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密支付便捷背后的风险:小心你的手机钱包被不法分子盯上

2024-07-08
来源:网络整理

在网上购物时,你只需点击“支付”,甚至不需要输入密码。免密码支付你或许听说过,甚至用过。

现在很多手机支付应用都提供了小额免密码功能,开通该功能后,一些小额交易无需密码即可完成。

然而,就在你以为移动支付又向便捷迈进了一步时,一些不法分子却利用免密码支付的漏洞,将手伸向了你的手机钱包;一些支付平台也利用漏洞,用户发现自己的钱被莫名其妙地扣除了……

什么是免密码支付?

小额免密码免签名支付是一种无需密码、无需签名即可完成的支付方式,是国际上比较成熟的支付方式,在国内移动支付领域也应用较为广泛,是银行卡默认开启的基本功能。

自去年6月1日起,中国银联免密码、免签名小额支付服务单笔交易限额提升至1000元。

今年3月,央视3.15晚会曝光了云闪付银行卡,据悉,银行工作人员并未明确告知该功能,默认开启免密码支付。

免密码支付是默认选项吗?无缘无故就“付款”了吗?作为消费者,我们如何保护自己的电子钱包?

无密码支付的隐患有哪些?

让我举一个例子 -

去年,苹果App内爆发大规模“免密码”信用卡诈骗事件,受害人数超过700人,最大一起用户被盗金额达1万多元。

这些用户曾开启支付宝“免密码支付”功能在App上购买产品和服务,诈骗分子利用免密码支付功能漏洞绕过密码、指纹等安全验证手段,在App上购买了大量产品和服务。

受害者中,不少人还将支付宝的“花呗”作为支付方式之一,导致一些受害者虽然支付宝账户里没有一分钱,却因为“花呗”欠下了数千元的欠款。

网友叶女士称,自己在趣店集团的“来分期”APP上借了钱,还清贷款后,她取消了之前在支付宝上签订的“来分期”自动扣款协议,并关闭了支付宝的免密支付功能,但支付宝还是自动从她的账户上扣款。

无独有偶,多名网友表示,自己的身份信息疑似被盗用来开立分期账户,收到不明原因扣款信息,并被支付宝平台趣店自动扣款。

但事实上,免密支付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支付宝应用上。

360手机安全研究数据显示,近年来围绕免密支付的纠纷和诈骗事件愈演愈烈。例如,部分视频网站、购物网站等平台在购买会员时,会先推出“1分钱充值一周”、“1元体验30天”等活动,随后为用户默认开启“免密支付”和“自动续费”两大功能。如果用户开启了免密支付,却不留意这一条款,那么很有可能每个月都要支付相应的费用。

此外,一些电信诈骗分子还将各类木马、钓鱼网站伪装成正常的购物链接,诱骗用户点击,一旦用户点击这些链接,诈骗分子便可通过免密支付功能成功转走用户账户余额。

读完这些,你是不是感觉有些毛骨悚然?

如果你还不知道你的手机是否开通了免密支付功能,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以支付宝为例:

免密支付在哪里关闭_免密支付在哪里_免密支付

第一步,打开支付宝,点击底部“我的”页面,进入右上角“设置”

第二步:点击“付款设置”

第三步:点击“免密码支付/自动扣款”

步骤4:勾选您已开通免密码支付/自动扣款功能的项目,并分别选择关闭免密码支付/自动扣款功能。

微信您可以在“支付”-“自动扣款”中查看免密支付的相关信息。

当然,不仅仅是购物平台和电信诈骗分子,你还需要警惕身边的人。

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曾审理过这样一起案件:小林与小高是同一宿舍的室友,一次偶然的机会,小林发现小高的微信开启了免密码支付功能,小林趁小高不注意,用小高的手机分十余次盗取小高微信账户绑定的浦发银行卡中的款项,共计2000余元。

顺义法院经审理认为,小林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秘密方法盗窃财物,构成盗窃罪,最终判处小林有期徒刑九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1000元。

顺义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宋素娟介绍,别有用心的犯罪分子会利用免密码支付功能,趁他人不注意,通过微信、支付宝给自己转账、发红包。她提醒,此类犯罪多为熟人作案,受害人一般对手机管理不善,加之双方关系密切,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如何保护我们的电子钱包?

宋素娟建议,首先要保管好自己的手机,尽量不要让别人使用,小额免密码功能最好也不要开通,同时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工具中保障支付安全的功能全部开启。

注意!另外,请注意:

在商品支付时,若发现页面上有“我同意”或“授权”等条款和条件,请仔细阅读,不要轻易授权“免密码支付”等功能。

设置免密支付时需考虑用户在平台的消费频率和金额,对于使用频率低或平均消费金额高的平台,用户尽量不要开启免密支付。

避免使用生日、手机号等作为密码,防止被不法分子利用。

在开通免密码支付时,您​​应该对免密码支付设置每月限额或单次支付限额,以避免造成进一步的损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