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公众号的涨粉能力凸显,不少企业开始注册满足不同需求的公众号矩阵,将其作为变相转化用户的推广渠道,今日头条也逐渐火爆,内容的海量生产和分发开始出现,比如在做艺术网站时,我们就已经建立了艺术品投资、艺术品拍卖、艺术品鉴定、收藏天地等不同内容的矩阵。
2014年,“去中心化”概念被提出,尤其在电商领域,卖家纷纷开辟微信战场,加速了微信商业化的发展,相比于品牌和用户维护,微信商业化利益更加直接,从而见证了微信商业化的发展。销售导向决定了他们非常注重单次营销的投资回报率,而不是一味追求高粉丝增长。
商业需求的丰富、粉丝深度服务需求的增加,促进了公众号各类接口的增加。
微信业务的繁荣也带动了一大批提供微网站建设、微信商店、营销插件、编辑工具等第三方服务公司的出现。
后期因为接口丰富,粉丝群体扩大,公众号可以作为独立产品来运营,不仅能基于内容独立成长,还能以便捷的功能打动用户(关注即可使用)。
运营第一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微信公众号不仅能帮助他们低成本获取早期用户,还能作为低门槛持续传播品牌价值的渠道,在2014年前后内容竞争还没那么激烈的时候,靠一些好的内容就能获得相当可观的用户,而2015年之后,更多的新进入者只能靠有独特功能的MVP(最小可行产品)来吸引用户。
内容发布频繁,但活动却不是天天有。建立公众号,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内容的连续挖掘点。如果内容不连贯、缺乏灵魂,每天拼凑起来,只能成为品牌的傀儡。
1.立足并持续利用产品的核心价值输出
2.大型活动频发,小型活动频发
比如内容型的简书,资讯型的动球地,都有很多独特的内容可以打通,选择主题、编辑之后就可以输出。
如果你所在的领域有很多主题,比如健身,你也可以去挖掘。如果不在这个类别,那么内容的拼凑和整合就会比较困难。你也可以看到很多微信公众号因为运营的变化,内容风格和策划水平都有很大不同。
因此在内容方面,除了根据产品特点理清运营方向外,关键是要有合适的运营,或者说稳定的团队,做好话题挖掘和有辨识度的内容输出。
公众号的互动性非常弱,只有评论、留言等单向功能,这必然会增加运营难度,所以要想做好活动,更多的是通过H5开发或者产品外链的方式进行。通过评论、点赞文章的方式赠送奖品。
当然,在一些专业领域,内容本身的传播性就不高,那么公众号的作用就小很多,也没必要太担心。
最小可行产品 (MVP)
它主要诞生在移动创业浪潮下,APP的开发和下载成本较高,所以人们开始用微信来测试产品模型,降低用户获取成本,虽然也是企业微信的一种,但在理念上有核心的区别。
MVP的类型有很多,有些功能是通过H5嵌入到公众号菜单中的,比如很多O2O服务;有些是通过自动+人工对话和功能模块(支付)接入实现的,比如个人助理服务“得了,神猪”;还有些是通过……还有一些工具型的,比如公交查询“公交来了”。
简单设置功能之后就可以通过地推等方式进行精准推广,转化效率比较高。
值得一提的是,账号类型的选择在开发功能时并不一定涉及服务号,但需要考虑内容在长期运营中的重要性、MVP涉及的微信接口是否必要等因素,否则后期容易出现内容相关的问题,导致订阅号重新开放,造成账号矩阵扭曲、用户分流。
很多产品开通了服务号,运营特点需要内容或者活动激活用户,但菜单只是嵌入H5链接,甚至是微信提供的模板,实在不值得。
内容创业
在内容创业领域,微信只是众多阵地中的一个,有的有独立的产品,比如虎嗅,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后来者大多靠全网平台的内容分发,比如铅笔路。
公众号的生态让内容依靠自身实力无限扩张,没有“实力”的内容只能孤独终老,但实力的衡量标准却往往迷失在“低级、专业、小众”中。
像简书、今日头条、喜马拉雅等回归中心化流量分发的平台,是弥补长尾内容的一种方式,或者作为分发渠道的补充,也可以推广自己的网红,比如“彭小六”。
但其实我发现,公众号上更多的内容创业者都是有“背景”的,要么有积累,要么有风口,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引领潮流。或者像铅笔路一样,靠人力投入和高标准。不是流程化生产内容,只是传统生产模式在低成本平台上的成长。
此外还有地方账号、营销账号等重要角色,可以视为遵循运作规律的典范,一般都是矩阵式运作、可复制性高的制作流程、头条派对模式(数字、悬念、伦理)、道具数量、时间规范。
他们的活动可重复性极高,比如选美、投票、发红包等,通过商家赞助、技术手段大幅降低活动成本,几百块钱收获几万粉丝是常有的事,当然粉丝质量值得怀疑。
操作提示
对于企业来说,运营公众号和产品的概念是差不多的,如果你的产品符合用户需求,那么运营公众号涉及的内容、服务、活动、调性等也会更加清晰。
很关键的一点是,公众号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产品的一部分,可以理解为依附在产品上的社区和服务中心。这样KPI的设定才不会扭曲,导致内容恶搞、偏离产品主题、沟通不专业等等问题。
先说矩阵,以学霸君为例,如果产品的用户是独立的角色,兴趣爱好不同,那么可以建立面向用户的矩阵,从不同的切入点服务不同的角色,有针对性地进行内容生产、活动策划。
以众筹为例,虽然按阶层划分用户(追求消费升级的中产、高净值人群),但也可以根据生活兴趣、吃喝玩乐等娱乐类型进行细分,建立内容矩阵获客。
帐号屏蔽和小程序
近期公众号最受关注的两个动作就是小程序预告和大号频繁封禁。
10月27日,拥有千万粉丝的良品铺子账号被封,涨粉方式很典型也很有效,通过链接二维码吸引粉丝,获得优惠奖励,今年7月21日,社交电商“拼多多”获腾讯B轮投资,核心理念也类似。
提炼出两点:第一,原有的点赞、投票、打赏吸粉等暴力、直接、有效的涨粉方式,是重点监控和驱逐的对象。
第二,除了通过内容来增粉,通过技术来增粉,也要考虑增粉过程中蕴含的社交和服务价值,而不是单纯的关注增粉,仅仅在位置放一个分享按钮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如何根据产品的价值去设计分享链的价值,让整个分享过程和参与角色都由产品的价值来驱动。
目前的开发体系主要是APP分享和一套专门设计的H5之间的传递和跳转,而微信小程序的出现,或许可以让这个链条更加顺畅,大大提高转化率。
一切改变 回归本源
针对不同的应用领域和业务诉求,无论是内容创业、自媒体,还是服务产品,在同一个生态里,已经存在多套可参考的运营理念和案例。
从运营的角度,选择认同产品理念的运营人员和团队,理清框架,一步步落地。产品能运营好,公众号也会更贴近原版,运营思维也会提升。内容和案例对不同的人来说也有不同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