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的网络社交正在改变人类交往的本质。要知道,仅仅在“朋友圈”里点赞并不会释放出你体内神秘的物质“内啡肽”。
微信朋友圈是中国社会的一个横截面,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都聚集在这里。
老干部热衷养生,愤青散布谣言,初级文员喝心灵鸡汤,大学生立志做微商一夜暴富,文艺青年在国外假装快乐获得点赞,程序员只有晒跑步路线和肌肉才能向女神展现自己的阳刚之美,而你的老板正躲在某处窥探你的私生活,防止你装病旅行。
连接一切的朋友圈,是一种爱恨交织的关系。
像派对一样:我们就像朋友一样
无论是拍下风景还是秀出美味,心情不好还是抱怨加班,家庭出现纠纷还是被疾病困扰,“点赞狂魔”们不分时间地点、不分对错,只要朋友圈出现“红点”,他们就迫不及待地按下点赞键,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寻找存在感。
发起人希望通过不断点赞,和所有朋友成为亲密朋友。他们的朋友圈与小说、电影、草根、校园生活紧密相连,偶尔与长辈信奉的养生、佛经等也有交集。他们不反对生理和心灵鸡汤,希望用象征认可和赞美的红心,编织出与不同年龄层亲朋好友的关系网。
被动型人把点赞当成日常责任,被强迫点赞好友帖子才能做生意,是证券、房地产等各行各业销售圈的秘密“杀手锏”。(文/赵璐婷)
英国涂鸦艺术家班克西的作品讽刺了当代人们对社交网络上“关注”和“点赞”的过度敏感。
幸福秀场:秀恩爱,快点分手
秀喜派的主力军是秀恩爱和秀儿女。深爱的情侣和像猫一样秀儿女的父母最容易招致秀喜派的仇恨。只要人类继续繁衍和相爱,就会有人在单身人士面前秀恩爱。
密歇根大学的一项调查指出,为了让自己的生活看起来不那么糟糕,人们在炫耀幸福时会夸大其词或撒谎。此时的炫耀幸福已不再是分享幸福,而是刻意塑造自我形象,因此炫耀幸福的人会越来越不幸福。实验表明,减少社交网络的使用可以有效让人更幸福。
但问题是,人们已经离不开社交网络。每当我们感到失落时,网络就成为一种诱人的解决方案,可以迅速填补我们的空虚。“朋友圈”不是问题,我们只是通过它放大了一种症状,这是孤独的,也是时代的。(文/朱人锋)
范玮琪摔倒了,缝了25针,但她仍然自拍以表达对她的爱。
鸡汤派对:有一种毒药叫“心灵鸡汤”
失恋女孩感叹为何受伤害的总是好女孩,深表同情地点赞转发《女孩!要小心一点》一文;漂亮又迷人的资深家庭主妇,长久以来忍受丈夫早出晚归的孤独,便愤怒地每晚转发《好老公十条法则》《如果遇见这样的女人,请格外珍惜她》,希望丈夫点击全文,获得深刻感悟;职场新人认真研读《如何做一名好员工》等大作,拉开提振热情的序幕;离职员工心酸地暗暗吟诵《心在远方,路在脚下》,希望重新开始。
庞大的鸡汤聚会,毁掉了一些人原本很好的朋友圈。其实,喝太多鸡汤,难免会上火,伤害身体。(文/曹原)
朋友圈里很多人都沉迷于鸡汤文章。
营销党:每个人都有一个卖面膜的朋友
无论你屏蔽、取消关注、拉黑多少次,都无法阻止朋友圈中微商的野蛮生长:营销就是营销,代理就是招人,一片繁荣景象。各种培训、化妆品、减肥药、柠檬杯、佛牌、面膜销售商趁机而动,还有无数“月入过万”的软文。他们宣扬“成为我的代理就能发财致富”,明天就能变高富帅,然后娶个漂亮有钱的女的,走上人生巅峰……听起来是不是有浓浓的“安利”味?
不过,疯狂增长的微商目前面临的最大瓶颈,或许还是“好友”的智商越来越高。(文/阿冰)
朋友圈里到处都是卖面膜的摊贩。
红包派对:我好像错过了几个亿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看着你,你却在忙着抢红包。
春节成了全民“抢红包”活动。原本只是好玩而已,但慢慢地就有点不对劲了。春节难得一家人好好吃饭,你却低头抢红包;有人在微信群里拜年,你却直接说“拿红包说话”。
红包也是试探人感情的一种微妙方式。你发红包只是为了传达“我在乎你,我在想你”的感觉,对方却立马回红包,意思就是:我们不够熟,我没法毫无顾忌地收下你的红包。那些以“众筹”的名义发群消息索要红包,在群里煽动别人发红包的“微信乞丐”,也变着花样变着红包的善良和慷慨。(文/阿冰)
野蛮的微信商家和微信乞丐。 李雄飞 摄
谣言党:不转发你就不是中国人
如何快速识别谣言?首先,标题够吓人——看到“好可怕!未来80%家庭将面临洗牌,有图有真相!”,“这种菜别再买了!因为100%致癌!”。其次,情绪够胁迫——看到“不转发你就不是中国人”、“为了家人健康必须转发”、“不知道真假,但小心点是对的”。最后,阅读量够高,每篇文章阅读量10万以上,不转发你就out了。
谣言党不懂医学常识,却每天转发退烧止咳偏方;看不懂26个英文字母写成的外国报纸,却总能从外国机构或专家那里找到令人震惊的言论;他们不在乎浪漫,却在乎流传多年的假新闻。他们是你朋友圈里最熟悉的陌生人。(文/陈婷婷)
这些微信谣言并不可靠。
健康党:因为怕死,所以保持健康
注重健康的人群大多为退休人士,退休后时间充裕,便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养生事业中,对各种健康知识也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
有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之后,这群神一样的群体立刻变身为注重健康的网络达人。他们无法抗拒“姜是救命药,但99%的人只把它当调味品”、“两头大蒜能让你活100年”、“白醋让你年轻10岁”、“一杯白开水能治好这些病”等标题,立刻点赞转发。他们转发给谁呢?当然是转发给同样注重健康的亲朋好友,还有自家那些“不爱惜身体”的“顽皮孩子”——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关爱。
但请善待那些“健康至上”的家人,他们需要的或许不仅仅是健康知识,还有孩子的陪伴。(文/谭珊珊)
对于健康和保健网络大师来说,这是最令人无法抗拒的称号。
国外度假派对:假装在“其他地方”
突然有一天,你发现传说中的“想去就去”生活莫名其妙地出现在你的朋友圈里:现实生活中认识的A、B、C、D,时不时地出国旅游。上一条朋友圈的地点还在日本,在雪地里拍“情书”式的文艺照,下一条已经飞到炎热的澳洲,穿着热裤的长腿不经意间给你晒出阳光照。
你以为就这样结束了吗?十天后,我们华丽转身抵达约旦。奇异的风情和距离感将磁力吸引力发挥到了极致,因为这是一个你从未想象过的旅行目的地。
假装身在国外,看起来很美好。但世界太小,圈内圈外总有交集。一旦幻觉被戳破,虚幻的“别处”就变成了残酷的“这里”。(文/冯路云)
2013年,一位阿根廷艺术家在德国杜塞尔多夫K21博物馆广场上空展出了大型蜘蛛网状艺术体验装置《In》,就像身处虚拟网络,人们在网络上小心翼翼行走,无法完全释放真实的自我。
健身爱好者:小心你的膝盖!
一位“健身婊”的朋友圈是这样的:女生每天必晒自己晨跑、夜跑的照片,穿着炫酷的跑鞋,精致的健身餐,还有最能凸显自己巨乳、翘臀和完美身材的自拍,并配上以下文字:“晨练是一天快乐的开始”、“健身房之外,吃得营养也很重要,善待自己”。
男生们秀出从手臂到腹肌到后背的大块肌肉,并配上“虽然身体酸痛但还是去健身房,但是越练越舒服,希望能更快进步”、“做最好的自己”……为了激励自己,他们将头像换成各种肌肉男或者维密天使,并配上各种超级激励的签名,比如“长肌肉”、“努力减脂”、“三月不减肥,四月一定会后悔”等等。
要想健康,运动就好,何必搞得家喻户晓?(文/马慧英)
袁姗姗秀腹肌。
隐藏的派对:角落里的偷窥
QQ上的“隐身”按钮,可以让你在所有人面前隐身。这个有意义又很折磨人的行为,让无数陷入热恋的人,在电脑前猜测对方灰色头像到底是离线还是隐身。
要想在朋友圈里隐身,必须蓄谋已久,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看不到对方在微信上的活动痕迹,才算是成功隐身。他们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失踪人员”,如果不是偶尔出现在点赞里,你很难意识到他们一直躺在你的好友列表里。
当你刷朋友圈的时候,他们也许潜伏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用手机默默地“窥探”你的生活。不想被人观察的人,应该躲开某些“有兴趣”的人。但不要成为躲在角落窥探隐私、传播八卦的可怜虫。(文/朱人锋)
美国摄影师皮克斯·吉尔在作品《移除》中用 将手机和平板电脑从照片中移除,使人们看起来荒唐又孤独。
本文首发于《新周刊》第46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