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8微信年度数据报告》发布,描述了不同年龄段用户的特征,并总结了各年龄段人群喜欢使用的表情。各年龄段人群喜欢使用的表情:“00后”喜欢“捂脸”,“90后”喜欢“笑哭”,“80后”喜欢“咧嘴笑”,“70后”喜欢“捂嘴笑”,55岁以上人群喜欢用“竖起大拇指”。
我在微信或QQ聊天时经常使用表情符号,比起语音或文字表达,更省力、省心、省时,也能更形象地传达当下的心情。不过,没想到的是,居然还有“世界表情符号日”,定在每年的7月17日,于2014年设立。可见表情符号在人们心中的渗透有多深。2015年,一个大笑、两滴泪水的“笑着哭着”表情符号被牛津词典选为年度词汇,被认为“最能体现年度精神”。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最基本工具,人们可以通过控制语速、声调、笑声、沉默等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忧愁、悲凉,营造气氛,表达情感。还有丰富多彩的肢体动作,也是口语的辅助手段,如目光接触、微笑、嘟嘴、挥手、摇头、跺脚等。这种交流是人们以“面对面”的方式实现的。在文字发明之后,人们找到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书信交流。书信解除了口语交流的时空限制,使不同空间的人们可以进行交流,同时也使交流可以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上进行。
如今,人们以当红明星、语录、动画、影视剧截图等为素材,加上一系列文字,表达出特定的情绪。日益丰富的表情包几乎涵盖了表情、手势、语言内容,并具备独立进行完整叙事的功能。因此,当你有事没空顾及的时候,当你在交流中遇到尴尬的时候,当你觉得难以回应对方的时候,只要用上几个表情包,一切就都顺理成章了。表情包已经成为一种流行文化。
然而,当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习惯了看似生动实际却简单的表情包,会不会慢慢摧毁人们面对面交流的热情,让语言的美感、文字的表达、情绪的表达日渐苍白无趣?一则新闻报道曾说,一位老老师不知道如何在手机上与学生交流。学生们都喜欢用表情包,有时他语重心长地劝诫学生,学生却什么也不说,用表情包回复;他表扬或批评学生时,也常常发一个表情包。这位老师说,表情包简直就是结束聊天的“武器”。当学生发“表情包”时,他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回应;这不是谈话的结束,而是交流的终止。
把表情符号看作是语言的新的补充,是好的。但如果过度依赖表情符号,时间长了,人就会不知道该怎么说话。当我们用表情符号与他人更好更方便地交流时,一定不能抛弃语言文字的温情表达。语言文字的魅力,不只是“捂脸”、“想哭”、“咧嘴笑”这些表情。(马兆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