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竞争加剧,Facebook 天秤币如何抗衡中国支付产品?

2024-07-15
来源:网络整理

数字货币话题处在风口浪尖,几乎就在中国大举投资区块链技术的消息传出的同时,()在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召开听证会,以期尽快推动其数字货币项目()。

面对国会议员的猛烈质问,CEO马克·扎克伯格在听证会上提出了新的“中国威胁论”,但这次他明确表示威胁来自中国的金融基础设施和中国互联网公司:“美国金融业和基础设施已经落后于(中国),需要创新才能继续引领世界。”

当扎克伯格明确将其定义为与中国数字支付方式的竞争时,有众议院议员提出质疑:为什么不像微信支付这样的中国支付产品那样发展呢?扎克伯格的回答有些无奈:中国的一些基础设施比美国更先进,美国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建设更现代化的支付基础设施。如果美国不创新,其金融领导地位就无法保证。

其实,这已经不是扎克伯格第一次说要学习微信了,同时,中国的金融科技和支付设施已经超越美国也是国际公认的,但要实现利用新数字货币体系建立一套无边界的基础金融服务,并在支付方面超越微信支付等中国公司的成熟产品,并非易事。

首先,微信支付上线已经五年多了,微信支付从诞生之初就以用户最简单的移动钱包和支付为出发点,瞄准用户最简单的生活需求——便捷支付。这也是为什么移动支付能在短短几年内深入中国10多亿用户的日常使用,成为最被接受的手机使用场景。相较之下,微信的目的就显得过于复杂,即要承担国家之间的国际货币结算,并作为普通用户的支付手段。这样的设计不仅从一开始就引起了各国央行在金融监管方面的警惕,也让普通用户对其基本功能感到不确定。

此外,微信支付等数字支付产品作为中国用户接受度最高的产品,也随着中国用户的出海活动输出到海外,几年前就成为国外商家广泛接受的人民币数字支付方式。可以说,中国消费者走到哪里,微信支付就推广到哪里。从东南亚到北美、欧洲,只要有中国消费者的地方,都能看到商家在结算柜台上贴出的微信支付二维码。消费者支付是用户的驱动力,顾客是商家的上帝。国家也乐于看到便捷、易于监管的支付方式提高全社会的效率和福利。数字支付的创新,可以产生消费者、金融机构、商家三方共赢的局面。

服务用户,寻找原生需求的互联网解决方案,是中国企业的出发点,也是成功的根本。相比于同期诞生的比特币等数字货币尚未被各国银行接受,这个问题应该更加清晰:正常情况下,货币作为国家主权的象征,不太可能从各国央行转移到一家科技公司手中,这是货币出现以来永恒的真理。说白了,强行推行似乎不切实际,也不成熟。

所以在金融科技方面,中国企业不仅在产品和市场上领先,在意识上也更加务实,要想做好,我们或许需要向中国企业学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