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高新区:三十而立,砥砺前行,成为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主引擎

2024-07-16
来源:网络整理

□王秉科

2022年8月,平顶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迎来成立30周年。

平顶山高新区从市级高新区成长为国家级高新区,历经一次次升级,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从河南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荣誉接连获得,产业体系逐步完善成熟,从体制机制到绩效管理到薪酬制度,一系列改革落地,不断释放发展活力……

如今,平顶山高新区正以奋斗者的姿态砥砺前行,10余块国家级、省级“金字招牌”在这里落户,特别是近五年来,连续5年在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取得实质性进步,稳居国家高新区第二阵营,成为平顶山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主基地、主战场和主引擎。

坚持党建引领

刺激经济发展效率

近日,平顶山市高新区遵化店镇街掌村一位村民足不出户就领到了营业执照,他高兴得笑容满面,“不用出村,也不用自己跑腿,营业执照办好了,送到家门口,太方便了。”

“红色代办”制度助力企业在家门口办证。平顶山高新区沙河工业园把党建工作与代办服务有效结合起来,组建以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为主力军的“红色二号”代办队伍,持续提供全流程代办、上门送证服务,努力为企业减轻负担。

“红二代”是平顶山高新区党员干部的缩影,高新区坚持以党的建设为统领,统领全局、建设队伍、协调各方、凝聚人心,稳步推进发展方向,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积极进取的氛围。

高标准扩充队伍,党员人数由建区时的19人增加到现在的2900人,党支部由1个增加到98个,其中非公有制党支部18个,党建示范点18个,形成了强大的红色力量。

我们建设了一支高标准的队伍,员工平均年龄39岁,研究生学历占9%,本科学历占60%,打造了一支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品行端正、能干事、能创业的人才队伍。

以高标准提升队伍,坚持把“每月一本书、每周一总结、每天走万步”活动内化外化,把读书学习融入血液,把行动养成习惯,把习惯积淀成文化,不断激发奋进精神,延续奋斗志向,点亮创业之光。

高效发挥党员作用,坚持党建服务发展,扎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科技创新、企业服务和民生事务,树立“党员突击队”“首席服务官”“红色先锋”等各类模范先锋力量,以“头雁”效应激发“雁群”活力。

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

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8月12日,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河南赛区平顶山赛区晋级省赛企业名单公布,全市共有10家企业晋级省赛,平顶山高新区创新创业服务园荣获2个名额。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平顶山高新区坚持给政策、搭平台、强技术、建机制,逐步推动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深耕细作,从零开始。平顶山高新区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关系,聚集了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科研人才资源,拥有各类研发平台和机构6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2家,拥有全市唯一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孵化载体平台8个,增量和存量均居全市前列。

创新服务,引领助力。平顶山高新区开发“科技之窗”微信小程序和APP,实现政策服务、企业培育、人才引进培育、科技答疑等功能“一站式服务”;开通全省首个科技政策“24小时服务”平台,创新推行“123工作法”和“1+6+N”工作制度,打造特色服务品牌,在全区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浓厚的创新氛围。

用活动营造氛围,用氛围促进步,用进步出成效。该区连续8年承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河南赛区平顶山赛区,举办首届平顶山“雄鹰创新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尼龙城专场。全区企业在各类大赛中荣获奖项135个,获得奖励补贴资金400余万元,促成项目签约12个。

如今的平顶山高新区正以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目标,以“双引双引”为手段,全力助推产业升级,以强劲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成为推动城市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

增强经济发展能力

8月10日,在平顶山高新区黄台工业园,平高集团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新能源投资发展平台项目签约,计划总投资12亿元,以平顶山为中心,辐射周边城市,布局东北、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地,打造“投资-开发-生产-建设-运营”一体化新能源及储能产业,重点服务重大新能源设施建设。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平顶山高新区抓规划、抓招商、抓项目、抓服务,以“以项目聚园区、以园区促产业、以产业聚产业”的发展思路,在“园区吹哨、部门汇报”的先进服务理念引领下,已建成各类产业园区15个,在建产业园区4个,形成了尼龙新材料、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中国尼龙城建设蓬勃兴起,已聚集尼龙相关企业50余家,产值达120亿元。尼龙织造产业园初具规模,尼龙新材料国际产业园、高端面料加工产业园、特种尼龙产业园已进入规划阶段。改性、注塑、高端纺丝、特种面料、模具制造等新材料下游产业链不断延伸、做强。

中原电气城建设驶入快车道,10年来加速集聚130余家电气设备制造企业,产值突破230亿元,建成高中低压电气设备全产业体系,成为我国三大特种、超高压电气设备研发制造基地之一。

如今,高新区正立足两大主导产业,重点打造智能制造、光伏储能、新能源汽车、精细化工等新兴产业高地;依托沙河港、坪东车站,加快建设现代货运物流基地;利用黄柏山、沙河滩涂资源,重点打造中国尼龙产业文化博览园。

坚持以产城融合为基

提高经济发展潜力

如今,漫步在平顶山高新区湛河河畔,只见河水清澈,坡岸青秀,两岸高楼大厦、厂房林立,道路宽阔整洁,车水马龙,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工业新城画卷。

打造产业新城,产城融合是关键。平顶山高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民生富裕等方面大力发力,总规划面积由成立时的27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2万人增加到现在的6万人。

坚持以基础设施带动发展,新建城市主干道路9条,新增公路里程29公里,基本形成“五纵四横”立体交通网络;实现农村等级公路全覆盖,公共交通走进村村通。

坚持与人民共享发展成果,高标准建成7座星级公厕,打造20个街头公园,新增绿地15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实施3个棚户区改造项目,拆迁4个村,配套幼儿园、小学投入使用,保障近3000亩建设用地供应。

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空气质量由全市倒数第一跃居前列;经过三年持续改造,辖区黑臭水体已全部消除,昔日“黑水沟”的北站河成为居民休闲垂钓的好去处,黄柏山、沙河滩成为全市热门打卡地;辖区土地连续三年保持零污染。

坚持城乡共同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辖区内23个未拆迁行政村中,18个达到“河南省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标准,遵化店镇入选全省首批50个美丽乡镇,闫村、西赵村被评为平顶山市十佳美丽村庄。

成绩激励我们奋进,三十岁我们再出发。“我们将发扬钉子精神,干一个又一个任期,把蓝图绘到底,拿出实招、狠招,把优化营商环境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加快科技创新、发展工业经济、繁荣产城融合,续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平顶山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凌秉奎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