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李鬼式 APP 横行,仿冒正版相似度极高,易造成信息泄露和财产损失

2024-07-02
来源:网络整理

各类APP,也就是手机应用软件,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平时我们都会安心下载一些官方的APP。但现在我们要小心了,假冒APP也层出不穷。不法分子为了牟取不正当利益,仿冒一些正版APP,推出“假冒”APP,诱骗用户下载安装。这些假冒APP与正版APP十分相似,图标、文字几乎一模一样,非常容易让人产生混淆,很多人都上当受骗。这样的假冒APP一旦被下载,很容易造成信息泄露、财产损失等后果。

家住湖北孝感孝昌县的闫女士在网上无意中看到一个收藏品拍卖网站,正好自己手上有一些藏品想卖,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网站上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几分钟后,一名自称是该拍卖公司客服的人联系到她,并指导她通过网页链接下载一款名为“鉴武”的APP,声称这是香港某知名拍卖公司的官方APP。

随后,客服人员让闫女士在“鉴物”APP上注册一个账号,并存入10元,然后提现。闫女士操作很顺利,便更加信任客服,并发来了藏品照片。几天后,客服人员告诉闫女士,她的藏品以280万元的价格成功拍卖,买家已支付100万元定金。

当事人闫女士:我看到存款已经转到我的建伍APP账户里了,客服说不能提现,要交2万元押金,就是说我现在存2万元,我家就发财了,里面能提现102万元。

看到来电号码显示香港,闫女士相信了对方,往APP账户里存入了2万元。但当她试图提取那100万元时,却发现根本无法提取。

当事人闫女士:他大声呵斥我,说我违反规定,2万元放在那里,必须商品送到买家手里才能取出来,然后让我再付2万元。

在对方的不断欺骗下,闫女士陆续向APP账户中存入了人民币,钱虽然转了,但闫女士越想越觉得不对劲,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了,于是赶紧向公安机关报案,经警方核实,闫女士下载的APP为假冒收款识别APP。

闫女士的经历并非孤例。记者发现,近年来,因假冒APP引发的诈骗案件屡见不鲜,涉及虚假投资、理财、网贷、刷单、赌博、交友等多种类型。2022年的数据显示,假冒APP诈骗占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60%。其中,涉案假冒APP不少是通过各种网页链接下载的。

记者发现,大部分山寨应用程序是通过网页链接或社交软件下载的,但也有一些山寨应用程序通过官方手机应用商店公开传播,这更容易让人产生混淆。

安徽省芜湖市公安局经济开发区分局侦缉处民警张二猛:基于对应用商店的信任,我们认为下载的应用都是正规的,不会被骗,但还是有一部分人在应用商店下载应用时被骗了。

来自安徽芜湖的盛先生做生意经常需要流动资金,他选择贷款软件时总是十分谨慎,生怕被骗。这次盛先生在某品牌手机官方应用商店下载了一款名为“利基贷”的贷款软件,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不仅没有贷到款,还被骗了6000元。

孝感开放广场城市综合体项目_孝感网站开发_孝感小程序开发价格

当事人盛先生:当时输入卡号之后限额是1万多块钱,卡号填了,他说审核通过就直接打到卡里了,后来他回复说卡被冻结了,我问怎么会冻结?他说卡号输入错误。我问怎么把钱取出来?他说要解冻。

对方为了解冻资金,要求盛先生先缴纳6000元,在确认APP是从官方手机平台下载后,盛先生按照对方的要求存入6000元解冻资金。

安徽省芜湖市公安局经济开发区分局侦打科民警张二猛:他按部就班地操作,然后对方不断要求他转账,受害人这才意识到被骗了。他在某贷款产品中申请贷款时,先是在App 中搜索,找到了一款贷款产品,但点击之后,却下载了另一款贷款产品。

然而,为何从官方手机应用商店搜索到的正版软件,下载到手机后却变成了诈骗软件呢?原来,犯罪团伙在应对审核时,向审核人员提供了一款正常的APP,审核通过后,用户下载时却跳转到一个诈骗APP。

不仅如此,专家表示,随着技术对抗的不断升级,犯罪分子的诈骗手段和伎俩也在不断更新。

工信部反诈骗专项小组技术专家 李坤:这个是比较新的手段,上架之后,通过一些动态加载修复补丁或者直接更新替换内置网页后台,最终把一个看似正规的APP直接替换成欺诈APP,我们一般叫APP的“热更新”,也就是所谓的“伪装”APP。

记者了解到,除了一些生活、金融类APP被仿冒外,政务类APP也成为不法分子仿冒的对象。

专家以监控发现的山寨个税申报APP为例,向记者展示了此类非法软件背后的伎俩。专家指出,这些山寨APP大多只是模仿复刻了正版APP的外壳,里面的很多内容界面都是用正版软件的截图简单拼凑而成的。其目的首先就是获取运营者的个人信息。在获取到用户填写的身份证号等关键信息后,山寨APP背后的运营者就可以依据这些个人信息进行更加精准的诈骗活动,甚至可以直接获取到受害人的账号和密码。那么,这些被盗取的个人信息都流向了哪里呢?

技术人员利用模拟器进一步追踪真、假两款APP后端服务器的IP地址,通过对比发现,正规APP的服务器部署在北京,而假APP收集的信息流向海外,诈骗分子为了逃避相关部门的监管打击,将服务器部署在海外。

针对手机应用程序存在的问题和乱象,相关部门不断加大监管力度。在为期两个月的“生活服务平台清正廉明信息内容整治”专项行动中,网信部门清理违法不良信息790余万条,处理账号170余万个,关闭网站562个,下架应用201个;工信部反诈骗专项小组会同有关部门开展APP防诈骗电子标识试点,自2023年9月至今,共监测发现假冒APP约1.7万个;目前,工信部反诈骗电子标识试点正从金融类APP防控向政务类APP拓展,对涉诈骗APP研判覆盖面进一步加强。

为进一步加强监管,工信部于2023年8月发布《关于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境内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的APP主办者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备案手续,未履行备案手续的,不得从事APP互联网信息服务。今年4月至6月,电信监管部门组织对APP备案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尚未履行备案手续的APP,将依法进行处理。

仿冒APP诈骗隐蔽性强、影响面广,背后是从开发、上市到运营的灰色产业链。要加强部门间协同,依靠政策、法律手段,加强源头治理,斩断利益链条,营造更加安全、廉洁、正直的网络环境。同时,作为消费者,下载APP也要谨慎,不要点击没有明确安全来源的链接,不要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一旦发现下载的APP出现异常,或相关页面、手机提示存在诈骗风险,一定要谨慎,拨打防骗电话进行咨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