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禁毒妈妈”代表人物高碧华
帮助社区戒毒人员戒除毒瘾
回归正常生活的故事
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和好评
名片
1968年出生于厦门,现任厦门市禁毒协会副秘书长、湖里区勒竹禁毒社会服务中心主任。
曾两次入选国家禁毒委办公室“全国禁毒社工教师库”,是厦门市唯一入选教师库的禁毒社工,曾被评为厦门市首届“最美禁毒人物”。
2023年,高碧华作为唯一中国禁毒社工代表受邀参加录制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访谈视频,并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禁毒合作机制(MOU)部长级会议上播放。
高碧华从事社区禁毒工作18年多,她说自己做的都是“小事”,但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光亮汇聚在一起,照亮了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路。
从冷眼看人到不断呼唤“高姐”
偶尔
江头街道特殊人群照护服务管理工作站
一组社会康复和卫生工作者将前来“报到”
他们是来寻找“高小姐”的——
您最近身体怎么样?
工作、生活还顺利吗?
…
这些家庭事务
高碧华会和他们聊天
事实上,2005年高碧华刚开始从事禁毒工作时,并没有遇到过如此和谐的场面。她上门拜访时,经常遭到社康人员的冷遇,有的人明明在家,却不接电话、不开门。“在回归社会的路上,社康人员难免会遭遇社会歧视、朋友的隔阂、亲人的误解,甚至家人的抛弃。他们敏感而脆弱,一旦有外界力量想要帮助,第一反应就是拒绝。”高碧华说。
阿红(化名)和丈夫是高碧华拒之门外的人。“他们多次戒毒,但又多次复吸,家产也被挥霍一空。阿红的丈夫患了严重的肺病,经济困难时,连治疗的钱都拿不出。”高碧华说。就在大家都不愿意联系阿红家人的时候,她伸出了援手——帮阿红找了一份垃圾分类督导员的工作,还自掏腰包资助丈夫买了一台呼吸机……久而久之,阿红就以家人般的温暖接受了高碧华。
“阿红每次来工作站都会给高姐一个拥抱,还邀请高姐去她家做客!变化真的太大了。”高碧华的同事告诉记者,每一次喊“高姐”的背后,不仅有社会康复、社会医护人员对高碧华的敬重,更重要的是感激。
从说服型到全能型
几年前
年近50岁的阿强(化名)从强制戒毒所出来
报江头街道特殊人群照护服务管理工作站
“你总是让我帮忙,可我现在没钱花,你能帮我吗?”很多人看到他严肃的脸色和大声的抱怨,都躲开了,但高碧华却走上前去,试图与他交流。
高碧华对与阿强沟通充满信心。2012年,她自费报名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掌握了一系列心理知识和疗法。“我们以前工作中,主要以说教为主,但效果并不明显。有了专业的技能,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对方的心思,更清楚每一种情绪背后深层次的需求,从而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高碧华说。果然,经过几次交流,阿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小勇(化名)原是一家公司的老板
从戒毒中心回到社区后,
脾气变化很大
“从老板到吸毒成瘾者的巨大差距,让小勇感到自卑,甚至没有力气去面对未来……”高碧华从心理层面对他进行分析,制定了个性化的帮教方案。
一方面,我们充分考虑小勇的感受,提前与他沟通,选择合适的时间到他家进行帮助;另一方面,通过心理干预,探寻他戒毒的动机,帮助他树立更坚定的戒毒信心。如今,小勇已成功戒毒,回归社会。
除了心理咨询师,高碧华近年来还考取了社工、营养师、健康管理师等资格证书。“只有成为‘全能手’,才能为社会康复、医护工作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帮助。”她说。
从独自旅行到一群“妈妈”
搞社区禁毒不容易
有些人害怕困难
一开始没有参加
有些人被屏蔽了
选择半途而废...
但高碧华坚持了18年
她把它当作一份事业
从一开始,一个人为禁毒努力
一群人努力打击毒品滥用
“出于勇气,也因为相信人多力量大,我开始带着身边的热心人走访社区……”高碧华回忆道。随着工作的深入,她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够。于是,2008年,在湖里区禁毒办、江头街道的支持和领导下,“禁毒妈妈”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
为什么叫她们“禁毒妈妈”?高碧华笑着解释,“妈妈”代表着温暖、爱和经历。通过她们的帮助和教育,社会康复和社会医护人员或许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元宵节期间,“禁毒妈妈”给吸毒人员食堂送粽子。
与社会康复和健康工作者对话,为他们组织团队建设,帮助他们对接社会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禁毒妈妈”志愿者队伍从最初的8人发展到135人。队伍里不仅有“妈妈”,也有“爸爸”,甚至还有回归社会和家庭的吸毒成瘾者。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灯光汇聚在一起,照亮了一群人走向美好未来的道路。
“禁毒妈妈”到医院探望患病的戒毒患者。
“帮助他们戒毒、回归社会,对他们的家庭和睦、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是一件大事,这是一份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业,值得我去感慨。”高碧华说。
同事对她的看法:
我从来没见过她发脾气。
和高碧华合作了四五年
江头街道特殊人群照护服务管理工作站
工作人员李婷从未见过她发脾气
高碧华与服务对象交流。
“高姐对社康人员的耐心和关怀,她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李婷回忆说,有一次,一位女吸毒人员来到管理工作站,像以前很多次一样,抱怨着生活中的琐事。面对这些负能量,高碧华没有表现出不耐烦,而是让她坐在沙发上,倒茶招待她,帮她理清、排解烦恼。
“康复与社会保健中心的工作人员都把高碧华当成自己的姐姐,有困难或者好消息,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她。”李婷说,对同事们来说,高碧华更像是老师和朋友,“从她身上,我们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征集作品
感人的善举
仍在延续和传承
“2023感动厦门十大人物”评选活动
广泛采纳社会各界建议
01
合格
●候选人不受年龄、职业、身份限制,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凡遵纪守法的公民,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均可通过自荐或他人推荐的方式参加选举。
①2022年至2023年在厦门留下特别感人事迹者(不限籍贯)。
②2022-2023年在国外留下特别感人事迹的厦门人。
●被提名人必须具备以下一个或多个特征:
① 超越自我,传递公平、正义、正能量的人。
② 勇于探索,追求梦想,激励别人前进的人。
③处境艰难时仍能自立,经历磨难时仍能保持积极态度的人。
④在生活、家庭、情感等方面的表现尤为感人,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和良好社会风俗的。
⑤在各行业中做出突出贡献或业绩者。
⑥为生态环境、社会进步、城市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02
选择方法
组委会将根据读者推荐对候选人进行筛选,并陆续公布20名候选人,在本报及厦门日报微信公众号上公布。进入评选阶段后,先由读者投票,结合专家评审团意见,最终评选出“感动厦门十大人物”,其余入围者将获得提名奖。
03
推荐频道
●拨打本报读者热线;
●向厦门日报微信公众号发送推荐信息;
●通过新浪微博向“@厦门日报”发送私信。
特别提醒:推荐感人候选人的文案必须包含以下要素——留下被推荐人的姓名、电话、性别、年龄、职务及住址,并附被推荐人简介作为推荐理由;推荐人还请留下自己的姓名及联系电话。
快来推荐你的理想人选吧~
厦门日报新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罗子红 摄影:陆建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