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晖北京报道
跨境支付平台()近日向香港最高法院提交的复核申请,揭露了该平台今年4月涉及的一起1820万美元的“诈骗案”。
12月4日,《明报》、《东方日报》、《星岛日报》等港媒报道称,一名客户通过(香港)支付渠道交易时被骗取1820万美元(约1.425亿港元),导致香港警方冻结该公司银行账户中等额资金。对此,空联金融认为上述资金损失与其无关,并于3日向香港最高法院提交司法复核申请。
对此,空联金融向《第一财经》披露,事件发生于今年上半年,此后公司业务运行正常,公司资金充足,保证客户账户安全,不存在洗钱嫌疑。
不过,此事仍需香港高等法院进一步审查和裁定。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此时要求审查冻结资金,或与其D轮融资情况不佳有关。由于涉及的冻结资金数额巨大,也有可能影响公司下一阶段业务发展节奏和客户信心。
冻结1820万美元
()成立于2015年,主营业务为各类企业提供跨境支付一体化解决方案,总部位于香港,业务涵盖全球收款、国际支付、货币兑换等,服务超过130个国家。
据港媒披露的申请信息显示,该客户公司于2019年4月16日至25日期间,通过航空汇款方式分批向融通四海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融通四海,下称“融通四海”)及香港中良贸易有限公司(HK,下称“香港中良”)汇款近1820万美元。
此后,融通四海及香港中粮通过天和将相关资金转入其他第三方账户。今年4月25日,渣打银行要求提供融通四海及香港中粮的资料,天和停止转账。此后,融通四海及香港中粮两个账户被注销,并通知警方及联合财富情报组(主要负责管理香港可疑交易举报系统)。但此时大部分资金已转移,仅剩下100多万港币。
随后,警方援引《有组织及严重犯罪条例》向渣打银行发出了《不同意处理信》,下令冻结银行账户中近1820万美元。
对此,向记者回应称,公司已依法履行KYC(了解你的客户)及尽职调查要求,并依法及时向当地监管机构报告了疑似非法资金。此外,客户仍在起诉上述两家公司。
但有跨境支付行业人士向记者反问:如何定性入网商户的尽职调查是否到位?如果渣打银行没有追查到这两家公司的信息,云中汇付后期会介入并上报这笔大额可疑交易吗?
申请书称,存款冻结已严重影响的运营,在多次请求警方解冻上述资金无果后,该公司向高等法院提出复核申请。
“无证”困境亟待破解
公开信息显示,今年3月26日,宣布获得由DST领投的1亿美元C轮融资,C轮融资后其总融资额达到2.02亿美元,估值突破10亿美元。
据前述知情人士透露, 正在加紧进行 D 轮融资,资金的重要用途之一就是运营国内第三方支付牌照。“不过,此轮融资目前进展并不顺利,已有部分投资者退出。另外,受上述冻结事件影响,公司香港离岸账户业务已停止。”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多次关注并探讨跨境支付领域“无牌经营”的合规问题。今年9月,国家外汇管理局总会计师孙天琪公开强调,跨境交付模式金融服务必须持牌,金融牌照要有国界。“如果一家公司获得了A国的牌照,但没有获得B国的牌照,并向B国的消费者和投资者提供跨境金融服务,那就是无牌经营。”
在此背景下,目前活跃在跨境支付领域但尚未获得国内支付牌照的等支付平台的拿牌压力陡增,第一财经此前也报道其正通过受让机构质押股权的方式获取牌照以寻求合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