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中国银联与40多家商业银行在北京联合宣布,将正式推出银联云闪付二维码产品,持卡人可以通过银行APP扫码支付。这40多家商业银行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全国性商业银行,另有近60家商业银行正在加紧测试,即将上线,其他各大银行基本也将在年内全面上线。
据必达咨询(-)最新发布的《2016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第三方支付总交易规模为57.9万亿元,较2015年增长率为85.6%,其中移动支付交易规模为38.6万亿元。
易观国际发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国内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18.8万亿元,环比增长46.78%。其中,支付宝和财付通(含微信支付和QQ钱包)第一季度市场份额分别为53.7%和39.51%,二者合计占据93.21%的市场份额,保持绝对的“双寡头”优势。
此前,中国银联一直在推广NFC近场支付,免费为商户更换具备NFC功能的POS机,但这并未阻挡二维码的风潮。2016年,银联推出自有二维码标准后,暂停或取消了免费更换NFC兼容POS机的推广,转而全面拥抱二维码支付。2016年10月起,银联宣布与美团、中国移动、京东金融等多家企业合作,共同拓展云闪付业务。
除了中国银联,三大电信运营商也在移动支付领域发力。中国移动的合宝已更名为“合宝付”,中国电信有易付通,中国联通也有自己的支付应用。近日,中国移动的合宝更换了首页,与支付宝十分相似,预示着其将推出大动作。
2017年5月17日电信日,截至中午12点,中国移动合宝支付APP访问量较平时增长6万余人次,手机充值超过70万笔,营销活动UV超过10万,合聚宝活动产品首笔交易仅用0.2秒完成,再次打破合宝支付纪录。
李跃在2017年年度股东大会上表示,在移动支付业务方面,中国移动的手机钱包“合宝”目前拥有超过2亿注册用户,去年交易额达1000亿元人民币,同时与银行合作推出联名卡,未来将继续研究在公共交通、地铁等不同方面开展相关业务,希望推动移动支付的普及。这也预示着中国移动将在移动支付上全力发力。
中国电信旗下的早已跻身前三,据中国电信2016年财报显示,互联网金融业务月均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长3倍多,全年交易额同比增长近30%,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
数据显示,2017年3月,易付支付上线首个海外线上电商平台——香港八贤国际,用户通过易付支付首次体验跨境支付服务。不久,易付支付与澳洲支付平台( )达成合作,落地澳洲。5月,打通当地近百家线下二维码支付商户及线上电商平台,用户可进行移动支付。数据显示,2017年一季度,易付支付国际业务整体交易额达465万笔,活跃用户超2万,交易笔数5万笔。
易观数据显示,2017年3月,易付宝月活跃用户数持续提升,达1067.32万。易付宝开始借力全国31省自建营销活动,与百万门店合作开展“易付宝日”、随机立减等活动,大幅提升用户活跃度。同时,以橙分期为切入点,将电信营业厅线下销售套餐与易付宝客户端线上办理模式相结合,进一步助推活跃用户增长。
从银联、商业银行到三大电信运营商,移动支付参与者都在争夺霸主地位,这与互联网第三方支付一家独大的局面完全不同,显然巨额补贴一定会接踵而至。
这场补贴大战中,最受伤的将是微信支付,腾讯或许会第一次感受到被抄袭的滋味,微信支付已经占据的市场将被严重分流,包括银联、银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巨头都将分食这块蛋糕,移动市场将出现新的平衡。
未来格局很可能是4:2:1:1,也就是说,线下扫码市场,支付宝占40%,微信支付占20%,银联占10%,运营商占10%,剩下的市场,会被众多扫码机构瓜分。蓝色代表支付宝,绿色代表微信支付,红色代表银联,还有许多其他颜色,会铺满柜台,形成一道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