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成新蓝海,各方机构积极备战

2024-06-25
来源:网络整理

移动支付

POS 终端

“抱歉,我只能跟您聊40分钟。”快钱CEO关国光见到记者这样说道。

在记者等待他到来的10分钟前,一波波的人敲响会议室的玻璃门,希望借会议室开会。会议室外面,也挤满了等待面试的求职者。同样的一幕也发生在同一个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该市另一家支付公司是汇付天下。

如果说这种事情发生在连年翻番增长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并不奇怪,那么发生在银行机构呢?“不好意思,一会儿还有面试,我们现在人手不够。”一位股份制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也这样表示。

疯狂的招聘、紧凑的会议日程只是这些机构为移动支付做准备的一个缩影,移动支付目前被业界视为一片新的蓝海。

不久前在上海举行的一场移动支付峰会或许能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这个行业的现状:在这场在工业园区附近酒店地下会议室举行的行业会议上,产业链上的硬件供应商成为最活跃的群体。

业内人士表示,这个行业前景光明,但目前还没人赚钱,最先看到产业链赚钱机会的,是硬件厂商。

⊙记者闫建○编辑冯林

POS什么时候会被取代?

这种替代需要多长时间?业内人士表示,现金发展了300年,银行卡发展了50年,网络支付发展了10年,“而移动支付对银行卡和POS终端的替代将在3年内完成。”

汇付天下创始人、总裁周晔,原银联电子支付有限公司总裁,被誉为“中国互联网支付先行者”,他用6年时间迅速将汇付天下打造成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的龙头企业。

而对于移动支付,他与关国光一样保持着相对冷静的思考,此前在接受记者的多次采访中,他并未过多谈及汇付天下在移动支付领域的战略方向,而是多次强调“我们还在观察和思考”。

相反,汇付天下似乎正在调整新的业务策略,加大线下收单业务的布局,他透露,今年将在全国所有省会城市完成收单业务的布局。

但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他和汇付天下必须加快在移动支付上的思考和行动。

这里,我们来看一组数据:2011年,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为156.7亿元,同比增长609%;2012年2月,我国手机用户规模首次突破10亿,成为全球首个手机用户破10亿的国家;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38亿,是15年前的867倍。

手机网上支付应用也发展迅猛,2012年上半年用户数为4440万,而2011年下半年用户数为3058万,半年内用户规模增长45.2%,远超整体网上支付的增长速度。

这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去年全球移动支付市场规模达到2400亿美元,而且每年都以40%到50%的速度增长,预计2015年将达到2000亿美元。而中国今年的市场规模将达到900亿元,明年有望突破2000亿元。”

“移动支付未来发展有两大谜团,第一是手机能不能取代银行卡?第二是手机能不能取代POS?”这个问题不仅是周晔问的,也是所有支付运营商都问的。

周晔认为,在海外移动支付模式的发展中,无论是FDC还是合作模式,都可以用手机来替代传统的银行卡;并且在模式中也可以看到,未来手机其实是可以替代POS机的。

这种替代需要多长时间?周晔说,现金发展了300年,银行卡发展了50年,网络支付发展了10年,“而移动支付对银行卡和POS终端的替代将在三年内完成。”

巨大的市场前景让每一个有机会参与的企业都感到兴奋,但没有哪一家能够独自包揽所有业务,商业银行、非金融支付机构、银行卡组织、移动通信运营商、移动终端厂商、卡商、芯片商、受理终端厂商、认证机构、检测机构等构成了这一长长的产业链。

付款标准由谁来决定?

业界曾就移动支付标准到底应该采用还是2.4GHz展开过激烈争论,这场争端发生在以银联为代表的阵营与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三大运营商阵营之间,双方都有实力争夺话语权,但最终胜利还是在银联手中。

“一对开中巴的夫妻在办了公交卡POS机后,决定自己不再开公交,他们把公交卡POS机拆开,把里面的喇叭拆下来,然后背着POS机,在上下班高峰期挤进地铁,在地铁里来回走动……”

这则小故事一度在支付行业流传。“这也是移动支付。”一位业内人士笑着说。这个故事所代表的移动支付安全问题,其实已经成为历次支付标准之争的焦点。

近两年,业界对移动支付标准到底应该采用还是2.4GHz有过激烈的争论,这场争论发生在以银联为代表的阵营与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三大运营商阵营之间,前者拥有庞大的商户资源和受理终端,后者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

双方都有实力争夺话语权,但胜利的主动权仍在银联手中。

“13.标准要求支付过程中受理终端和卡或手机保持非常近的距离,这样其实更安全。”一位业内人士说,而2.4GHZ标准则允许在相对较远的距离完成支付。“这样的话,有人拿着POS机走过来刷别人的卡就行了,这不是太容易赚钱了吗?”上述业内人士说。

最终13.0标准在开放场景的金融应用上获得支持,而移动支付标准制定过程中最戏剧性的是,一直押注2.4GHZ阵营的上市公司国民技术在2.4GHZ未入选标准后,迅速被市场抛弃,一度被资本市场热炒。

央行IC卡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晓峰10月下旬表示:“金融行业必须采用开放标准,与国际接轨。2.4GHz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几家公司在用,这些公司的技术都不兼容,怎么支撑起庞大的移动支付产业?”

支付标准定稿后,巨大的技术变革才刚刚开始,首批受益者就是硬件厂商。因此,在上述热闹的移动支付峰会上,芯片厂商、封装厂商、手机厂商、POS设备厂商最为活跃也就不足为奇了。“虽然支付标准已经统一,但对于我们来说,这才是商机期的开始。”一位硬件厂商告诉记者。

业内人士表示,从移动支付行业的发展路径来看,将经历基础设施和支付平台的爆发式投入、平台初步形成规模、增值服务不断创新、平台形成综合性、应用形成较大规模等阶段。

如何进行跨界合作

目前国内移动支付行业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金融机构、移动运营商以及第三方支付机构,对于金融机构和移动运营商来说,通过NFC模式占领市场,实现二者之间的合作与妥协,成为现实的选择。

“我们玩的是跨境业务。”浦发银行移动金融副总经理薛建华笑着说。

目前浦发银行与中国移动正在开展移动支付方面的合作。薛建华说,刚开始与中国移动合作时,双方都关心自己的利益,基本上各执一词。“不同行业对事物的理解不同,语境也不同。经过两年的磨合,现在我们能够从技术流程的角度综合考虑问题,找到行业内最好的解决方案。”他说。

中国移动、浦发银行在移动支付领域的跨界,有客观原因。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内移动支付行业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金融机构、移动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机构。

其中,金融机构拥有现存金融网络、清算系统、客户及商户资源优势,但对终端设备厂商的控制力较弱;电信运营商对终端用户和终端设备厂商控制力较强,但缺乏商户资源。

金融机构与移动运营商自然都意识到了自身的优势,通过NFC模式占领市场,实现二者的合作与妥协,成为现实的选择。

2008年1月,银联开始推广基于NFC技术的SD智能银行卡和小米卡两种手机支付技术。在中国移动与银联在技术标准上达成妥协后,双方的合作正式拉开帷幕。今年6月,中国移动与银联签署了手机支付业务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在全国至少50个城市建设手机支付业务示范商圈。届时,手机用户只要使用贴有非接触式受理标识“Pass”的POS机,就可以通过“刷手机”的方式进行近场支付。

银联充分利用其在收单市场庞大的商户资源,实现了与三大运营商合作的目标,而运营商也不愿意仅仅依赖银联,纷纷与各类银行展开直接合作。

其中,中国移动与浦发银行的合作最为深入,因为双方的合作并不局限于业务层面的互补,更何况,前者广东分行还持有后者20%的股份。

2010年底,中国移动与浦发银行除股权合作外,还开展了战略业务合作,中国移动向对方提供基础通信和基础电信服务,浦发银行向对方提供基础银行服务,双方合作主要集中在移动金融、移动电子商务等领域。

浦发银行移动金融部总经理谢宏表示,目前双方的第一步是发展移动支付业务,首先在近场支付、远程支付方面都有合作项目。“目前,中国移动与浦发银行已推出26万张近场支付NFC贴片卡,平均交易手续费约23元。”

根据安全支付芯片在手机中位置的不同,常见的手机NFC移动支付实现方式有:SD卡模式(安全支付芯片置于手机SD卡中)、全终端模式(安全支付芯片置于手机终端中)和SWP-SIM卡模式(安全支付芯片置于手机SIM卡中)。

11月26日,招商银行与中国联通宣布推出一款名为“联通招商手机钱包”的信用卡移动支付产品,据悉,这款产品是国内首款基于SWP-SIM卡模式的近场移动支付产品。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评论称,基于SWP-SIM的NFC并不完美,也不是唯一的选择。在开发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但这种模式是各种NFC模式中最容易被运营商接受的,也是各方最容易妥协的解决方案。“对运营商来说,这是一个机会之窗……如果运营商不在NFC上证明自己的价值,就永远不需要再证明一次了。”他说。

在远程支付方面,薛建华透露,目前浦发银行和中国移动正在合作开发一项新的手机汇款业务,手机号码将成为未来汇款的依据。“你不必是浦发银行的客户,只要你是中国移动的手机用户,汇款后,马上就会有短信通知,收款人可以在浦发银行提现,也可以把钱转到中国移动的手机支付账户,也可以到合作的农行网点提现。”

他还表示,目前中国移动正在申请在农村地区开设代办点,这实际上打通了从银行到非银行金融支付机构的通道,不过“新代办点的申请还需要等待监管备案的最后程序。”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远程支付不一定取决于操作员的心情,使用手机银行客户端也是实施远程支付的重要渠道。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赵宇透露,截至2012年8月底,工行手机银行客户数已达6800多万户,2012年新增手机银行客户数是个人、企业网银的3.8倍,手机交易额近2700亿元,同比增长1009.4%。而同期个人、企业网银交易额的同比增长率仅为19%左右。

薛建华告诉记者,该行手机银行推出一年来,已经吸引100万客户,交易份额由一年前的不到1%上升到3%,也就是说,现在手机银行的交易份额已经与电话银行相差无几。

银联的手机支付和商业银行推广的手机支付有什么区别呢?薛建华认为,对于银联和第三方支付的模式,因为其拥有庞大的商户群体网络,所以基本上都是电商模式,也就是基本靠日常消费。而银行做手机支付,重点不是这种消费,而是强调为客户提供安全、便捷的支付方式。(来源:上海证券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