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上网 7 小时每天挣 2 块钱,背后原因引人深思

2024-07-23
来源:网络整理

近日,人民网客户端的一则新闻引起了司马的注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研究与评估中心副教授赵祥云的文章称,他春节回家时注意到,很多农村老人都在用手机应用赚钱,通过签到、看广告、开宝箱、购物等方式完成任务赚金币,每天的利润在2元左右。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许诗雨)“农村老人上网7小时日赚2元。”2月1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研究与评估中心副教授赵祥云的一篇文章引发热议。赵祥云春节回家时注意到,不少农村老人在手机应用上赚钱,通过签到、看广告、开宝箱、购物等方式完成任务获得金币,每天的利润在2元左右。

其实,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很多APP都有引导用户赚币,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再兑换现金的模式。一些有声读物APP为了吸引用户留下来,会用少量推广费诱导用户在产品上花大量时间,获得几毛钱的奖励。更有甚者,这些奖励需要积累很多,比如10块钱、20块钱,才可以提现。当然,相比于无法变现的,这些能承诺变现的都算是“良心产品”。

司马回到老家,看到几位老人在分享手机赚钱的小窍门。收钱的人都很热情地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同伴,表现出“一起赚钱”的慷慨。她赚了多少钱?1.02元。

对此,有专家表达了担忧:老年人通过APP赚钱的背后,其实是APP赚取流量,如果存在窃取隐私、诈骗、传播不良信息、产品推广等不良动机,其不良影响将十分可怕。不少人也担心,相比沉迷手机,家长因浏览APP遭遇电信诈骗、隐私窃取等更值得关注。

对此,专家呼吁,要重视这些以蝇头小利引导老年人参与赌博、涉及营销购买假冒商品,甚至隐藏诈骗和骗局等问题。并给出应对潜在风险的正规途径,如优化互联网算法,让老年人上网更安全、更顺畅;设立“老年模式”,加强对网络诈骗、隐私泄露等风险因素的防护;教育老年人提高防范意识,不要过度信任手机APP,从而导致被骗、购买假冒商品等不良后果。并呼吁社会为老年人提供更丰富的活动,加强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可以说,美琴的长篇攻略里充满了书籍。

问题是,这就是问题的根源吗?

老年人真的无聊并在手机上玩这些应用程序吗?

相比这些赚钱APP,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显然更有吸引力,后者无论从操作难度还是用户体验上都更受欢迎。

赚钱老人手机软件_老人手机怎么赚钱_赚钱老人手机推荐

那么老年人为什么要费心观看这些视频呢?

没有别的原因,就是能赚钱!

有老人对隐私泄露风险表示不屑:“我有什么隐私?我银行卡里又没钱,问我身份信息有什么用?真被盗了我也不管,反正钱都挣了。”

不同的人对于保留隐私但没有钱与失去隐私但能赚钱之间的区别有不同的衡量标准。

年轻人更加看重隐私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隐私与财富相关。

老年人,特别是农村的老年人,是不太在乎隐私的,毕竟就算你把隐私守护的再好,如果挣不到钱,没有积蓄,还是会被不孝的儿子儿媳看不起。

相反,能够赚钱,说明你还是有用的,不是一个浪费钱的人。

有人说这太小题大做,三毛钱、二毛钱值得这么麻烦吗?钱虽小,但哪怕一点点也是肉。每天在路上没人能给你三毛钱、二毛钱,但手机可以。

能赚钱又不显得没用,是解决老年人沉迷于用APP赚钱问题的关键。

有办法吗?当然有。只要给他们提供更划算的赚钱方式就行。当有人在同样的时间内做其他事情能赚到比刷应用更多的钱时,自然就没人刷手机了。

遗憾的是,有答案没办法,有方法没办法。

至少,比起等死,刷手机能让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获得一些心理上的慰藉,这对于这个时代忙碌如蚂蚁的我们来说,也算是一种温暖和同情。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