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家长们,你们的孩子是否喜欢缠着你要手机?你们有没有关注过他们喜欢用手机看什么?
搜索和浏览了整个网站,我发现互联网教育相关行业的讨论度真的不高,幼教话题的讨论就更少了。。。作为曾经的互联网幼教行业从业者(虽然时间不长),想根据自己了解的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这里就以宝宝巴士为例。当然,作为新产品开发者,肯定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希望路过的高手指正(Orz)。
宝宝巴士
抢占互联网早教行业浅滩的先行者
早晨
教育行业显然不是一个完全新兴的行业,传统内容厂商和配套资源提供商也不少,当然成功跟上互联网浪潮的并不多。
作为一家互联网销售早教产品的公司,宝宝巴士不仅凭借自身产品群成功登顶国内iOS儿童教育排行榜,在海外多个国家相应板块也名列前茅。其海外扩张相当顺利。而且在提升体量的同时,依然保持了较高的质量,旗下大部分应用在APP上都有四星评价,在孩子心中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口碑。作为一家2013年就成立的公司,目前为止的表现似乎还不错。
1. 产品概述
1.1 主要信息
产品名称: 宝宝巴士
产品类型:学前教育(k12)
产品:宝宝巴士,快乐启蒙!
产品标志:如下图
产品定位:专注于0-6岁宝宝启蒙的移动互联网早教品牌。
产品介绍:针对多领域兴趣启蒙,根据不同年龄段宝宝左右脑发育、敏感期特点、学习重点进行产品设计,打造“年龄+能力”教育产品体系,为全球小朋友量身打造学(APP)、看(视频)、听(儿歌)等全方位教育启蒙产品,即为小朋友打造看、听、玩、学的全系列产品。
商业模式:主要依靠广告收入和内容授权。
体验环境:/ios(官网不是主要关注点,所以本文暂时不讨论)
1.2 迭代分析
与宝宝巴士相关的APP有很多(据其官网介绍,有160多个APP),但作为宝宝巴士相关产品的主要入口,这份《宝宝巴士-幼儿教育家长必备》无疑是最有分析价值的。下面我们结合这款APP的重要版本更新记录,来看看这款APP的迭代思路。版本记录来自APP、七麦数据、豌豆荚。
由于iOS上的版本记录比较齐全,这里我们主要记录iOS上重要功能更新的版本,可以看出更新频率基本维持在2-3个月一个中档版本。
从记录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产品迭代中思路摇摆不定,最初目标可能是将其定位为整个产品集群的应用下载入口,之后加入视频、音频播放入口,逐渐成为公司的核心产品。从2.6.0版本开始尝试引导用户创建个人账号,记录个人信息;而在3.0.0版本中增加社区板块,加强用户之间的连接,尝试建立UGC社区,增加用户粘性。手段包括论坛建设、用户关注、参与福利、积分制度等。目前努力的方向可能偏向类似妈妈帮、宝宝树的母婴论坛。4.3.0版本之后,社区改版为话题、热帖,并加深用户关注部分,看似有微博那样的社交倾向。或许是因为社区建设的失败,或是公司策略的偏差,产品策略将重心放在了内容本身。 5.0.0之后社区模块被大幅砍掉,降级为小程序。
PS 在最新版本的APP中,我已经找不到这个社区APP的入口,甚至任何相关信息,只是在版本迭代信息中才发现了这个“妈妈话题”APP的存在。
1.3 目标用户分析
1.3.1 目标群体
产品定位很明确,0-6岁儿童及其家长。由于我个人没有易观的付费账号(可怜人的眼泪。。。),这里就用移动观测站给出的用户画像来做一些分析。
宝宝巴士用户女性用户占比高达73.12%,而男性用户仅占26.88%,间接验证了女性用户在早教领域的影响力;26-35岁用户占比64.5%,与育龄女性年龄分布基本一致,呈现年轻化趋势;用户数量相对集中的省份有广东、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基本集中在东部人口大省;应用偏好关键词包括:教育、生活、母婴、资讯、工作、音视频、读书、网购等,可见用户主要为熟悉互联网的年轻妈妈。
通过上面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宝宝巴士的用户群体基本情况是这样的:用户主要分布在东部城区(可能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绝大多数是女性,主要以80、90后及其子女为主。
结合产品定位,我们可以总结出主要的用户特征:
1.3.2 用户场景画像
用户 1
姓名: 小陈
性别年龄:女,29岁
职业:职业母亲
收入:中等
设备:
特点:经常网购、看电视剧和网络文章,平时喜欢逛母婴论坛,尤其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
常用APP:爱奇艺、锦江、淘宝、妈鱼、微信、支付宝
场景:
小陈是一个2岁男孩的妈妈,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出去购物,经常靠淘宝、京东满足日常购物需求,偶尔午休和晚上回家,也会上网看看文章、看看电视剧打发时间。
作为新晋妈妈,她对育儿的理解并不深刻,只是个初学者,在学习中摸索,经常关注一些育儿专家的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也会浏览妈鱼、宝宝树等母婴/女性论坛,寻找育儿小窍门。
作为一名受过教育的女性,她希望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环境,但她和丈夫工作太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只能把孩子送到托儿所,把老人留在家中。
有一次她在网上找教育软件的时候,在排行榜上发现了宝宝巴士系列软件。她发现宝宝巴士涵盖了视频、音频和游戏资源,操作也比较简单。它可以让教育变得有趣,同时也解放了一部分家长的时间,让妈妈在家忙着做家务的同时,可以照顾孩子,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孩子提高注意力。
她打开APP,选择年龄段0-3岁,系统自动推送相应资源,她点开动画片,把手机递给孩子,开始做家务,时不时陪孩子聊聊天,聊聊故事。
她突然想起,婴幼儿不能长时间面对屏幕,对眼睛发育不利,于是在设置中找到护眼设置,设置禁止观看时间和每次观看时长,并开启防蓝光模式,防止孩子沉迷电子产品,培养初步的时间观念。她打算周末开车带孩子去看望父母,为了防止孩子在路上哭闹,她把一些游戏和视频都离线到手机里。
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她对宝宝巴士产品非常满意,并在App 上给出了五星评价。
用户 2
姓名:肖小林
性别年龄:男,3岁
职业:无
收入:无
设备:/ipad
特点:喜欢玩,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喜欢看动画片、玩玩具
常用APP:爱奇艺七八部(儿童版)、小斑龙、红恩、熊猫医生
场景:
小小林是一个3岁的孩子,他能牙牙学语地说一两句简单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父母经常不在家,最近又送他去幼儿园,他从来没见过幼儿园里的其他小朋友,感觉很陌生,不好意思跟他们交朋友。
下班后,爸爸妈妈把他带回家,他坐在沙发上,心情很郁闷地玩玩具,妈妈递给他一部手机,里面播放着宝宝巴士系列幼儿幼儿园游戏,他在游戏中和琪琪、喵喵交上了朋友,鼓励他多和幼儿园里的小朋友说话、玩游戏,还给他讲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他不再胆怯,第二天主动和幼儿园里的其他小朋友打招呼,给他们讲精彩的故事,变得活泼开朗,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也都喜欢上了宝宝巴士。
1.3.3 用户需求
根据宝宝巴士给出的产品定义,以及产品中各功能的优先级,可以得到如下需求:
在功能体验分析中进行了详细的功能分析。
2. 产品分析
2.1 产品结构
涉及播放模块的功能交互如下:
从整体的产品结构来看,产品层级分明,主要分为好看、好听、易学、我四大板块,结构清晰简洁。产品层级深度基本不超过4层,且大部分页面更注重页面内容的展示。但缺点是需要展示给用户的东西太多,页面呈现的信息条目过多,部分内容展示块的分类区分不是特别清晰(例如热门推荐下的分类和下方展示区的分类有重叠部分),新用户可能会觉得有些杂乱,不知道该点哪个。
2.2 迭代分析
这里只记录一些核心功能(不包括基本播放操作等)
2.3 功能体验分析
作为一款专注于教育游戏化的内容APP,这里我们尝试从视频播放模块、音频播放模块、应用管理模块、个人账户系统模块来阐述系统的四大板块。需要注意的是,主入口APP是针对家长的,文字描述和信息整合较多。针对儿童的入口APP是“宝宝巴士奇妙屋”,基本以动画的形式呈现,避免了大量的文字。
2.3.1 视频播放模块
(1)功能
(2)用户需求
(3)可能的优化
请输入文字
2.3.2 音频播放模块
整体结构和视频播放模块类似,其中的一些优化点如下:
2.3.3 应用管理模块
(1)功能
(2)用户需求
(3)可能的优化
2.3.4 个人账户模块
(1)功能
(2)用户需求
(3)可能的优化
3.商业模式
宝宝巴士被归类为早教行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K12教育的一部分。目前国内外从事K12教育的线上或传统教育公司相当多,既有腾讯课堂这样的大公司,也有作业帮、快批作业这样的热门IP。其中专注于早教的内容厂商既有传统的洪恩教育、巧虎、迪士尼英语等,也有专注于线上的熊猫博士、、系列等。下面就来分析一下宝宝巴士以及相关产品的盈利方向吧。当然,我只能根据应用本身以及相关信息来谈一下它的盈利思路,如果有谁知道相关内幕,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3.1 宝宝巴士现有商业模式分析
3.1.1 广告收入
广告收入无疑是互联网公司的主要盈利模式之一,经典例子有、百度等。与内容厂商关系密切的视频网站大多将广告模式推向极致,网站在片头广告、网页图片、网页弹窗上下足功夫,内容厂商则时而将其加入片头、片尾,或巧妙融入内容之中,竭力让内嵌广告不突兀,这一套路被称为“防不胜防”(典型例子是Papi酱)。
宝宝巴士的广告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启动画面广告、游戏内提示窗、应用内图片等。
闪屏广告也是添加应用广告的常见方式,但宝宝巴士好像在闪屏上设置了弹窗:如果在图1的闪屏中点击Skip,会弹出第二个闪屏广告(……)。不知道这是故意的还是bug,好像只有在一段时间没有打开应用时才会出现。反复打开应用时,只会打开闪屏广告2。
游戏内提示窗主要出现在宝宝巴士系列游戏中,多为百度联盟广告,且无法关闭,有时会遮挡游戏主体内容,设计时需要注意这一点。
ps游戏app看动画有广告,主入口看动画没有广告,或许运营策略是给入口app导流,加强入口建设?
应用内图片:这个在主应用中是没有的,但在对应的小程序中是有的,不过放置的位置也很克制,数量也不多,也鼓励用户使用官方应用。
总体来说广告还是比较克制的,除了游戏内嵌广告无法关闭外,如果不特别留意很难发现广告的存在。
根据宝宝巴士COO庄宏的《移动互联网流量红利&宝宝行业》报告,我们可以看到宝宝巴士在定制化广告的发展上做了一些尝试:
今年(2017年),宝宝巴士与法国高端婴童品牌合作,推出了一款名为《宝宝爱卫生》的App,让孩子在玩的同时通过我们的IP学习卫生,同时也在互动场景中展示的相关产品,为品牌带来价值。
根据广告主的需求,深度定制内嵌广告产品是一个不错的思路,其实类似的挖掘点还有很多,比如魔幻空间沙盒、宝宝巴士玩具系列能否与各大厂商进行定制,并在视频结尾附上厂商玩具的淘宝店铺名称?这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些版权问题(现有视频中出现过漫威、迪士尼等各大动画公司的动画角色玩具)。
3.1.2 内容变现
作为一家专注于内容的公司,内容利润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IP授权和深度定制。IP授权包括:
其次,整体关注度不高,粉丝数252,且大部分商品近期购买次数不超过20次,与实际下载量完全不符。动画/游戏片头预告片能不能加入相关玩具贴纸(及店铺宣传)?小孩子一般不会讨厌动画/游戏主角的广告。
另一个问题是,大部分产品的搜索页主图不够吸引人,无法让付费家长(尤其是女性家长)产生购买欲望,品类也太少,基本只有相关的娃娃,没有适合孩子“玩”的玩具。
PS 搜新闻的时候发现有一款叫“宝宝巴士商城”的APP,但是却找不到下载,是不是因为客户流量太少,最后被放弃了?(来源:亿欧|基础在线教育“宝宝巴士”案例分析)
除了上述方法之外,我注意到之前的文章提到过:
另外我们还注重经营入户流量,希望真正把流量变成服务。
你们在未来的运营中有没有考虑尝试一些在用户基数较高的大中城市进行本地化运营?比如可以和当地的幼教机构一起办活动,整合一些现有的妈妈话题。或者为幼教机构定制一些软件,提供配套服务?
3.1.3 会员费
这一点在主入口APP上没有体现,但在部分相关游戏APP(不是全部)上体现了出来。在《宝宝警察》APP中,笔者发现了宝宝巴士的会员付费方式,以月付为主,但会员福利并不多,主要是免广告功能。由于广告策略本身比较克制,广告量也不大,想来应该是愿意付费去掉广告的用户并不多,导致入口只存在于部分游戏APP中。将会员充值的入口移到主入口APP或许会更好。
此外,会员特权也可以进行部分扩大,比如在观看动画时享受更好的画质,在游戏中添加一些会员彩蛋关卡(不影响免费用户整体剧情),或者一些虚拟道具,比如养成类游戏中的肥料,虚拟角色的服饰等等,但还是要权衡一下度。
3.2 其他相关竞品商业模式分析
类似公司还有很多,比如熊猫医生等,都是主打iOS付费模式,其中最相似的无疑是熊猫医生,相似之处有:
不同之处在于:
当然,这样做的利弊也尤为突出。好处是商业模式清晰简单,直接跟用户做生意。坏处是在互联网时代,个人付费用户的资源流失已成必然,版权收费难以把控;丢掉免费这块招牌,因为实际用户是没有经济能力的孩子,必然会失去大量用户的口碑,也难以推向市场。据相关消息称,宝宝巴士主要还是更倾向于免费C端、靠B端盈利的思路。(宝宝巴士唐光宇:APP付费下载的商业模式难以落地。宝宝巴士CEO唐光宇:专注产品,其他的交给百度)
4. 总结
4.1 宝宝巴士的优势
优质丰富的内容资源:相较于其他内容提供商,宝宝巴士构建了丰富的资源库,造型精美,色彩搭配符合孩子审美,涵盖类别多样,故事情节生动有趣。
用户群体比较精准:宝宝巴士的目标用户范围虽然仅限于0-6岁儿童及其父母,但用户定位比较精准,用户以80、90后女性为主,使用时长较长,付费意愿较高。
4.2 宝宝巴士的缺点
产品集群应用过多:产品应用过多可能是把双刃剑,虽然下载排名上整体数据会好看一些,但容易导致用户留存率低,毕竟大多数人不会在手机上同时安装20个来自同一家公司的软件,至少主入口应用的用户留存要保证。
个人账户体系不完善:由于社区模块已经从软件中分离出来,主入口缺乏完整的用户信息,无法与其他游戏应用进行更好的沟通和对接。
4.3 宝宝巴士的发展方向
目前互联网早教APP还在快速发展,内容也日趋丰富,目前可以说已经赢得了不错的口碑,拥有了一定的IP热度,但不足之处也很明显,由于用户基数小,随着孩子长大,长期留存难度加大,后期问题会逐渐显现,需要时刻把控渠道和促销,才能让源源不断的新用户接触到自己的产品。
个人认为宝宝巴士在逐步完善内容体系的同时,未来或将尝试拓展IP,在电视等传统渠道播出动画,扩大影响力,在衍生品方面做出一定的努力,并结合自身IP将部分业务拓展到K12中的小学群体(如配套教学、科普动画等),打造自己的社区生态(如亲子交友社区、儿童交友社区等),延伸到线下活动的建设,加强用户粘性。虽然也非常困难,但前景还是值得期待的。
唐光宇告诉我,他们现在要做两件事:1、精心巩固用户心中的IP形象,以便将来在某个消费场景中,孩子可以引导父母做出更多消费决策;2、实现“高下载量”流量的变现。短期但有效的方式就是广告,羊毛出在猪身上。
对于未来,唐光宇只表示,“未来两年主要还是集中精力做好产品。”至于货币化,“最终的办法还是做服务,还有线下。”
今年宝宝巴士已经运营7年了,希望未来宝宝巴士能够做得更好。
以上只是我的个人观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写一个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