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贷款乱象:一键同意几十份授权书,个人信息裸奔,糊涂账难算

2024-07-19
来源:网络整理

如果你在某个互联网平台申请贷款,需要一键同意几十份来自放贷机构的信用授权书,而你甚至不知道是哪家放贷机构,你还会选择在这个平台申请贷款吗?

不仅个人信息“裸露”、贷款账目混乱、难以计算,甚至还存在平台再次收取所谓风险监控费的可能。这是不少放贷人向北京商报记者吐露的“网贷难”问题。

近日,一名消费者向北京商报记者反映,其在互联网平台“天城借钱”寻求贷款时,遇到了一系列令人困惑的操作。在申请贷款额度时,宣称可借最高贷款额度为20万元,但在核对贷款额度过程中,提交的个人信息及借款信息却要一键授权数十家金融公司;最后申请到的几万元并不容易,还需要一键进一步同意十几家机构的相关授权及贷款协议;用户直到贷款完成后才知道放贷人的真实面目,如果需要提前还款,还需支付相应的服务费和风险担保费;此外,在贷款过程中,平台多次弹窗推荐所谓的风险洞察服务,宣称优先放贷,但举报需另行支付29.9元……

不可预测的信贷放贷人

“明明显示授信方是橙贷,我为什么要同意那么多其他贷款公司的贷款合同?”这是消费者李林(化名)近日向北京商报记者提出的困惑。他不明白,自己只是想贷款,但这么简单的一个请求,却遭遇了不少麻烦的操作。

据李林反馈,他授权了一系列协议,获得了3万元的贷款金额。页面明确显示授信方为天成借贷,而要确认贷款,必须同意《个人借贷合同》。“我以为这只是天成借贷的借贷合同,所以点击授权很正常,但点进去之后,才发现这里面暗藏‘玄机’。”李林无奈地说。

李林向北京商报记者提供的截图显示,“个人借贷合同”包含“平台服务协议”“征信授权”“委托扣款授权”等内容,被点击的平台服务协议进一步嵌套了多个“借款合同”“个人消费贷款合同”和“委托担保合同”,涉及的机构包括蓝海银行、中信消费金融、陕西文化产业融资担保、黑龙江鼎盛融资担保、福建永鸿兴融资担保等。

虽然在申请前显示授信方为天成贷,且该机构短信中也说明用户此次贷款为天成贷提供,但从李林实际借款情况来看,直到贷款成功发放后才透露真实资金情况,对方账户名为本溪银行,对方账户类型为新网银行,贷款利率为23.976%。

“最终贷款方是本溪银行,那为何信息披露上显示的是橙色金融?那我同意其他公司的借款合同和信息授权,又意味着什么呢?”针对李林提出的诸多疑问,北京商报记者进行了实际测试。

天城借贷其实是中国电信集团旗下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下称“盈智付”)旗下的产品。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盈智付App的借贷专区,天城借贷宣​​称用户最高可借20万元,最快3步到账,按日计息灵活借还。不过,平台并未透露综合年化利率及具体借贷对象。

在实际贷款过程中,北京商报记者发现,天城借贷的用户服务协议中写明,用户使用“天城借贷”服务前须与易智付、天智融单、海南诚安签署用户协议,授权后者及其出借人提供服务。从天城借贷合作机构及数据服务公司名单来看,有数十家,既有汉口银行、华夏银行、百信银行、蓝海银行、新网银行、微众银行、中关村银行等银行机构,也有兴业银行消费金融、哈银消费金融、中原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小米消费金融等消费金融公司,还有万达小额贷款、成都微贷等小额贷款公司,以及百行信用、北京汇发正信科技、中智诚信用、中青征信等数据服务公司。

需要注意的是,与李林一样,北京商报记者在贷款申请的多个环节中也没有看到平台向用户披露具体的贷款方。特别是,仅查询个人贷款额度,记者就必须一键同意个人授信、授信报告通知、相关授信协议等多个协议。这些协议中不仅包括天城借贷,还包括与天城借贷合作的机构,这些合作机构也有相应的第三方合作机构。至于贷款方到底是哪家公司,连天城借贷和相关合作机构自己都不知道。

为何不明确告知用户具体的出借方?这背后其实是助贷平台的推荐。这样的商业模式下,最终的出借方到底是谁并不确定。正如苏溪智研高级研究员苏晓蕊对北京商报记者所说,这其实就是助贷的流量生意。这样的助贷模式下,消费者只有在贷款发放后才能知道真正的贷款资金方是谁。但她进一步表示,这种情况并不合理,不仅侵犯了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还存在与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的安全风险,涉及多家无证机构,与此前出台的断直连相关规定不一致。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李亚提醒,信贷机构披露的信息与实际不符的情况是违法违规的,消费者在签订合同前应仔细审查披露的信贷机构是否具备放贷资质和能力。

隐藏秘密捆绑信息授权

比知情权更让李林担心的是个人信息的安全。

比如,他在申请贷款时,同意了一揽子协议,这些服务协议中,他需要一键授权橙贷的一系列协议和个人信息授权,包括数十家合作机构和数据服务公司,此外还有来自不同银行、小额贷款、消费金融公司甚至助贷平台的个人贷款合同、委托担保合同、个人消费贷款合同等。

这并不是孤例,北京商报记者在实际测试中也发现,通过橙贷申请贷款时,需要上传身份证正反面实名认证,并填写职业、住址、学历、月收入、紧急联系人等多项个人隐私信息,此外还需要同意查阅橙贷的个人授信授权书、授信报告通知书以及相关授权协议。

需要注意的是,用户必须同意的协议并非单份,而是“一套”。例如,在记者同意的个人授信授权书中,授权机构包括拍拍贷、其合作机构百信银行、哈银消费金融、武汉众邦银行、无锡锡商银行、淮北惠邦小额贷款、西安鸿飞融资担保、新网银行、稠州商业银行、福建智云融资担保、上海爱建信托、中原消费金融等。

其中一项协议规定,用户须同意相关公司收集、存储、使用、处理、传输和提供用户的部分或全部教育、职业、月收入、紧急联系方式、婚姻状况、子女状况、车辆信息、房产信息及第三方信用信息,以评估用户的信用风险。

一键捆绑多家平台服务合约及信息授权,主要考量是什么?针对该情况,北京商报记者采访了易服智,截至发稿尚未得到回应。

事实上,监管部门对这一授权已给出明确基调,如原银保监会此前就曾明确指出,部分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在开展相关或合作业务时,通过默认同意、笼统授权等方式获取授权,侵犯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权。

翼支付甜橙借钱投保是什么意思_翼支付甜橙借钱_翼支付甜橙借钱怎么注销

从法律层面,李亚也认为,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若向其他方提供个人信息,需要用户个人同意,且不能捆绑使用。他认为,这种设定违反法律,存在助贷机构泄露甚至转卖公民个人信息的可能性。如此详细的个人信息被非法授权给如此多的贷款和担保机构,对用户的私有财产和个人信用构成了巨大且难以预知的风险。

苏小蕊还称,助贷机构一键授权多份,不利于平台向金融消费者真实、详细披露各类信息,可能存在披露不足甚至不披露的情况,会增加个人信息面临的风险,并导致金融消费者信息被其他非关联机构收集,不符合信息保护工作中“最少必要”的原则。

无需风险洞察书

此外,在贷款过程中,橙贷在多地向用户强力推荐风险洞察服务,但这项服务也需要额外收费。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举措其实给贷款增加了更高的成本,对消费者来说完全没有必要。”

比如,北京商报记者在等待授信审批、提款时,平台弹窗推荐风险查询服务,这项服务由天创征信公司提供,号称可以“甄别风险,提升通过率”,用户可以“一键查询自身风险,获得有限授信提升权限,通过率提升+90%”。

不过,北京商报记者进一步点击发现,这项所谓的风险洞察服务,仍需要用户单独支付29.9元的费用,且购买相关服务后,相关贷款金额和体验流程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

“这种付费风险报告,贷款过程中为什么会大力推荐?有必要购买吗?如果频繁进行查询、点击查询,会不会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这是不少消费者提出的疑虑和担忧。

对此,北京商报记者也对该服务进行了测试,购买风险监控服务后,平台提供风险洞察报告,展示用户综合风险评估,并给出用户信用评分,评分越高代表用户信用状况越好,包括违约风险、申请风险、行为风险、放贷风险、司法风险等。

但需要明确的是,该报告与人民银行提供的个人信用报告有着本质区别,根据天创信用相关协议,风险洞察服务还需要取得用户的授权才能收集相关信息,包括身份数据、交易数据、联系数据、政府数据、设备数据等。

“天城贷多次弹窗向用户推荐风险监控服务,其实是贷款平台试图从借款人身上赚取额外利润的具体表现。”苏晓蕊表示,从合作模式来看,这份所谓的“风险洞察报告”其实是大范围寻求金融效果渠道平台,希望通过App、公众号、小程序、网站等效果渠道流量位进行推广,通过CPS(按效结算)等方式分红。天城贷多次弹窗向用户推荐风险监控服务,主要是为了试图通过说辞获得用户点击,引导付费转化,从而从这类“信贷公司”获得流量结算收入。

据公开资料显示,天创信用目前并未持有个人征信牌照。“这涉嫌未经批准从事个人征信业务活动,违反了央行关于个人征信的相关规定。”苏小蕊称,这样的举报对消费者来说完全没有必要,而“可提高授信额度”等词组其实是天创贷等引流平台刻意设置的引导词,利用借款人急于获得资金的心理,获取流量收益。

李亚还表示,风险核查是平台的权利和义务,相应的服务也是平台提供的,因此风险监控的成本应该由平台承担,而不是消费者。

贷款转移业务将受到监管

目前,北京商报记者已就相关贷款信息披露、具体贷款业务模式、贷款信息授权、合作风险洞察报告等多项问题采访了易智付、天创信用等公司,但截至发稿时尚未收到后者的回应。

不过,北京商报记者向橙贷相关合作方求证时,一位机构负责人透露,无论是贷款资金的公开,还是一键捆绑多个协议,都是因为流量导流业务。该人士透露,他们与橙贷确实有合作,主要承接的是橙贷的“拒绝流量导流”,其中橙贷提供API导流服务,助贷机构接手流量资产,再由金融机构实际放贷。

所谓拒量导流,就是上游流量方将风控筛选出来的拒量资产,引导到助贷机构进行接手,助贷机构再将其推荐给不同的合作资金方,这些资金方有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信托等。有时候,由于合作的金融机构比较有限,助贷机构也会与其他助贷机构合作,让客户在申请贷款时,可以接触到更多的金融机构。

值得注意的是,此类贷援挪用问题并非孤例,如今很多互联网平台都存在类似情况。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近百家机构被捆绑授权,助贷机构也很无奈。”谈及相关问题,冰鉴科技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世强也向北京商报记者解释了诸多原因。一方面,每家助贷机构与单一银行合作的授信额度有限,加之地方银行有区域限制,因此为保证个人用户能顺利获得贷款,一般会授权尽可能多的不同金融机构,或根据客户身份信息推荐给当地金融机构。此外,无论是为了规避风险,还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助贷机构法务在制定合同时也可能将所有与公司合作的金融机构纳入其中,这可能导致一键授权近百家金融机构。

“但在实际操作中,即使有授权,也不会有那么多金融机构会查询客户信息;当然也有机构为了赚取引流费,可能会把客户信息授权给其他金融机构。”王世强说,这种授权模式下,存在客户担心个人信息安全的可能性。未来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更多的监管政策,或者行业协会制定更多的标准来限制授权次数。

苏晓睿还建议,对于此类平台后续开展金融业务,仍需在机构配合、信息传递等方面加强监管,同时,还应对分流机构违规甚至明显违法的行为研究如何处理细则。

对于消费者而言,李亚也提到,借贷机构利用平台广告获客,平台也借此谋取利润。消费者在浏览网络信息时需注意辨别信息,尤其是广告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北京商报记者 刘思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