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R码起源于日本,最初称为QR码,由WAVE公司的工程师 Hara于1994年发明。QR码最早应用于汽车行业,用于在制造过程中保持每个部件的正确位置;后来被应用于零售业。
QR码又叫二维条形码,最常见的QR码是QR Code,即QR的缩写,是近年来移动设备上非常流行的一种编码方式,比传统的Bar Code可以存储更多的信息,表示更多的数据类型。
二维条码/二维码(2-条码)是一种以一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的规律分布在平面(二维方向)上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黑白图形;在代码的编纂上,巧妙地运用了构成计算机内部逻辑基础的“0”、“1”比特流概念,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图形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通过图像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实现信息的自动处理。它具有条码技术的一些共同特点。此外,各码制都有各自特定的字符集,每个字符占有一定的宽度,具有一定的校验功能等,还具有自动识别不同行信息和处理图形旋转变化点的功能。
我国从1993年开始对二维码技术进行研究,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翻译并跟踪了几种常用的二维码Data、Maxi Code、Code 49、Code 16K、Code One等的技术规范。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对二维码新技术的需求与日俱增。在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不断深化对二维码技术的研究,在消化吸收国外相关技术资料的基础上,制定了两项二维码国家标准:二维码网格矩阵码(SJ/T-2006)和二维码紧凑矩阵码(SJ/T-2006),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二维码的研究与开发。
2016年8月3日,支付清算协会向支付机构发布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了支付机构开展条码业务需要遵循的安全标准。这是自2014年叫停二维码支付以来,央行首次正式承认二维码支付地位。
2021年12月23日,上海地铁首次“刷卡进”自治区,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轨道交通二维码实现互联互通。上海市民可使用“都市”App便捷乘坐呼和浩特地铁,呼和浩特市民则可使用“青城地铁”App便捷乘坐上海地铁,无需分别下载两个地铁出行APP,更加“轻量”便捷。截至目前,上海地铁“都市”二维码已与全国17条城市轨道交通实现互联互通,包括长三角地区以及北京、天津、重庆、广州、兰州、呼和浩特等,覆盖全国三分之一以上地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