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飞暴跌 60%,Paypal 从高位跌近 70%,电子钱包行业逻辑不再被认同?

2024-07-17
来源:网络整理

前几天,的崩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知不觉中,已经从高点下跌了60%。然而,在市值数千亿的美国公司中,表现最差的不是,而是。不知不觉中,它已经从高点下跌了近70%。惨烈。

支付宝作为一家海外公司,有着优秀的商业模式和预期,但近两年的走势和阿里巴巴类似,两年时间,市值直接从3000亿跌到1000亿以下,跌幅和财报公布前的跌幅相差无几。问题出在哪里?连海外公司都开始不认同电子钱包行业的逻辑了?

1. 期望值异常高

首先从历史估值来看,疫情两年存在估值过高的情况,而2020年开始,由于疫情导致居家隔离,以及线上经济的发展,大家普遍认为作为支付工具,应该受益于线上支付的增长趋势,因此估值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市销率开始快速提升,从6倍左右上升到最高峰的14倍。

但从公司营收表现来看,疫情的催化作用并不明显,2020年至2021年,虽然线上经济的故事吸引人,但营收并未加速增长。因此,本次估值提升并非源于业务发展逻辑或增速提升,而更多是因为市场流动性的加强和公司更多故事的加入,从而带动估值提升。

对比来看,2020年Visa的营收已经与VISA相当,两个行业也差不多,因此市场给予其与VISA类似的市销率和市值,是一个巨大的错误。

仔细观察他们的商业模式就会发现,他们之间实际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VISA 的业务模式是从不同信用卡之间的交易中抽取佣金,特别是国际交易和结算。这几年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架构,基本面对的是固定的消费群体和固定的商业模式。经过多年不断的品牌建设和壁垒建设,已经步入成熟阶段。与 等的竞争并不激烈,大家都忙着赚钱而不是抢占市场份额。它不再需要过多的营销投入、品牌打造,甚至客户获取,因为 toB 关系已经形成,公司不需要向上游支付高额的固定成本。

因此,营收250亿的Visa,营业费用只有83亿,其中一半是人力成本,剩下的都是管理、营销、折旧等,上游费用占比极低,可以说是公司处于最上游。

不过该公司目前还处于扩大渗透率和形成品牌的阶段,既要与现有的数字钱包公司争夺用户,又要向上游公司付费,250亿的营收中,其运营费用高达210亿,其中103亿是交易费用,我相信这103亿中的大部分会被VISA和各大银行拿走。

除去上游支出,由于行业格局不稳定,且尚未进入成熟期,其营销、研发和管理费用远高于Visa。这意味着两者的利润率差距巨大。同样的营收,两者的利润率相差近2倍。2021年,其利润率为16.4%,Visa为51%。毫无疑问,尽管营收相同,行业相似,但两家公司的赚钱能力并不在一个水平上。

因为收入相同就给两家同样的市销率、同样的市值,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这个问题只是被美股的牛市掩盖了,市场人气高涨和人们对数字钱包行业的过高期待,让很多不合理的事情暂时合理化了。

2.竞争与增长

当然,事情已经发生了,重要的是我们未来如何看待它。诚然,阿里巴巴的利润率不如 Visa,但随着 60% 的大幅下跌,两者的 PE 基本回到了同一水平,而且营收增速也长期优于 Visa。我们应该用新的视角来看待这家公司。它现在是否处于值得在底部买入的区间?

不幸的是,现实仍存在诸多挑战。

我们先来看一下该公司的最新季度报告。

该公司一季报依然保持业绩同比增长,但同比增长率已降至7%,而EPS则下降了28%。环比来看,各项数据都在下降,包括交易总额,同比增长15%,但环比下降5%。

美国电子支付_美国电子支付方式_美国电子支付

这受到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但从剔除这些意外因素的全年经营预期来看,公司仍然给出了非常低的TPV预期,可能超过1.4万亿,全年营收增速可能在11%-13%左右。

现在第一个问题是佣金率仍然很高,这阻碍了电子钱包渗透到信用卡等其他支付方式。

该公司2021年的TPV约为1.24万亿美元,公司营收达到250亿美元,总take rate接近2%,相比之下VISA渠道交易量达到10.4万亿美元,营收差不多,从take rate来看,其实更贵。

以支付宝为例,2019年其交易额达到近118万亿元,但其Take率仅为0.11%。低Take率导致其在中国市场渗透率极高。高渗透率、高份额、低Take率从长远来看更为健康。这也使其能够轻松取代现金交易、银行卡交易等繁琐手段,而不会造成过高的用户交易摩擦成本。

所以要让利润健康增长,就必须降低take rate,扩大市场份额,而这个模式势必需要更高的TPV增长率,因为在take rate下降的趋势下,收入增长率就会低于这个速度。

此外,公司的利润率问题也较为明显,随着取件率的下降,目前上游费用率仍难以下降,因此毛利率必然会下降。虽然随着营收的增长,研发费用、管理费用等边际成本已经很低,营销费用在行业格局成熟后也有很大下降空间,但二者一升一降,毛利率的下降与三大费用率的下降相互抵消,使得公司利润率提升面临瓶颈。

前期高利润率是疫情红利明显

美国的非现金支付手段一直非常齐全,电子钱包公司真正的对手其实是信用卡。而且不同于中国两大流量巨头的近乎垄断,美国支付行业非常复杂,首先面对的是SQ这样的同业竞争对手,还有策略迥异的,比如,再有腾讯、阿里这样的原生流量巨头,以及亚马逊、苹果、谷歌等巨头基于自身网络建立的各种支付公司。

面对众多强劲竞争对手,作为电子支付领头羊的阿里巴巴集团的TPV在超过1万亿的规模时开始面临增长瓶颈也是可以理解的。全球支付交易市场与全球GDP呈正相关,二者的增速均较低。阿里巴巴集团的超额增长无疑将来自于替代其他支付方式,但问题是,现阶段该替代谁呢?

从管理层角度看,突破点在于公司面向个人P2P支付场景的APP可以理解为真正的数字钱包,公司也希望将其打造成类似支付宝的集支付、流量引导、投资等所有与钱相关的业务于一体的超级APP,从而实现对其他支付方式的降维攻击,并在未来继续完善和多元化收入结构,比如借贷等。

显然标的就是高频现金业务,而目前TPV也在快速增长,2021年约2300亿,年增长率50%,有望成为新的增长极。不过2022年第一季度TPV的负增长,似乎给这个预期趋势泼了一盆冷水。当然现在也不必急于下结论否定,投资者需要继续跟踪,毕竟欧美电子支付综合APP确实稀缺。

所以从估值角度来说,4x PS 的公司,今年大概有 11%-13% 左右的营收增速,但利润率短期内很难提升,甚至可能下降。上游公司的存在,以及向下的 Take 率,注定毛利率会逐渐下降,很难成为 Visa 那样的上游公司,甚至微信、支付宝都无法脱离银行卡体系。而且在竞争程度高、技术迭代快的行业,很有可能被新的公司取代,很难看长远。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公司长期利润率难以提升,无法进入竞争低的行业成熟期,那么 PS 也很难提升。10% 的年化增长,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个回报率特别好的目标。

当然 Visa 也好不到哪里去,它的收入增速低于其他公司,利润率 50%,长期来看提升空间非常小,PS 也比较高,疫情爆发三年来,它的增速只有 18%,从长期回报来看,Visa 可能不会比现在好。

3. 结论

高渗透率和高佣金是两码事。Visa 看上去利润不错,但那是几十年竞争后冷静下来的结果,是管理、研发、营销方面节约下来的结果,网络多年积累的交易量在那里,佣金总额又不算多,才有这么高的利润率。

总之,电子支付行业看上去不错,但按照很多人的设想,买量花钱买客户渗透率,垄断之后再抬价轻松赚钱,对社会不是没什么价值吗?如果一个企业轻易成立,没有持续的价值创造,是不是很容易被取代?不管是蚂蚁还是其他,总有一些过高的期待,但不切实际的高期待,如同高估值,在今年终于打回原形,也收获了一大批成长股投资者。20年前,互联网泡沫就是这样吹起来的,20年后,美国股市也没什么变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