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
近日,“江苏无锡三岁女童遭蛋糕店老板猥亵,警方拒不立案”的消息成为网络热议话题,引发舆论热议。7月11日,江苏无锡警方发布通告予以回应,称未发现女童被猥亵,对该事件不予立案。这份800字的通告迅速扭转了舆论风向,得到了舆论的充分认可。法制网舆情中心详细介绍了无锡警方通告的成功之处,为当地警方处理此类舆情提供了借鉴。
01 疫情爆发:母亲自曝三岁女儿遭猥亵,引发网友情绪
自2023年5月以来,名为“受害者无锡3岁半”和“无锡3岁女孩被”的账号在抖音、微博等平台发布了上百条视频和网帖,声称自己是一位单亲妈妈,3岁的女儿多次被隔壁蛋糕店老板猥亵,但因蛋糕店摄像头录像“丢失”,证据不足,警方拒绝立案。该用户在多条帖子中质疑“警方为何不立案”,恳求网友支持他,“还孩子一个公道”。相关信息在网络上传播后,叠加了“女孩”、“猥亵”、“不立案”等关键词,广泛调动了网友的同情心和正义感。 评论区里充斥着“为无锡蛋糕店女孩说话”、“严惩蛋糕店老板”等内容。
回顾网上的帖子和视频发现,事情起于今年3月29日。潘某杰给女儿洗澡时发现异样,经询问后猜测女儿是在3月28日被隔壁蛋糕店老板猥亵的,随后报警。警方经初步调查后,因证据不足,并未立案。4月6日、4月18日,潘某杰两次带女儿去医院治疗;4月20日,潘某杰再次报警。警方在查看了蛋糕店监控录像等证据后,于4月26日下达了不予立案通知书。但潘某杰并不接受警方的调查结果,指出监控录像存在疏漏,并坚持要求警方立案。
02 混乱:同情、愤怒、暴力充斥舆论场
自5月份以来,潘某杰在多个网络平台频繁发布信息表达诉求。据统计,其抖音账号“受害女孩吴曦3岁半”已发布维权视频88余条,点赞量过百万,拥有8个粉丝群。5月27日,潘某杰因警方未立案跳楼获救的照片在网络上流传,引发舆论热议。随后,网友们不断转发潘某杰的维权信息,并在评论中表达对潘某杰的信任和对“受害女孩”的支持。
与此同时,蛋糕店老板唐某陷入舆论漩涡。5月28日,唐某手持身份证发布澄清视频,并贴出3月26日至30日往返湖北老家的车票和车站视频监控截图。但潘某后来改口称,事件可能发生在3月20日至25日之间。随着蛋糕店老板个人信息被曝光,其手机、短信被恶意留言淹没,甚至有人冲进店里质问,扬言要送花圈、打人。
03 反转:警方报告“未发生猥亵行为”获认可
7月10日,多位网络名人站出来声援潘某杰,要求警方立案或查明女童受伤原因。据统计,仅微博上粉丝数超过百万的名人就有近30人,包括“@风水智语”(粉丝数1191.6万)、“@宋祖德”(粉丝数391.7万)、“@尹世航77”(粉丝数359.3万)等。同日,“#吴熙女童#”登上微博热搜榜,“无锡3岁女童”登上抖音热搜榜,舆论迅速升温。
面对巨大的舆情压力,7月11日,无锡市公安局发布通报,详细公布了案件调查经过,包括DNA检测、肛裂原因排除、视频监控核实、心理学家判断等。通报全文800余字,逻辑清晰,内容详实,“不存在猥亵行为”的结论得到民众认可,“#无锡3岁女童事件警方调查结果通报#”等微博话题累计阅读量近6亿。至此,舆情反转,多数网友指责潘某杰捏造事实、利用女儿散布谣言诽谤,呼吁依法严惩。
04 结局:反诉进展不明,诈捐疑云仍未解
虽然事件真相已经澄清,但衍生舆论仍在继续。据智剑新闻、九拍新闻等媒体报道,有网友质疑潘某杰网络诈骗行为,称其曾建立八个群,共收到捐款一百万元,甚至有网友晒出截图称自己捐款六千元。警方通报出来后,潘某杰直接解散群,并屏蔽捐款的网友。目前,潘某杰尚未对此事作出回应,不少网友也在其社交账号评论区留言,请求捐款。对于网上流传的潘某杰利用粉丝群“诈捐一百万元”的传言,无锡警方表示,已掌握情况,将秉公执法。据媒体报道,蛋糕店老板已反诉潘某杰侵权,要求公开道歉,恢复名誉。
7月16日,南方周末就此事进行了报道,潘某杰回应称不存在“诈捐”。根据潘某杰提供的截图,近三个月来,有网友通过微信或支付宝向她转账。在微信上,潘某杰并未收到转账;在支付宝上,她于6月23日归还了100元转账,7月14日,她归还了剩余的转账金额。截至7月27日12时,该事件引发的舆情调查和司法进程仍不明朗。
舆情分析
1.“短文”“短视频”是塑造舆情感知的引爆点
此次舆情是当事人借“小文章”“小视频”掀起舆论风暴,最终被证实为假的又一次反转事件。“小文章”“小视频”到底有何魔力,能席卷全网舆情?以此次事件为例,身份标签、真假嫁接对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潘某杰的发文中,“单亲妈妈”“三岁半女童”等身份标签引发同情,猥亵行为更是被民众深恶痛绝,多重情绪交织形成民众共情。此后,她连续发布百余条视频和网文,不断提升自己的曝光度,但其中不少内容涉嫌嫁接捏造,误导舆论。 比如,在她带女儿在蛋糕店闹事的视频中,加入了“疼,别碰我”的童声音频,却没有标注是后期配音,而是事发原声;将女儿的“肛裂”证明作为证据公布,却没有写明是报警20多天后开具的;强调警方未立案,却没有说明警方经过两次调查后未立案。在潘某杰一番费尽心机的捏造之后,公众看到的是一连串真真假假、实实在在的证据链。随后,舆论又以这些虚假信息作为判断依据,将矛头指向了办案警察和涉案蛋糕店老板。
2.谣言、网络暴力是催化剂,群体行动刺激网络舆论爆发
蛋糕店老板和潘某杰都成为了网络暴力的受害者。起初,蛋糕店老板因为个人信息被曝光,在网上遭到骂声一片,这种网络暴力甚至延伸到线下,蛋糕店也受到影响,关门歇业。当网络暴力这种网络群体行为被冠以“惩戒猥亵”的名义,成为网民之间的“正义纽带”时,必然会进一步加大舆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催化舆论热点的形成。当警方发布通报后,舆论出现逆转。潘某杰被曝捏造事实,被团队运营,利用粉丝募集数百万捐款,迅速从“受害者”变成了网络暴力的对象。虽然部分信息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但民众对网络暴力的冲动不减,舆论又创新高。不少媒体也在事后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反思。 《新京报》、南方网、红网等评论均提到,对于网络谣言、不实指责应当追究责任,键盘侠的任性也应受到约束。
舆情评论
事实难辨、情绪高涨、网络暴力猖獗、警察遭袭……面对如此复杂的舆论场,无锡警方以一份800字的通告力挽狂澜,被誉为“教科书式”通告。这份通告究竟有何秘诀?六个关键词揭秘成功之道。
关键词一:升级处置。在通报的第一段,无锡警方就表示高度重视该事件,以“升级”的级别开展工作。面对激烈的舆情,无论是直接办理该案的派出所还是区级公安局,在公信力和处置能力上都难以满足舆情的期待。市公安局升级处置,是对案件重视程度的实际体现,也是评估舆情风险等级后的精准施策,为后续舆情逆转打下了良好基础。
关键词二:逻辑清晰。分析报道结构,发现800余字的内容逻辑清晰、层层递进。第一段先简单概括事件经过,第二段多方向描述调查过程,第三段陈述女孩体检及监控录像筛查结果,第四段展示儿童心理专家评估结果,第五段给出“不存在猥亵行为”的结论,第六段提醒大家保护未成年人隐私,不信谣、不传谣。整体立论清晰,不少网友称赞“识字就能看懂”。
关键词三:多方印证。报告中不仅有警方惯常的调查描述,还介绍了妇科医生、儿童心理专家、监控设备厂商等主体,还包括无锡市妇幼保健院、蛋糕店周边商铺、区域等多个调查地点。多方、多地共同印证调查结果,增加了报告的可信度,避免了自说自话、自证清白的尴尬。
关键词四:数据支撑。警方逐帧审阅了620小时的监控画面,走访了周边52人等。这些数据的呈现,不仅展现了警方扎实的调查工作,也树立了公安干警吃苦耐劳、尽职尽责的形象。两者结合,让公众了解到,这次调查的结论并非轻易得出,而是经过细致调查后得出的,为报告增添了分量感。
关键词五:有针对性澄清。在舆情发酵过程中,潘某杰提供的其女儿肛裂证明以及其与女儿的问答视频成为认定存在猥亵行为的重要证据。对此,通告明确指出,肛裂的确诊时间在报警后20多天,排除该时间。而且,通告还表示,经过儿童心理学专家研判,认为三岁女童在外界引导下容易做出不准确陈述,不符合遭受性侵后的应激反应,解释了为何潘某杰提供的问答视频不能作为证据。此外,通告还对蛋糕店监控视频被删除或修改的疑点做了详细解释,并查明设备设置为移动检测录像,排除被删除修改的可能。 警方的定向释疑,精准释疑,针对群众关切给予针对性解答,在澄清事实的同时解答了疑问,使通告更加具有说服力。
关键词六:留住温暖。虽然这是一起“给警方添麻烦”的舆论风波,无锡警方也花费了不少精力进行辟谣,但警方在通告最后一段还是留住了温暖,提醒大家“保护未成年人隐私”,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这种细节中的温暖,彰显着以人为本和专业精神,进一步增加了公众的情感认同。
警方发布通告后,真相澄清,舆情平息,事件暂时告一段落。但值得反思的是,网络上的造谣、造谣、网络霸凌并未停止。从个案来看,无锡警方力挽狂澜,扎实的实体工作和娴熟的舆情处理为类似事件提供了“教科书”;但从长远来看,如何规范网络舆情乱象,让造谣者、造谣者、网络霸凌者付出代价,还网络一片清净空间,也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