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首先对高校支付模式的发展阶段进行梳理,指出我国高校目前已进入一体化支付阶段。然后以同步兼容、服务驱动、合作共赢、生态模式构建等理念为指导,设计高校一体化支付平台。文章以黑龙江大学一体化支撑服务平台为例,通过相关数据分析验证了平台的建设效果,提出了以服务管理需求和师生需求为主要驱动力、合作共赢为重点的高校一体化支付平台建设,并提出了高校一体化支付生态模式构建的新思路。
关键词:综合支付;校园一卡通;移动支付;生态模型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支付方式经历了从传统的实体卡支付到网银支付再到手机支付的变革。基于移动终端的移动支付兼具传统的消费、转账等功能,而且方便快捷。从金融发展的角度看,推动移动支付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满足金融市场的需求,服务于庞大而优质的移动用户群体,拓展自身的业务;另一方面可以构建以金融业务为核心的综合生态,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服务,提高用户体验,增加用户粘性,扩大市场份额——于是,综合支付应运而生。人们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强,需求明确,催生了大量的综合支付创新应用,综合支付的应用场景也比较丰富[1]。高校综合支付的应用,主要源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旨在解决以下问题:①解决金融服务中普遍存在的支付流程复杂、所收款项归集统计困难等问题;②解决传统卡应用中存在的卡费、卡丢失等问题;③改善传统支付中用户体验差的问题。同时考虑到基于开放支付平台的电子校园卡提供快速开卡、移动支付、灵活转账等功能,可以大大节省时间和空间成本,优化师生的用户体验,因此本研究以支付为切入点,提供融合服务,构建高校综合支付平台。
1. 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的支付方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如表1所示):①卡支付阶段,即利用卡令牌解决以卡替代现金或传统票证的问题,主要应用于食堂、超市、卫生间等消费场所。卡系统主要解决如何快速收费的问题,但由于开发工具不同、数据标准不一致,无法实现数据共享和财务统一管理。②一卡通阶段是指在基于卡令牌的基础上,基于统一身份认证实现门禁应用,以卡代证,同时基于共享数据,集成校园应用,扩大校园一卡通支付范围,解决多个应用系统产生多张卡的问题。集成支付阶段是指在PC支付门户基础上引入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平台,响应师生移动支付需求,通过专业系统和服务接口整合所有支付服务,提供一站式在线支付门户[2]。
表1 国内高校支付方式发展阶段
校园卡最初是服务于银行卡结算系统的,系统相对封闭,平台接入采用硬件加密,只能满足小额、高频次的校园消费结算需求,加之POS机与上位机之间的通讯协议十分固定,无法支持基于移动支付的通讯信息大幅增加和综合支付,因此从底层架构上存在技术壁垒。为此,高校需要充分利用校园卡结算平台,建设超级认证与超级申报平台,实现校内、校外身份认证的融合,校园卡与移动支付的并网,以及财务核算的统一管理,最终建成高校综合支付平台。
2.高校一体化支付平台设计
1 设计理念
①同步兼容。高校综合支付平台应采用传统卡支付平台与移动支付平台同步兼容的建设方式,虽然建设成本并非最优,但能够为用户提供最大的便利,让用户获得优质的支付服务体验,并根据用户卡消费习惯提供多种移动支付渠道供用户灵活选择[3]。
②服务驱动。高校融合支付平台建设应围绕用户服务痛点(如频繁且琐碎的食堂消费、洗浴消费、学费缴纳等),集中优势资源,加快研发周期,推动应用快速迭代,从而达到优化用户体验、提高应用粘性的目的。同时通过痛点应用的带动作用,引入相关应用,形成门户入口效应,增加用户活跃度,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融合门户。
③合作共赢。高校一体化支付平台的功能不应局限于支付本身,而应以支付为入口,构建跨一体化的微服务平台,构建一体化门户合作共赢的生态模式。合作共赢首先要依托超级身份认证实现微信、支付宝等应用中校内校外身份的互信与沟通。然后以身份认证为基础,以开放的支付平台为载体,形成学校主导、师生参与、企业共建的生态环境。生态性是构建生态模式的首要问题,需要着力解决大学校园社区与开放互联网的融合问题。
④生态模式构建。融合支付不是简单的“移动支付”,也不是追求时髦的“支付多元化”,高校应以移动支付建设为契机,把支付方式与智慧校园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关注融合支付的应用与服务。同时,高校应利用移动支付的安全性、便捷性优势,打造开放的支付平台,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促进技术与服务的深度融合,最终构建融合支付生态模式。
2 框架设计
高校一体化支付平台的定位不仅应为师生提供便捷的支付服务,还应考虑逐步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校园周边服务于师生的一体化支付生态模型[4]。在上述设计理念指导下,本研究设计了高校一体化支付平台的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综合支付平台框架设计
①渠道整合。当前,移动支付正驶上“快车道”,各大互联网公司纷纷加紧移动支付渠道建设,由此出现了包括支付宝、微信、易付宝、龙支付等多种支付渠道。如何将这些支付渠道整合成一个简洁快捷、普惠共享、安全可靠、开放高效、方便用户选择、利于财务管理的统一支付入口,是渠道整合亟待解决的问题。
②场景融合。在综合支付生态模型中,既包括线下支付场景,如超市消费、医院缴费等,也包括线上支付场景,如学费缴纳、四六级报名费缴纳等,线下支付场景并不是分工明确、割裂开来,而是应该从财务数据的角度进行融合。这就要求在建设高校综合支付平台时,首先明确统一的数据标准,再在此基础上建设超级报表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数据的一站式接入和用户层面的场景融合。
③身份融合。当高校日均支付交易笔数超过10万笔时,交易的可靠性就变得尤为重要。由于交易的基础是身份认证,因此大部分高校都引入了统一的身份认证平台,建设了校内认证系统。建设高校融合支付平台的首要任务就是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认证系统与校内认证系统进行融合,方便师生进行支付认证,同时也便于学校掌握消费信息,进而对师生的消费行为进行大数据分析。
④生态融合。在一卡通阶段,高校支付生态环境的主体由学校、银行和系统集成商组成。在移动支付背景下,生态环境的主体由三方发展到多方,合理利用多方优势,通过跨平台的生态融合,最终目的是构建高校主导、师生共同参与的共赢生态模式。在生态融合理念的引领下,金融体系应保障资金安全、提供金融服务,并以金融为核心、在学校主导下,以服务师生为重点,通过支付延伸场景产生的千万次交互,激发创新服务和应用,吸引更多的师生、企业参与其中,共同形成良性发展、自我进化的生态链[5]。
三所高校一体化支付平台的实现
1 技术架构
随着高校一体化支付的普及,数据并发量越来越大,支付要优先解决安全性和稳定性问题。由于支付场景数据需要提供不间断的服务,高校一体化支付平台必须采用稳定性更好的技术架构。在实际应用中,高校一体化支付平台的服务器架构一般采用“阿里云+私有云”的混合云模式,即系统软件采用平台+,数据库采用;为保证并发性能,系统采用阿里云组成分布式服务集群,具有智能负载均衡功能。在高校一体化支付平台中,超级报表平台和超级认证平台是其重要的技术基石。
(1)超级报表平台
超级报表平台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一体化支付方式下的财务、物流部门统一对账,超级报表平台作为中间数据交换平台,应利用高校现有的一卡通标准认证接口,保证第三方平台接入的合法性和安全性;应向用户提供数据接口和数据服务,定期自动汇总、整理数据,供用户随时查询、统计各主体的收入、支出情况,方便财务管理。基于超级报表平台的数据接口,第三方支付平台(如微信、支付宝等)每天在固定时间单向传输数据,将当天产生的消费流水数据上传到超级报表平台指定的数据报表中,超级报表平台每天在预设的时间对卡数据和各类第三方数据进行核对,对支付平台上传的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并进行预处理、合并生成每日收入数据,以供后续参考。 超级报表平台还支持用户输入带条件的复合查询,解决了原始数据查询性能压力大的问题。6]。此外,超级报表平台设置了容错机制,即当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消费流水数据出现异常或者重传时,系统会自动支持指定日期内的人工数据整理汇总,重新计算、预处理生成当日收入数据。
(2)超级认证平台
超级认证平台以学校身份认证为基础,充分利用支付宝、微信、银联等第三方开放API认证能力,整合支付宝、微信、银联实名认证信息,结合实体卡认证信息,利用支付宝的超级认证平台实现消费、小额支付结算、信息服务和管理,促进管理的现代化、数字化、信息化和资源共享,为教职工、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线上服务,节省人力成本,减少资源浪费。超级认证平台提供“手机人脸识别,校园走动”的强大功能,配合实体卡作为辅助手段,满足特定场景的需求。 为整合学校内部现有应用系统,超级认证平台通过标准接口向校内应用系统开放身份认证及支付功能,基于超级身份认证整合校内外身份,逐步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实现迎新、缴费、宿舍选择等多个业务流程的数据联动。
2 内容支持
高校需结合当前行业形势,探索建设适合自身情况的线上线下支付体系。基于此,高校一体化支付平台应在以下方面提供内容支撑:①身份认证体系。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身份认证系统与学校的身份认证系统对接,打通电子支付认证环节,建立统一的身份认证体系。②整合支付系统。实现支付宝、微信等电子支付与原有一卡通系统的深度融合,建立一体化支付体系。③多厂商设备集成。第三方支付平台集成人脸识别功能,相关数据接入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师生通过人脸识别进出宿舍、教学楼大门及相关门禁,支付和消费也可实现人脸识别。 ④智慧校园应用集成以统一认证、统一支付为入口,实现智慧校园应用系统中教学系统、学生工作系统、党员系统、图书馆系统、财务系统的功能集成,进而实现应用系统功能与支付功能的深度融合,生成集成应用(如补办证件、缴纳党费、无卡借还书等)。 ⑤支付与业务数据集成。实现第三方支付、一卡通支付的账务集成,方便师生根据个性化需求选择不同的支付方式;在系统管理端实现不同支付渠道账务的自动汇总,生成清晰的科目数据报表,提高财务管理效率。满足师生需求。 ⑥集成微服务平台。以集成支付为入口,构建集成微服务平台,以服务师生为抓手,依托多入口、集成、微服务的理念,以数据和场景驱动服务迭代; 基于学校现有平台,以APP、微信、QQ、支付宝等为入口,搭建微平台;用户通过统一身份认证后,在任意入口均可自动识别身份登录,用户界面和访问体验良好。平台后端支持数据无缝对接学校共享数据,查询结果实时同步。 ⑦融合支付大数据分析。围绕融合支付体系,利用学校大数据分析教师教学、科研、学习等情况,进行多维度分析,达到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通过上述高校一体化支付平台在技术和内容上的建设,实体卡的功能将进一步弱化,并逐步被虚拟卡取代。终端采用多媒体认证一体化支付模式,提供校园认证支付功能[8]。通过数据整合、统一上报,支付平台的管理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以融合支付门户为入口的一体化微服务平台建设已初具规模。
四案例数据分析及建议
2018年7月,黑龙江大学一体化支付平台正式上线,平台提供学费、水电费、英语四六级报名费等25个费用项目的支付功能,并已集成到学校微服务平台。黑龙江大学一体化支付平台计划分别运行学校手机校园APP、微信、支付宝、QQ等服务号。本研究对比了黑龙江大学一体化支付平台2个学期(2018年7月至12月和2019年7月至12月)3月至8月通过一卡通、支付宝和微信的交易笔数,如图2所示。
图2:黑龙江大学两学期一体化支付平台
一卡通、支付宝、微信交易笔数对比
图2显示,在一卡通交易方面,剔除寒假期间人数较少产生数据较少的因素,整体交易笔数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支付宝交易于2018年6月开始试运行,至10月全面覆盖,9月至12月交易笔数不断上升,2019年3月至6月交易笔数稳定在10万笔左右。微信交易于2018年8月试运行,11月全面覆盖,11月起交易笔数呈上升趋势,12月交易笔数接近4万笔,2019年3月起交易笔数快速上升并超过支付宝,2019年8月一卡通与微信交易笔数趋势线已接近一致。基于数据分析结果,本研究对高校一体化支付平台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①高校在超级报表平台建设之初,应牵头建立校园一卡通系统唯一识别码与商户编号的对接关系表,严禁以商户名称为依据建立索引关系,避免食堂摊位频繁变更影响数据同步。 ②由于校园一卡通、微信、支付宝等数据格式不同,在合并过程中报表中经常出现时差导致的“脏数据”,更名后历史数据统计混乱,导致后期数据挖掘分析出现空白,需要高校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 ③多入口部署符合用户习惯,可以大大提高应用的普及度和用户体验,因此高校应采用多入口方式部署融合支付平台。 ④在支付宝、微信发展初期,用户习惯使用卡进行支付。 但随着支付宝、微信的应用推广,更多用户选择使用支付宝、微信作为支付渠道[9]。基于此,高校应积极响应用户需求,以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移动支付方式作为智慧校园移动服务的接入门户,以学校为主体,构建融合各类开放支付平台的“一体化微服务平台”,完善以支付为入口的移动校园应用门户,实现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统一管理。⑤高校一体化支付平台建设应由学校牵头,企业、师生等共同参与,形成合力,确保一体化支付生态模式健康发展。
结论
高校一体化支付平台改变了校园支付方式,实现了线上支付、移动支付、一体化微服务平台、一站式服务,可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在教学场景等各方面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支付数据,这些数据将赋能未来,为学校的教学研究和管理决策提供帮助。高校一体化支付平台建设的核心理念是:支付不能仅仅作为一项财务、后勤信息服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应放在智慧校园建设的整体视角中,以超级报表平台、超级身份认证为技术基石,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认证体系、一体化支付体系等内容的建设,推动技术与服务的深度融合,并以服务管理需求和师生需求为主驱动,构建以学校为主导、企业和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共赢的一体化支付生态模式。
参考
[1]宋伟芳.基于一体化支付平台的多钱包构建方案[J].电信快报,2014,(3):10-13.
[2]吴东.移动支付与融合支付的关联性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9):255-256.
[3]王蕾,门海,张涛.一体化微服务平台:高校移动校园发展的新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7,(11):119-124.
[4]孙恒.基于NFC与云服务的智慧校园设计与实现——以移动校园卡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5,(11):93-99.
[5] 胡荣. 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建设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 (7): 404-406, 420.
[6]宋义军,李继红.金融型校园一卡通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5):18-20.
[7]王永建,朱继洲,闫超,等.智慧城市一卡通系统设计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7,(4):93-98.
[8]王蕾,张涛.基于“应用驱动、开放共赢”的高校移动校园生态链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5,(3):69-75.
[9] 幸瑶瑶, 唐莉, 郭蕾. 基于校园一卡通数据的成绩排名预测方法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8, (9): 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