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投资市场,唯一能算是一个“赛道”的机会,就是所谓的小程序。
第一,我们为什么认为微信存在系统性机会?
PC时代,浏览器占据了手机使用时间的55%,而微信则占了55%以上。除了聊天,阅读、交易等消费场景也在向微信迁移,这导致内容生产者也纷纷向微信迁移。开发者逐渐把微信作为发布应用的第一站。微信已经成为一个基础设施,一个新的浏览器。
以下是微信估值最高的十家公司,十家里面有九家跟小程序的新流量方式——团购、分发、裂变有关,共同点就是前端通过这些新方式快速把量做起来,然后供给侧进行升级转型。
这些机会本质上是不是微信的流量红利?流量红利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数字,市场变化很快,报告无法跟上……)
小程序的普及带来了像拼多多这样的机会,而这背后其实有两类流量机会:
第一个机会:更便宜的流量获取方式。目前小程序的玩法有拼多多的团购、分销、裂变(就是人拉人的模式)、砍价等四种,可能还有更多创新玩法,需要持续观察。
机会点之二:更多下沉渠道,覆盖增量人群。微信覆盖10亿月活跃用户,已经成为一个覆盖不同层级用户的应用。通过微信的传播,应用可以更加便捷地触达下沉人群,再通过微信群的运营,培养他们的使用习惯。
2017年微信开始发力小程序,其实最早受益于小程序的就是公众号,公众号+小程序电商成为很好的变现形式,不少公众号接入小程序后实现了一波变现。之后小程序又为工具、社区、游戏带来了机会。工具往往成长速度快,但在工具向社区、工具向电商的转型中,似乎还没看到突出的玩家。
小程序太受关注了,其实小程序是微信的机会。
小程序是一个载体,我们不应该单纯讨论小程序本身,而应该讨论微信里面有什么样的需求和场景?小程序+公众号+群+朋友圈能和这个场景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不难想象,未来还会有更多像“拼多多”这样的商业模式,通过小程序实现货币化,实现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