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先云
我的家乡远在湖南桃源。离家千里,每次回家乡,我一定会去看望我的母校“桃师”——湖南桃源师范学校。我的母校是一所百年名校,坐落在沅水河畔,始建于1912年,原名湖南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是当时湘西北地区最高、最新的女子学府,先后六次更名。校内有宋教仁塑像、丁玲陈列室、桃源革命老区陈列馆等。站在仿欧洲哥特式建筑的白砖墙建筑前,只见墙面伤痕累累,建筑在夕阳的映照下被阳光勾勒出一圈金边,散发着古朴庄严的气息。
我是1985年入校,1988年入校。三十多年前,对于刚刚度过懵懂青葱岁月的我来说,踏进这所湘西北名校是多么的激动啊!墙缝里长出青苔的白色建筑,垂柳环绕的小池塘,苍翠苍劲的老树,充满年代感的图书馆,绿草如茵的大操场……校园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了我们青春岁月的影子。三年师范学校的学习生活,以及后来翻阅一些历史资料的机会,使我对母校的历史一步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虽然母校历经百年沧桑,校名几经更替,但仍难掩其作为名校的光辉。因为它的历史不仅是一部教育史,更是一部革命斗争史。
民国初年,湖南省督署决定在全省创办六所师范学校,发展全省教育事业。恰逢著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宋教仁先生回乡探亲,在他的推动下,湖南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落户湘西北桃源县,这就是桃源师范学校的前身。1912年12月18日,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正式开学,宋教仁先生出席开学典礼并致辞。也正是在这一年,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开始面向湘西五府二十九县招收女生,从此开始了百年革命教育征程。
我的母校是湘西北妇女革命的摇篮。建校之初,社会正处于急剧动荡变革时期,同学们紧跟时代步伐,自觉接受和传播先进思想,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积极投身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使母校成为当时湘西北地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中心和妇女革命运动的摇篮。著名女作家丁玲、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夫人王建虹、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张太雷夫人王以智等都是从这里出发,走上革命道路。大批女学生离开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奔赴湘西北各地,成为大革命时期湘西北妇女运动的先驱。
我的母校是最早成立桃园中共地方党组织的学校。据史料记载,我的母校桃园县党组织成立后,革命学生把反对帝国主义经济文化侵略的活动推向高潮,把争取学生自身利益的斗争与反对学校专制统治的斗争结合起来,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罢课斗争,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这成为桃园中共历史上光辉的一页。
我的母校曾是贺龙、萧克领导的红二、红六军团的临时指挥部,指挥红军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革命学生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其中。位于母校白楼内的桃园革命老区陈列馆,全面展示了这段时期老区的红色历史。母校也见证了全民抗战的汹涌波涛。在那些浴血的岁月里,姑娘们组织了女子宣传队,广泛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同时创办了儿童学校,向部队战士宣传进步思想。她们在桃园的革命活动,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抗日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全民抗战的一个侧影……
回首母校百年沧桑,学校始终以招生严格、师资选拔严格、教学严谨、学生全面发展而著称,几经劫难,毕业生遍布国内各省及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瑞士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著名作家丁玲、著名教育家王以之、诗人韦鞅、语言信息专家陶沙、心理学家闫国才、寓言专家陈普清、原湖南省军区政委乔新柱少将等都是校友中的杰出代表。而千千万万的平凡毕业生,怀着母校传承下来的“学高为师、品行端正”的校训,怀着满腔的教育理想、职业敬畏和职业情操,扎根基层、扎根乡村,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地撑起乡村教育的天空。
作为母校万千名学子中的一员,我从1988年毕业至今,坚守在教学岗位上,辛勤耕耘了33年。无论是在家乡桃园任教,还是南下调任深圳,33年来,从刚踏出校门的小女孩,到语文老师、班主任,再到当时湖南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后来又成为广东省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在教学岗位上的每一步我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我之所以初心不曾动摇,我之所以一直努力追求卓越,应该说,母校的百年历史、母校的红色基因、在母校这片热土上战斗奋斗的革命先烈们坚定不移、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给了我和我一样的“桃师”教育工作者前行的坚定力量!
如今,桃园师范学校再度更名,升格为师范学院,发展迅速。这里是培养人民教师的地方,每一位受训的人民教师,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培养着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在百余年的历史中,有多少人才直接或间接地受其教育成长?恐怕真的无人能数得清。这让我们每一个“桃园师范学校”的人,没有理由不为它感到骄傲!
向母校致敬,祝母校万事如意。
关于作者:
朱先云,女,深圳市水库小学党委书记、校长。特级教师,深圳市高级职称评定师,全国骨干教师;人民教育推荐的“明日之星舞台”人物。荣获“罗湖教育突出贡献奖”、“深圳市名师”称号;首批罗湖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