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时代,人脸信息安全如何保障?六成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有滥用趋势

2024-07-22
来源:网络整理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10月27日电(总台央视记者 任梦燕 赵聪聪)如今,我们逛街刷脸支付、刷脸解锁手机、进小区开门、刷脸登机……越来越多的事情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技术来解决。人脸识别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隐私泄露的风险。我们“刷脸”之后,图像和数据会被保存下来吗?是否存在泄露风险?

近期一份报告显示,超过九成受访者使用过人脸识别,但六成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有被滥用的倾向,三成受访者表示因人脸信息泄露或滥用而遭受隐私或财产损失。那么在“刷脸”时代,我们的人脸信息还安全吗?

警方今年破获的两起盗窃公民个人信息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利用“人工智能换脸技术”,非法获取公民照片进行一定的预处理,再利用“照片激活”软件生成动态视频,欺骗人脸验证机制实施犯罪。

记者发现,在一些网络交易平台上,数千张人脸照片仅需2元就能买到,5000多张人脸照片售价不到10元。商家的素材库里充斥着真人照、自拍等充满个人隐私内容的照片,有的图片甚至包含身份证等关键信息。

来自辽宁的刘女士认为,如今各种获取个人隐私的手段层出不穷,很难保证所有数据都安全保存。“很多支付方式都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技术直接‘刷脸’支付,而这种技术更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有时候我浏览微博底下的评论,就会出现‘点击算脸’之类的内容,其实就是在窃取你的个人信息,我怕自己的信息被泄露。”

来自云南的李先生认为,现在到处都是摄像头,一旦我们的“人脸识别”大数据被不法分子利用,隐私就不复存在了。“会涉及到一些个人隐私,比如我跟谁去的,去哪里的,各地的人脸识别系统会识别出你去了哪里,进了哪家酒店,这些都会被记录在系统里。如果这些信息泄露给心怀不轨的人,可能对个人造成很大的影响。”

如果朋友圈、微博里的照片被不法分子复制使用,再加上现在流行的“AI换脸”技术,个人信息是否会面临危险?之前还有新闻报道,一名小学生用高清照片解锁了顺丰快递柜。各大公司在“人脸识别”上到底下了多大功夫?

对此,中国科协“源新闻”专家库成员、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张兆祥介绍,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人脸合成技术的门槛不断降低,但并不代表一旦泄露就会造成危害。 “人脸数据泄露的事情时有发生。但并不代表看到人脸数据就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危害。我觉得我们也不该太过恐慌。人工智能技术在进步,特别是在一些涉及到人身安全或者身份敏感的场景下,有很多方法可以规避和防止这种伪造数据带来的影响。比如普通的视频很难通过认证系统,这种伪造的视频更有可能是欺诈性的或者哗众取宠的,所以我觉得广大民众不要太过担心朋友圈几张图片的泄露。但另一方面,对我们这些从业者的要求是,对伪造数据真实性的要求会更高。就像一边是矛,一边是盾,两者是相互推进的。”

张兆祥告诉记者,人脸识别技术在不同应用层面的判断标准也不同。比如涉及到银行财产安全等信息时,识别的要求和分值就会更多一些。如果只是普通的程序登录或者坐地铁、公交,要求可能会降低一定程度。“只要达到一定的相似度,哪怕人不是活体,也能通关。这是比较低级的人脸识别系统,也有用武之地。在某些特定的应用场景下,如果对人的身份要求不是那么高,也可以部署实施。但真正涉及到财产、安全的时候,我觉得人脸识别的级别应该很高,容错空间更小,活体检测的要求应该更高,宁可拒绝识别,也不要判断错误。”

清华法学院教授劳东燕对此颇有感触。今年3月,她所在的社区要求居民提供身份证和人脸数据,这样今后居民可以直接“刷脸”进出小区。这一看似便捷的举措,其实存在巨大的风险漏洞。居民的脸部信息由谁来存储?一旦被盗,就是永久的安全隐患。最终,社区虽然安装了摄像头,但并未继续推行“刷脸”出入管控。

劳东彦告诉记者,《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目前正在公开征求意见,其在落实知情同意机制方面采取了更多务实举措,但在个人如何维权方面,举证责任过高,增加了维权成本和难度。 “如果公司在未经我同意的情况下收集了我的数据,或者在后续环节违反了相关规定,那我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我是否有权向对方索赔?这就相当于在法律上告诉大家,权利有很多,但是如果对方侵犯了你的权利,其实你基本上没有办法追究对方的责任。因为法律责任条款明确规定,对方侵犯了你的权利,必须因侵犯你的权利而造成损失,而且要求你证明是对方的侵权行为造成了你的损失,并证明这些损失是公司或收集者造成的,这就更加困难了。”劳东彦说。

那么,如何通过立法督促企业加大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力度呢?劳东彦建议,未来如果个人在面对信息收集单位时,能够更加轻松地维护自己的权益,惩罚性赔偿更加严厉,可以倒逼相关单位严格落实个人信息保护。“只要你证明对方存在违规行为,比如未经同意收集,或者在后续处理环节违反规定,普通个人都可以维权,这肯定容易得多。如果在特定情况下,如果给你们其中一部分人造成了巨大损失,对方当然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赔偿也更多。其实我们不需要考虑算法该怎么做,法律要施压,如果有惩罚性赔偿,一旦出现违规,赔偿金额就很大,企业自然会考虑如何提升安全水平。”劳东彦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