了统一和规范电子支付公司的行业标准,央行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对第三方支付公司进行立案调查。财付通市场中心总监马晓东透露,财付通积极配合央行“立案调查”行动。电子支付作为传统金融体系的有效补充和创新,其本身必须符合金融监管规定,不能对现有的货币金融体系造成冲击。
易观国际分析师曹飞认为,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公司是上下游关系,第三方支付公司利用银行卡进行资金转账、支付结算,会提升银行客户用卡的积极性,但只会对网银与第三方支付公司部分业务重叠部分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