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支付产品总监叶娃:推动微信支付从无到有,成为业界领先的支付产品

2024-06-23
来源:网络整理

叶娃,微信创始团队成员,现任腾讯微信支付产品总监。2009年毕业加入腾讯,亲历微信整个成长历程,深度参与微信支付、公众平台、游戏中心、卡钱包等产品的孵化,在产品规划、运营、行业解决方案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凭借对社交产品的深入思考和对商业运营的细致洞察,推动微信支付从无到有、不断前行,成为行业领先的支付产品。

1. 一切从简单开始

移动支付在中国互联网史上并不是新鲜事物。从2000年开始,网关支付等移动支付​​产品逐渐兴起,快捷支付的出现让第三方支付驶上发展的快车道。2013年,随着公众平台、朋友圈、表情包商店、游戏等线上产品的发展,加之线下扫码场景和需求的增多,微信平台上涌现出了大量支付场景,这也是微信支付诞生的原因之一。

当时市面上的支付产品非常复杂,从支付渠道上看,有余额、银行卡、电话卡等,为了把产品做得更简单,微信支付采用了更简单的方式——直接绑定银行卡,于是,微信支付的第一个独有的 demo 诞生了。

不过,微信负责人张小龙认为,微信支付体验还有两个问题有待优化:一是验证码问题,当时使用快捷支付的流程是用户输入密码然后收到验证短信,然后输入验证码才能完成支付,张小龙希望可以去掉短信验证链接。二是密码问题,当时支付工具的支付密码一般使用英文和数字混合,张小龙希望可以像ATM机那样采用六位密码。在产品团队的努力下,这两个需求得以实现。正是因为这两项优化,微信支付才变得流程短、操作方便。另外,为了让银行卡样式更简洁,微信团队采用半张银行卡作为银行卡的展示形式。

要用最简单的方式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并且想象它在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2. 几个小发现

1. 微信红包

刚刚诞生的微信支付虽然凭借流程顺畅获得了良好的口碑,但依然陷于场景不足的困境。微信支付团队一直在探索丰富场景的方法。一天,腾讯联合创始人Tony把微信团队的部分成员拉进一个微信群,希望做一款春节红包产品。Tony提出,依托微信群做一款红包产品,10元分成100份,每人得0.1元。如果领不到全部红包,可以转发到其他群继续领。

Tony的建议让我想起了腾讯农历正月初八“刷红包”的传统。每年发“开门红包”时,红包里都会随机放入不同数额的现金。这种不确定性让收红包的人充满期待,也引发了攀比和话题。希望微信红包也能让用户感到惊喜和好玩,收到红包后忍不住参与到发红包的行列中,让红包像传递包裹一样被大家传递。于是,“吉祥红包”诞生了。

最初,微信红包是一个通过公众号向用户推送通知的H5产品。为了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张小龙提出将微信红包做成原生功能,希望不再采用公众号推送这种重度通知用户的模式,而是通过群通知的方式通知用户行为,并提供快捷的跳转入口,既不会打扰用户,也不会破坏产品体验。随着产品交互的调整和央视春晚“摇一摇”活动的落地,微信红包迅速下沉到三四线城市,用户活跃度大幅提升。

快捷微信支付宝桌面怎么设置_快捷微信支付平台_微信怎么快捷支付

在做互联网产品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思考如何把线下的场景搬到线上,这样会得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另外,要打造一个成功的产品,需要用手术刀般的细腻手法去雕琢产品。

2. 信用卡付款

最初使用微信支付需要先跳转到H5,再拉起收银台。有一次我在坐公交车时,想给手机充值,但因为公交车开得太快,网络信号差,拉不起来收银台,于是就产生了将H5改成原生支付的想法,减少前端网页加载和用户交互。开发团队很快将原生支付做成了,解决了弱信号环境下的支付问题。但去大型商场购物时发现,在这种人流密集、密闭的空间里,根本就没有信号支持打开微信支付。不过,虽然用户的手机没有信号,但商户的POS机是联网的,所以团队就将产品改成让商户在云端验证后扣款,然后在用户联网时通知用户,优化了无网或弱网情况下用户的线下支付体验。如今,支付码已经成为用户主要的支付方式之一。

用户看到的支付码极其简单,但团队在研发过程中需要不断与黑产抗衡,为了打击黑产,保障用户财产安全,团队相继采取了让支付码截图无效、隐藏数字、首次使用提醒用户等措施。

在商业产品设计时,我们需要面向场景进行设计,不断想象、模拟商业活动中的场景,发现产品机会后大胆假设、快速验证、持续优化。

3.小账本

受一位朋友的影响,他每天会计算通过微信收款的总金额,我们想直接帮商家统计支付数据。于是产品团队在面对面的支付码收据上添加了一行文字,以显示当天交易了多少笔、收了多少钱。这一改变让模板信息的点击量增加了数十倍。此后,小账本进一步提供了周报、月报功能。

面向业务流程设计,需要详细洞察用户最想要什么,简单明了,让产品功能普通商户都能看懂,让产品快速覆盖业务体系。

3.基本支付能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