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互联网+”技术渗透到医疗领域以来,是线上“收购”线下,还是线下“倒逼”线上,一直是互联网医疗领域争论已久的话题。时至今日,依然没有统一的定论,但随着疫情的到来,这种对立有逐渐被打破的迹象。
由于疫情极大限制了人们的出行,以AI、5G、云计算等前沿科技为支撑的“线上医疗”开始占据上风,从各个维度对传统的“线下医疗”形成压力,一股“线上替代线下”的浪潮正广泛席卷医疗领域。
这并非没有道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在线医疗”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产生的效益比以往更加明显,也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具体到细分领域,“在线医疗”在轻问诊、远程监控、健康管理、医疗电商等方面已经展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有效解决了当前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疗效率低下、患者监管难、信息整合度低等问题。
但即便如此,“线上医疗”真的能够完全取代“线下医疗”吗?这条路真的能在医疗领域全面落地吗?针对这些问题,动脉网对此进行了相应的答案梳理。
01
一探究竟:
什么因素推动了在线医疗的流行?
疫情发生以来,“在线医疗”一词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各大媒体的头版。一时间,“在线医疗”成为热词,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在线医疗兴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首先,市场需求巨大。疫情把人们“锁”在了一个极小的封闭环境中,很多领域也进入了“寒冬”。然而医疗领域却完全相反,需求爆发式增长,让本来就紧张的医疗资源更加吃紧。此外,以更便捷、更精准、更高效著称的“在线医疗”,有效解决了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老大难问题,因此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和推崇。
2020年部分互联网医疗政策汇总
二是政策的积极引导。2020年2月以来,国家卫健委等职能部门相继出台多项政策,大力推行互联网医疗服务,鼓励患者线上转诊。政策主要围绕“诊、治、用、送、付”五大核心医疗价值链,逐步完善线上服务。
最后是技术的深度渗透,目前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在医疗领域已经成熟并广泛应用,表现出极强的融合性,在多个业务端口深度链接,展现出极高的应用价值。
总体来看,需求为互联网医疗打开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政策为其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但能否真正落地还要看实际的应用效果,而前沿技术的不断渗透无疑为互联网医疗增添了最后的动力。
02
追根溯源:
“线下医疗”真能被彻底取代吗?
不可否认,“线上医疗”在疫情期间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但这只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并不能代表常态。虽然“线上医疗”在疫情稳定后仍处于加速阶段,但还未达到可以完全替代“线下医疗”的地步。那么,是什么阻碍了“线上医疗”的步伐呢?
第一,医疗领域的特殊属性。目前,我国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公立医院,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就医场景都在线下,这从根本上决定了“线下医疗”的不可替代性。
第二,在线医疗存在“安全隐患”。医疗安全是医疗领域最基本的底线,尽管国家相关部门对医生准入、处方审核、信息追溯等制定了相当严格的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不少不规范操作,安全指数较低。其次,在线医疗如果发生安全事故,患者、医生、在线平台应该如何明确各自的责任,目前尚无定论。
三是互联网收费标准不统一,缺乏监管。首先,各大平台单项服务费用不统一,没有详细标准,用户无法进行比较;其次,平台与医生之间的利润分成不明确,短时间内无法调动医生的积极性;最后,诊疗价值的监测,互联网医疗到底能给患者带来多大的帮助,是否体现了应有的价值,还是空白。
第四,用户就医习惯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从患者角度看,通过手机或电脑进行就医,与医生没有面对面的交流,难以建立相互信任。另外,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掌握线上医疗设备难度极大。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线上医疗”虽然推进速度很快,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目前来看还不能完全取代“线下医疗”,还处于补充、强化“线下医疗”的发展阶段。
03
更深入的探索:
“线上”与“线下”该何去何从?
既然无可替代,其价值也不能完全被忽视,“线上医疗”与“线下医疗”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该何去何从?这个问题是否存在“最优解”?
从宏观角度看,“线上医疗”与“线下医疗”并非完全对立,而是相辅相成、深度融合、产生更高价值的合作关系。从微观角度看,在某些具体的业务环节,两者结合产生的价值比“单打独斗”更加高效、安全。比如最简单的问诊,如果只定位线上,那么在安全性上就会有很大的劣势。但如果只定位线下,那么问诊效率就会比较低,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医疗资源浪费。
因此,“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合作模式才是互联网医疗领域发展的标准路径。那么,二者该如何构建合作机制?从龙头企业的发展路径中或许能找到答案。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疗领域正更加坚定地朝着更好的服务质量、更高的可及性、更透明的医疗费用的方向迈进。各类数据技术与临床的结合也从表层走向了深度互动。因此,深耕这一赛道的企业开始着力全面打造“医患药保”服务闭环,竞争也早已从最初的“线上”走向了“线下”。
首先,在互联网医院方面:“线上”注重打造高效平台,“线下”医院开始广泛落地。以京东健康为例,作为国内首批获得互联网医院牌照的平台型互联网企业,京东健康自疫情稳定以来,陆续在线下成立心脏中心、精神心理中心、中医医院、呼吸中心、耳鼻咽喉中心等多家专科中心,进一步深化“互联网+医疗”服务。而阿里健康则以患者需求为中心,逐步将服务链条延伸至医院外。例如在肿瘤治疗方面,阿里健康积极对接零氪肿瘤患者服务中心,协同成立线上线下肿瘤咨询随访中心,旨在为患者提供全链条专业服务。
作为中国最大的一站式慢病管理及智慧医疗平台,智云健康针对医院需求,开发了国内主流医院覆盖率最高的慢病管理SaaS平台“智云医汇”和国内最大的慢病医患门诊沟通服务平台“智云互联网医院”。前者着重为医院搭建平台,提升医院整体运营效率,后者着重为患者提供服务,通过加强医患沟通,优化患者治疗效果。
第二方面是购药:“线上”重在打通市场渠道,“线下”广撒网,形成全覆盖的服务网络。以医药电商起家的京东健康早在2019年就大力发展O2O药品配送服务“京东快药送”。截至目前,“京东快药送”已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此外,针对肿瘤药品等特殊药品,“京东快药送”打造一对一运营方案,开启“同城配送”模式。作为其竞争对手,阿里健康同样专注于购药。2019年底,阿里健康公开表示将大力布局线下药品。截至目前,阿里健康已与5000多家线下药店签订合作协议,服务已覆盖全国82个中心城市。
长期用药需求旺盛的慢性病管理该如何布局?作为国内慢病管理的“标杆企业”,智云健康药店SaaS系统根据患者和药店的实际需求,精心打造了国内最具性价比的药店处方业务SaaS平台“智云问诊”。这是智云健康的第三款核心产品,旨在提升药店运营效率和利润,为线下药店提供专业合规的药事医疗服务,在药圈内建立和覆盖7*24健康管理服务,帮助居民更便捷、更普惠地回归健康生活。
最后,在保险方面:以“线下”健康管理为切入点,赋能“线上”支付。专注于慢病管理的智云健康也发展了智云保险业务,实现了“慢病管理+保险科技”的创新保险生态闭环。
因此可以明显看到,为适应新的市场需求,领先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在服务模式的打造上充分考虑了患者、医生、医院、药店的个性化需求,通过“线上”为辅、“线下”为主的新型合作模式,逐步打通“医生、患者、药品、保险”的闭环服务业务链,实现一体化管理服务,使能合作伙伴降本增效,提升诊疗效率和运营能力,最终实现合作共赢。
04
使用数字作为证据:
这种新的合作模式真的有效吗?
商业模式已逐渐清晰,商业生态已构建,但是否能真正起到作用,还要看互联网医疗巨头在实际运营中的实际表现。
首先以京东健康为例,根据2021年3月29日发布的年报,京东健康2020年总营收193.8亿元,同比增长78.8%,Non-IFRS下的利润7.5亿元,同比增长117.7%。而至关重要的用户数方面,截至2020年12月31日,京东健康年活跃用户数8980万,一年净增3370万,增长率超过三分之一。
接下来我们来看阿里健康。据阿里健康2020年11月26日发布的中期业绩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集团实现营收71.62亿元、毛利18.6亿元,同比分别大幅增长74.0%、80.3%。同期则扭亏为盈,盈利2.79亿元,经调整净利润达4.36亿元,同比增长286.4%。其中,自营医药业务收入达60.36亿元,同比增长75.7%。线上零售自营非处方药(OTC)及处方药收入占自营医药业务收入的61.7%; 线上自营店年度活跃消费者突破6500万,较半年前增加1700万。
最后我们来看专注于慢病管理的智云健康。首先,在公司层面,智云健康目前已完成六轮融资,公司整体估值突破百亿元,成为行业领先的独角兽企业;其次,在业务拓展方面,截至目前,“智云医汇”已入驻全国1800余家医院,智云健康药店SaaS系统已接入全国12万余家药店网络。互联网医院平台目前已注册医生+,使医生能够与海量慢病患者进行线上沟通互动。第三,在实际效果方面,“智云医汇”系统管理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缩短3.6天,术后住院天数缩短1.2天。 使用互联网医院平台的慢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较对照组提高15%以上,糖化血红蛋白下降1.53。
从这些数据中不难发现,三家互联网医疗公司凭借精心打造的“院内院外、线上线下”创新生态体系,在营收数据、用户增长、业务拓展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亮眼的成绩,并在各自的专业领域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发展和市场需求的现代化道路,成为该领域的“行业标杆”。
05
最后的想法
从疫情爆发到现在,互联网医疗在政策引导和技术渗透的双重驱动下发展速度极快,给医疗的各个环节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线上替代线下”的声音也不断从各方涌现。
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医疗是一个相对专业的服务领域,一方面需要多方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监管力度强。基于此,互联网医疗平台在大力发展线上医疗的同时,也要注意与线下服务的结合,因为这是它的基础,也是最终产值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