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面朝外滩吃,推开窗户就能看到东方明珠。周围是黄浦江两岸的高楼大厦和霓虹灯,这是无可比拟的江景房。镜头一转,木质的红色窗框上的油漆已经剥落,灰白相间的秋裤被风吹得高高翘起。这也是北外滩一栋还未拆迁的老房子。
大明路要拆迁的房子里,我姑姑家窗外角度很好,可以看到两岸的风景
“我很想念这里,说实话,我不想离开。”屋主陈阿姨一边做饭一边说。她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就住在这里,地理位置便利,邻居们都像家人一样。搬走后,就少了牵挂。镜头里,大叔在阿姨身边默默地摘洋葱,汤锅里的排骨和山药炖得软烂,刚煮好的蚕豆随着锅里的热气嗡嗡作响。
外滩、拆迁、上海味道。这几条名为《外滩江景房》的短视频在抖音上一经发布便引发热议,点赞数迅速突破10万。虽然评论里不少人在讨论拆迁费,但也有人关心镜头里捕捉到的日常生活:“蚕豆是我奶奶最爱吃的菜,老上海人都爱吃,视频里满满都是童年的回忆。”
初次见面后,叔叔和婶婶总是叫陈真来吃饭,窗边的萝卜被河风吹得干干净净。
6月份的时候,姑姑和姑父收拾了行李离开了江景房。
生活的气息,是摄影师陈真最想表现的。拍摄这段视频,她想换个角度看这座城市,记录下一日三餐、四季。拍摄当天,叔叔婶婶热情地邀请她吃饭,菜品简单,有奶奶的味道。老两口心疼这个在上海读书的河南女孩,个子小,却要扛着笨重的机器跑来跑去,他们不停地给她挑饭吃。
临走时,姑姑塞了两个苹果和两袋锅巴到她手里,“东西不贵,家常菜味道清淡,但却让我切身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的美。”
陈真的抖音账号叫“上海人物故事”,她想用镜头让更多人知道,上海不只有繁华的外滩,弄堂里的生活里还有更多感动。“平凡的人也有不平凡的故事,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主角。”
“我制造了那些热点。”
“我还没成家,也不能结婚。”64岁的边阿姨笑着说完,又继续泡奶茶去了。“结婚干什么?你自由了,孤单一人,你别高兴得太早!”她抚摸着自己花白的头发,调皮地眨着眼睛。
这段只有十几秒的视频,是陈真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一段。在6万多条评论中,有人表示“没合适的,还不如单身,阿姨活得通透”、“看到阿姨笑得像个小女孩,心里莫名的开心”。还有人表示,要把这段视频分享给正在催孩子结婚的家长们。
边阿姨从小就在巷子里摆摊,后来在街边开了一家小店,奶茶的品种越来越多,有糯米奶茶、红豆冰、酒酿奶茶、芋圆奶茶,生意越来越好。穿着牛仔裤,骑着小摩托,边阿姨送奶茶时会说:“我觉得我很酷,我最漂亮,我要干到90岁。”
作为“血糯米奶茶鼻祖”,边姨被多家媒体报道过,主题有“用良心做阿姨奶茶,终成网红”、“一杯奶茶串起了几代上海人的共同记忆”、“阿姨奶茶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陈真在阿姨的店里
“很多人都拍过边姨的照片,但是没人注意到她是单身,很有意思。”陈真的直觉很准,视频一发出来就爆红,前一秒还看到播放量,下一秒一刷新,就多了一个位数。
陈真之后,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大妈的单身宣言更是铺天盖地。有人说陈真在借别人的热点,她则很坚定地回答:“那些热点都是我拍的。”她觉得自己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拍到别人拍不到的东西,能抓到别人抓不到的点。”
的确,当大家都因为《医娃娃》采访朱伯明时,她趁着母亲节,拍摄了他和百岁母亲的故事;循着一张在网上热传的老结婚照,她到倪奶奶家听老太太讲述那个时代的爱情故事,深情回忆“他走了,我喊他没人回应,喊他,也抓不住他”;走进静安别墅,她记录下画家施德鸿在繁华都市的田园牧歌,来一场“上海版的向往的生活”……
“只要你坚持前行,你就会发现美丽”
陈真今年5月回到上海,突然萌生了拍视频的想法。“青春就几年,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想拍什么就拍什么,我是个很忙碌的人。”短视频平台上关于吃喝玩乐的内容很多,她觉得有些同质化。毕竟各种美食你总能拍,但人是不一样的。“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有人死去,人都有故事,只要有故事,你就可以一直拍下去。”
她只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就确定了《上海人物故事》这个主题,“我是上海这个大城市里的一朵小浪花,这些普通人也是一朵浪花,总要有人来记录他们,我又何尝不能呢?”
有人说短视频的潮流已经过去,但陈真却认为“内容为王,只要有好内容,什么时候入手都不晚”。她在简介中写道,“用镜头记录上海的烟火,用心拍人的温暖故事”。虽然懂得炫耀自己的技术,但她还是选择了最朴素的记录。短短3个月,粉丝量突破20万。
大学期间,她带着相机游历世界各地,关注热点事件,为媒体提供新闻照片,甚至拍摄了网络热搜的学校照片。去年毕业后,她去上海读研究生。她喜欢“在路上”,走在街头,用脚步和相机去了解这个新城市。“外滩、陆家嘴,高楼林立,霓虹闪烁,似乎是大多数人心中对魔都的印象,但我不拍这些,这不是我想要的。”
陈真总是在路上,会为陌生人拍照
她想要的,是路上偶遇的不期而遇的美好:拍下摩登的大妈们,和路边的外国画师聊聊上海的老弄堂,记录老爷爷磨刀的街头技艺,拍下穿着粉色雨靴开心踩在水坑上的小女孩。她给这些片段配上欢快的音乐,“我看到处处都是阳光,幸福飘荡在城市的上空。”
《在路上》系列中,有一张陈真回程的镜头。她花10块钱买了一袋煎饼当晚餐,挂在共享单车车头上,煎饼随着路的起伏摇晃。抬头时,她看到前面的代驾司机的单车车头上,也放着一袋煎饼在晃动。在岔路口分道扬镳时,陈真突然觉得,“这座城市里有很多人都在认真地生活,而我只是其中普通的一个。”她没有上前和他说话,镜头随着男孩的背影拉远。“人生就是错过,不想打扰别人,这是一种很美好的缘分。”
如果说画面是创作者的表情,那么未被拍摄的空白处,蕴含的更多是内敛的情绪。
陈真拍摄《奶奶的油煎饺》时心情很复杂。为了还儿子的债,82岁的奶奶每天要在油锅前站五六个小时。90岁的爷爷说:“她每天很辛苦,下班连走路都走不了,毕竟八十多岁了,年纪大了,等我们把问题解决了,她就不苦了。”拍到这里,陈真还加了一行字幕:“爷爷有点哽咽,我就把摄影机移开了。”
陈真正在拍摄《奶奶的油饺子》
有些观众理解她的善良,在评论里称赞她、为她加油。她此时很感动,知道有人理解她,她的努力会被人看到。
“一个人就是一个团队”
很多人以为陈真有团队,但其实她一直都是自己找题材、自己拍、自己剪辑。选题的标准是自己的感受,她“自己一个团队”。交流的时候,她会先把账号给对方看,这是她的名片,大多数人看到之后都会很乐意让她拍。“我用我的作品说话,用我的技术说话,用我带给他们的拍摄经验说话。”
陈真总是随身携带各种设备,随时准备工作。
一段10、20秒的视频,往往包含几十G的素材,除了筛选、剪辑难度大,拍摄过程不成功也是常态。拍摄《怒怼老板》时,对方盘腿教训陈真:“努力不一定能成功,你没有足够的钱,你没有足够的平台,你没有足够的人脉,你没有团队,你没有资金,你什么都没有。”
那天是上海最热的一天,气温38度,“他坐在树荫下,我顶着烈日拿着相机,热得不行,听他唠叨了快两个小时。”虽然她在拍视频时还配上“卑微”的表情,委屈地说自己太不容易,但还是得偿所愿,“他很难相处,但还是让我拍了。”
她知道拍戏本身不难,器材也好用,最难的是找话题、跟人沟通,有时候就算已经策划好了话题,也会失败。她想拍一系列各具特色的老板娘,收集了不少资料后,确定了8家店,跑了一周,结果3家倒闭,5家拒绝了她的要求。但这没能阻止她拿起器材,敲开隔壁的门。
陈真在拍摄中,她笑称自己有一半的时间都爱上了镜头。
陈真的手机壳上印着“你是,做个好人”。拍摄过程中,她没有预设任何想法,而是通过与人的相处,认识了更多“有内涵”的人:纹身男也没闲着,用声音推广上海话;住在市中心的人会请她吃饭、请她喝茶,请她看院子里盛开的昙花;老头对这个外地来的小女孩毫不傲慢,拿出自己的私人珍藏,与她分享专属回忆。
她觉得和这些纯粹的人交流,让她在这段时间里感到快乐和充实,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而这种价值是金钱无法衡量的。“上海有太多有趣的人和故事,就看如何去发现,如何去拍好照片。我想慢慢来,用作品去表达我对世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