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安全调查:25 岁以下年轻群体更易上当,警方支招防范

2024-07-19
来源:网络整理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3月3日讯(全媒体记者 杨洁贵 实习生 王琪)移动支付发展迅猛,只需“扫码”或“刷脸”就可以轻松支付。近日,中国银联发布《2022年移动支付安全调查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移动支付遭遇诈骗时,25岁以下年轻人受骗几率更大。移动支付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今天,警方就给大家支招。

调查:25岁以下年轻人更容易受骗

报告从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现状、移动支付用户行为习惯、移动支付用户安全感知及个人防范、移动支付相关网络欺诈、高危群体画像等方面,全面呈现当前移动支付安全形势。

调查数据显示,每个用户日常使用手机时平均有1.2种不安全行为,其中最常见的三种不安全行为是:在网站APP中设置记住密码或自动登录的登录习惯、连接公共Wifi进行支付、所有支付都使用同一个密码。

从种类来看,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表示遭遇过电信诈骗,其中约三分之一遭受财产损失,平均损失金额为2759元。

在各类电信诈骗中,利润返还类诈骗发生率最高,为17.7%,其中又以“兼职下单诈骗”最为突出;15.7%的受访者表示遇到过情感诈骗,而该类诈骗中又以“冒充QQ、微信好友诈骗”最为严重,发生率高达26.4%。

风险支付移动支付区别_移动支付风险_移动支付风险识别

25岁以下的年轻人和学生是受此类诈骗行为影响最严重的群体。

总体来看,男性更容易遭遇情感爱情诈骗,超过10%的男性用户表示曾遭遇过“交友平台伪装身份”、“假恋爱”、“猜猜我是谁”等类似骗局,其他发生率较高的骗局还包括“扫码中奖”、“诱骗贷款”、“假冒公检法机关电话”等。

建议: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

今天,长沙市公安局望城分局反诈骗中心建议,应做好以下几点,提高移动支付安全性,保障个人权益。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不随意扫描二维码或留下个人敏感信息;时刻提高警惕,不要为了贪图蝇头小利,让网络诈骗找到可乘之机而造成巨大财产损失;投资有风险,理财要谨慎,不要为追求短期高收益而相信所谓的投资专家;如不幸遭遇诈骗或遭受其他各类人身侵害,应及时寻求警方和官员的帮助,将损失降到最低。

此外,广大民众还可以主动学习各种预防措施和防骗技巧,提高识别和防范诈骗的能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