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胃王博主声称一天吃八捆线面,遭福建网友集体质疑

2024-07-16
来源:网络整理

不知道你是否发现:

大胃王在吃饭时很容易作假,而且也很容易失败。

似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正义的网民站出来揭露此类博主的欺诈行为。

近日,一位大胃王博主陷入假吃东西丑闻。

但这次,站出来质疑她的,不再是一两个正义之士,而是全省的网友。

大胃王博主视频截图。(图/社交平台截图)

事情是这样的,一位大胃王博主自称,自己一天吃了八捆粉丝。

吃点观众看不懂的东西就好了,他们却选择吃粉丝,这不是中了福建人的圈套吗?

她一边准备煮面,一边吃着几个玉米,厚颜无耻地说:

“说实话,这个面的量确实很少,八捆不多。”

这时,一位福建网友陷入了沉思:“粉丝?八捆?你敢吗?”

看视频里博主淡定的表情,你的面好像跟我的不一样啊。

米线,又称米线,顾名思义,是细长如丝的面条,常见于福建,甚至被一些网友誉为“福建省面条”。

要知道,面条可不是普通的面条。

也许你听说过,有一种面条可以无限繁殖,越吃越长?

虽然它长得并不起眼,但只要你给它一碗汤,它就能给你一个被面条包围的世界。

小红书上关于线与面的图文。(图片/小红书截图)

此事一出,众多美食博主纷纷下单购买福建粉丝,一场大规模的粉丝测评活动由此拉开帷幕。

最刺激的就是直接抄袭大胃王博主的菜谱,挑战八捆面。

七个东北大汉吃饭前底气十足,互相碰碗,很有仪式感。

吃了一会儿,就觉得不对劲,向朋友抱怨:“我太天真了,以前没想到还有这么多这种东西。”

本以为可以活活吃掉一头牛,没想到面对面条,我还是无能为力。

老家伙们要么神色凝重,不语,要么勉强开几句玩笑,但咀嚼的动作始终没有停下。

其中一个兄弟终于吃完了,捂着肚子长舒一口气,大喊:“我吃完了!”

(图/小红书@我要当细狗-粉丝下单)

有人曾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线和面的“再现”速度:

“如果你不能在五分钟内完成它,你就永远也完成不了它。”

有很多东西可以在短时间内无限繁殖。

例如浮萍、蟑螂、

例如工人的不满......

现在才知道,原来福建的粉条也挺好的。

每个福建朋友的童年记忆里都应该有一碗粉丝。

但这碗面的记忆很难说是美好的,还是痛苦的。

这跟面条本身好吃不好吃关系不大,却和吃面条的速度息息相关。

如果你从小就是个贪吃鬼,在面条吸收水分繁殖之前就很快吃完,那么你可能无法深刻体会到面条所带来的困扰。

但对于吃饭速度慢或者吃一会儿就注意力分散的孩子来说,吃面条的体验无异于一场噩梦。

从面条端上来,仿佛倒计时就开始了。

即使我已经专心吃饭很长时间了,还是会被骂“你怎么一口都不吃!”

试图彻底完成它就像一场战斗。

网友对面条的评论。(图/小红书截图)

IP是正确的,我相信你。

我的另外一个朋友,小时候因为没吃完面条而被人责骂,从此他就再也不喜欢吃类似的面条了,甚至有点怕吃。

这难道不是现代食品工业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吗?

外地的朋友可能会疑惑,不就是一碗面而已,不会那么严重吧,真有你说的那么夸张吗?

于是有人拍了张照片,对比一下面条刚出锅、吃完十五分钟、吃完二十五分钟的样子。

(图/小红书@双塔寺北美分会)

刚上桌的时候,满满一碗汤,有青菜,有丸子,面的量很正常。

吃了十五分钟,面汤明显少了,但是面的量怎么好像增加了一倍?

二十五分钟后,碗里还是满满的面条,只有快吃完的配菜,证明楼主确实在认真吃面,也间接验证了粉丝真的可以无限繁殖。

尽管如此,还是有人不肯相信,坚持要亲自尝试。

在没有下锅之前,粉丝看上去和其他面条没什么区别,甚至给人一种“这么小一捆,几口就能吃完”的错觉。

网友对面条的评价。 (图/小红书@胖师不是师)

网友让他先订三捆,他却一脸不屑:“就这些?你是不是瞧不起我?你在街上随便找个中青年吃吧!我再给你订两捆!”

于是,五捆粉丝一下子就被扔进了锅里。然后好戏就开始了。

几分钟后当我来到厨房的时候,似乎下一秒面条就要从锅里溢出来了。

“天哪!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烹饪工作呢?”

面煮好后,体积不到锅的三分之一,这是魔法吗?还是有人偷偷多放了几捆面进去?

箭一旦射出,就没有回头路了,现在后悔也晚了。

一开始,吃粉条是一种享受。

毕竟节省了面条,而且味道也无可挑剔。

刚煮好的面条搭配上浓郁的鸡汤,每一根面条都充分浸透在汤里,口感细腻爽滑。

“看起来面条根本不需要咀嚼。它们会顺着食道进入胃里。”

但随着吃下去,汤汁越来越少,“碗面”却没有往下移。博主的眉头渐渐皱了起来,开始拿出纸巾擦拭额头因为吃得太用力而冒出的汗水。这时他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挣扎了好久,实在吃不下了。

他能做的只是面对镜头,真诚的忏悔:“我放弃了,请你放过我吧。”

然后他开始做开合跳,希望能为胃部腾出一些空间来应对尚未结束的战斗。

抖音网红美食做法_抖音网红食物做法_做食物的抖音

自己煮的面一定要吃完,哪怕边吃边做消化运动。(图/@胖师不是师)

最终,五捆面条坚持了整整两天。

(图/@胖师不是师)

它可能是世界上最耐用的面条。

果然,面条之神会惩罚任何顽固的人。

观看外地人尝面,也成为福建人常有的娱乐活动。

评测线上的博主视频评论区,出现了大量IP来自福建的网友:

“当我看到你放下第二捆东西时,我就笑了起来。”

“你这两小包就够我们一家六口吃了。”

“再加点水就可以吃了,快来。”

拯救美食博主吧,他们看起来快要崩溃了。

就在他对着镜头说了几句话的时间里,碗里的面条已经增加了一半。

虽然已经很饱了,但是我本着不浪费粮食的原则,还是吃了一顿大餐。

(图/@小石奶凶)

为了呈现更好的效果,可以表演出红着脸、龇着牙吃饭的状态,但我相信“面条把我吃掉了”这句话一定是经过一番苦战之后的肺腑之言。

粉丝真是新一代美食博主的克星。

(图/@沈yoyo)

经过多次失败后,终于有人提出了这个关键问题:

“你福建人,煮粉条多少啊?”

如今,以众多“受害者”的亲身实践经历为证,线面无限再现的美誉得到了真正的印证。

由于线面复制得如此之快,聪明的网友们开始思考。

粉丝可以帮您省钱,因为它们数量充足、价格实惠、而且饱腹感十足。

粉丝或许是大学生钱包的救星。(图片/评论)

如果世界末日即将来临,你应该储备什么?面包?土豆?大米?

拜托,跟面条比起来,这些真的弱爆了。有了面条,你就能撑到大结局的最后一刻了。

幸亏上古时期并没有什么线、面,不然精卫也不用咕噜咕噜地搬着石头了。

只要把几捆面条扔进东海,一周之内,整个神话故事就会结束。

网友们对此深受启发。(图/小红书截图)

如果能填海造地,那排干岷江水就不是分分钟的事了,对吧?

甚至还有一个流传多年的都市传说,说是几年前台风“龙王”袭击福州之后,洪水冲进了面厂,整个福州的水位都下降了。

乍一听这个说法有点离谱,但用在面条上,就很有道理了。

它确实不愧是全省的面貌。

但面条之所以越吃越膨胀,乍一看似乎违背了熵增定律,甚至让人想抱着头大喊“物理学不存在!”其实也没那么神秘,只是面条吸水膨胀了而已。

(图/@派大林小小厨)

除了面食外,还有一些其他地区特有的面条也会出现明显的吸水膨胀现象,比如贡面、挂面等。

只是因为面条特别细长柔软,下锅前后反差太大,所以一下子就成了顶级面食。

如果您不希望线条和表面增加得太快,这里有一些技巧。

看看福建的朋友怎么说:

福建网友分享煮粉丝的小窍门。(图片/小红书截图)

您应该在此处截取屏幕截图并保存以供将来参考。

对于来看热闹的网友来说,粉条不过是一种有趣的网红美食而已。

但对于福建人来说,面条其实有着更广泛的含义。

面条除了在童年与长辈斗智斗勇的记忆中扮演重要角色外,很可能出现在福建人每一个重要的人生节点上。

每逢生日,粉丝就变成长寿面,承载着亲朋好友的祝福,以及对来年平安顺利的期盼。

结婚订婚时,面条就变成“喜面”,象征婚姻美满、月圆。

当孩子出生时,用粉丝搭配蛋酒和鸡汤,称为“生日面”,为新妈妈提供营养。

长途旅行回家或者有客人来访时,煮一碗太平面加鸡蛋也是一种庆祝。

面条起源于唐宋,800多年来已成为福建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福建特产粉丝。(图/图虫创意)

粉丝的吃法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变。

最经典的做法是用鸡、鸭、羊肉、海鲜等高汤炖煮,加入煮好的粉丝,再加入葱花等调料,有的地区还喜欢加入一些老酒来丰富口感。

黄庭坚的“一碗汤面银丝缠,缕缕如玉簪”即属此法。

串面糊。 (图/@豆帝煮美食)

煮好的面条还有一种吃法,就是不煮汤,直接和茶油等调料拌在一起吃。

全国各地的网友们也纷纷拿出了自己的想法,炒粉丝、油泼粉丝之类的菜肴纷纷出现。

甚至还有与螺蛳粉相同汤底的粉丝。

听起来有点黑暗...但是我真的想尝试一下。

当然,说到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

如果童年的记忆太过难忘,或者实在无法接受面条的口感,感到烦恼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毕竟世界上的面条有千万种,不喜欢就换一种吧。

也有网友感叹,这是自己小时候非常讨厌的东西,长大离开家之后却开始怀念。

以前味道普通的面条,如今却成为人们记忆中的美食。

矛盾的台词和表情。(图/网友评论截图)

想吃就回去吧,面条在家等着你。

我不知道别人在假期期间会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什么,但福建的朋友一定会拍下他们热气腾腾的面条的照片。

你可以拍照,但必须迅速行动。

不然待会儿我就吃不完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