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移动支付起大早赶晚集,为何在中国却如此繁荣?

2024-07-15
来源:网络整理

美国先天条件好,2012年智能手机普及率就达到51%,而同期中国只有23%,另外美国本土的移动支付软件也不少,其中比较知名的就是 。

可惜,无论条件多么好,美国在移动支付领域依然是“后来者”。

侯宇桐为 制作的地图。

因为“发展”,所以“落后”

移动支付诞生于美国,但蓬勃发展于中国。

据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规模约为美国同期的50倍。

中美移动支付规模差距持续拉大,据分析,到2019年,美国移动支付总额将是2015年的2.6倍;而同期中国移动支付份额预计将增长7.4倍。

为何移动支付在美国不流行?

答案可能是美国人不需要它。

“发达的传统非现金支付网络客观上阻碍了移动支付在美国成为主流。”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曾剑秋在接受中新社国事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拥有发达的信用卡体系,“目前,美国信用卡已实现全覆盖,POS机在美国已经普及,从商场到出租车司机,美国人也习惯使用信用卡,因此移动支付的发展似乎没那么迫切。”

在中国,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拥有信用卡,而在美国,平均每人拥有三张信用卡。对于许多美国人来说,只要刷卡就能刷卡,何必费心掏出手机呢?

世界经济论坛金融行业创新项目主任迈克·沃特斯曾表示:“发达国家的银行卡受理环境相对较好,刷卡消费已成为固定的交易习惯。而在中国移动支付快速扩张的线下支付领域,发达国家居民使用信用卡就能达到类似的便捷程度。因此,本土移动支付的发展往往会遭遇比较大的阻力,需要较长的适应期。”

其实,美国信用卡体系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配套体系,比如美国信用卡欺诈防护体系,只要用户不签收单,用户就无需承担这笔钱,一旦信用卡被盗刷,用户也能及时挽回一定的损失。

此外,有些信用卡还提供额外的服务,例如用户使用某些信用卡购买机票,当航班延误时,信用卡发卡机构会赔偿用户延误期间的食宿费用,或提供其他额外补偿。

美国移动支付_美国移动支付app_美国移动支付方式

“大多数美国消费者都知道移动支付应用的存在,但发达的信用卡体系已经满足了他们的消费或还款需求,移动支付变得可有可无。这也是阻碍移动支付在美国推广的主要因素。”经济学家宋清辉说。

“发达国家的信用卡受理体系比较完善,人们的日常消费绝大部分靠银行提供的支票、信用卡等支付方式覆盖。”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指出:“发达国家信用卡体系的不发达,导致其在新一轮支付方式变革中落后。”

中国移动支付发展需要努力和远见

近年来,中国人出门不带钱成为不少外媒热议的话题。《纽约时报》开篇直言:“在中国,只要有一部手机,就能买到任何东西!”彭博社称之为一场革命,并称中国为无现金化发展提供了典范和标准。

国世直通车此前发布过几篇文章,网友的评论都是两个大字:骄傲。网友的骄傲来自于认为中国移动支付不仅在国内广泛应用,还走出了国门,为全球人民带来便利。

不过,让外国人爱上中国移动支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中国移动支付主要针对的是中国游客出境游。

支付宝国际业务部总监陈嘉懿表示:“推动海外移动支付爆发式增长的最大因素就是中国游客,他们不断询问商家是否能用手机支付,这带动了海外商家对移动支付的热情日益高涨。”

目前,借力国庆假期出境游热潮,许多国家的机场、唐人街、购物区、奥特莱斯等商户中超过90%表示可以接受支付宝支付。

不过,支付宝在海外的吸粉能力依然有限,截至2017年8月,支付宝海外版用户数才4000万,而截至2017年6月,支付宝在国内的活跃用户数已经达到5.2亿。

在董希淼看来,中国的移动支付要想真正在国际上推广,“眼光”是关键。

“支付行业的国际标准政策需要加快推进,这方面中国有很多国家标准,但成为国际标准的比较少,这是双向开放需要解决的。中国更习惯于做具体的业务,在具体的细分领域激烈竞争,但对标准的输出和国际话语权的争夺不够重视。其实这才是真正影响自身‘走出去’的核心。当然,作为市场机构,做产品、提供服务、抢占市场是对的,但眼光要高一点。”董希淼说。

总之,中国移动支付企业注重市场推广可以理解,但自身标准的输出也不容忽视。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何强曾指出,国际支付标准长期被VISA等西方银行卡组织把持,全球银行和商户都必须遵守这个“西方标准”,中西标准的技术兼容难度较大,一旦西方标准成为主流,中国在移动支付标准制定中也面临失去话语权的风险。

在这方面,作为移动支付国家队的银联率先发力,2017年7月,由中国银联定制的全球通用二维码支付标准在国际芯片卡与支付技术标准组织官网正式发布,这为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奠定了一定基础。

“中国的移动支付企业需要从输出支付方式走向输出标准,只有输出中国标准,才能真正巩固中国金融在海外的实力。”董希淼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