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方都市报12月5日报道(记者王红旭 实习生陈逸航)12月2日至4日,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方都市报报道了海口市72岁社区医生于有吉的情况。为了看他,市民早早排队取号,上午的号就超过100个。为了看更多的病人,这位老爷爷把问诊时间提前了半个小时。这个小小的举动,成为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我们。
南海网抖音平台发布余友基医生看病的视频,引发众多网友点赞和评论。
汇聚点滴光亮,传递温暖。12月2日,南海网、南方都市报在抖音发布余友基医生为市民看病的短视频,暖心场景引来众多网友点赞评论,点赞量超过2.2万。网友们在评论中交流医疗经验和心得,帮助大家选择更好的基层就医方式。
“感谢作者发这个视频,我找这个医生很久了,以前带孩子看过,但他搬走了,今天在抖音上又看到他了。”网友“瞧瞧”在南海网抖音平台上得知于有基医生可以问诊的消息后,十分激动。
评论里,有人表达期待,也有人送上祝福。网友“余璐”说:“别抱怨排队太长,老爷子能帮你宝宝治病,也值了。老爷子坐了这么久屁股都疼,腰都动不了,希望你宝宝早日康复。希望全岛的医生都像这位老医生一样好。”此外,网友“紫鸢”说:“老爷子人很好,我在海口的时候,女儿生病都会去找他,今天看到老爷子的视频,祝他身体健康!”
记者了解到,于有基医生的问诊时间已从早上7点半提前到上午7点,上午11点半就结束。12月4日,记者在海口市秀英区金环卫生站看到,于有基医生连续4个半小时没有离开诊室,下班后只匆匆去了趟卫生间。
“我去看了好几次,治疗费不贵,就是等的时间太长了。”“第一次看,他开的药很便宜,爷爷也很亲切。”12月4日上午,记者在金环卫生站外采访了不少市民,有的市民是看了南方都市报、南海网的抖音视频后第一次来看于有基医生,有的则是已经看过于医生很多次了。
“我发现很多高龄医生都在社区看病。”“五指山市一个小诊所的一位大爷也是这样,大家都喜欢找他看,因为他是老医生!”“以前在坡坡村开诊所的有个退休的黄医生,医术也很好,七八十岁了,我发烧就去找他,他开了几块钱的药,就好了!”
谈起身边的“社区好医生”,网友、读者感慨不已,其实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像余有基这样口碑好的医生。
自今日起,新海南客户端、南海湾网、南方都市报启动“社区好医生”搜寻活动,欢迎网友、读者推荐或提供线索,以便我们发掘更多隐藏在社区基层医院的“好医生”,深挖他们的医疗故事、医术、口碑等,为广大群众到基层就医提供指导和参考。
医者仁心,大爱无疆。如果你所在的社区、乡村有这样的好医生,请拨打我们的新闻热线进行举报,或通过南方都市报、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微信公众号、抖音平台等给我们留言。
市民排队并不方便,咨询时间提前了半个小时。
12月4日清晨6点半,海口街头明显变冷,手机温度显示15摄氏度,金环卫生站门前已排起长队,大部分是海口本地人,也有来自澄迈、临高等地的居民。
12月4日早上6点45分,海口市秀英区金环卫生站门前排起长队,等待取号就医。记者曹志摄
4日早上7点前工作人员就到了诊所,比以前提前半小时发号施令。余友吉医生的问诊时间也提前了半小时,从早上7点开始
“有些人抱着孩子排队,不容易,风又太冷,别让病情加重了。”余有吉医生说,他向金环卫生站领导建议,将问诊时间提前半小时,减少市民等候时间,同时尽量多接诊患者。
过去,余有基医生在海口市金顶社区海南农垦金顶实业开发总公司卫生院工作多年。余有基医生说:“以前我早上六点半就去上班了,那时候早上六点多市民就排起了队,他不下来可就不好了,天气又冷,病人在外面等着也不方便。”
为了配合余医生的问诊,护士黄嘉淼也要提前到卫生站拿号。她说:“现在早上起床有点困难,但老人来了,就得早点到,晚上也得早点睡。”
12月4日早上7点,卫生站一开门,黄家庙就发了80多个号,到上午11点,已经取了130个号。当天,余有吉医生一共接诊了71位病人,有的病人拿到号后觉得等不及,就选择找其他医生看病,有的则要等到第二天。
幽默问诊:孩子由哭转为笑
12月4日上午,记者在余佑基的诊所外目睹了余佑基体检的全过程,一些带着泪水进来的孩子,在检查结束后,都露出了笑容走出诊所。
12月4日上午,于有有医生为一名儿童做检查。记者王红旭摄
“一天吃三次,你知道怎么吃吗?”“饭后吃。”“不用,八小时吃一次,不要提前吃。”余由基反复提醒病童家长,不要提前喂药,多喝白开水,两天来看一次医生。
据悉,该母亲带着1岁半的孩子从澄迈来到海口找于医生,希望医生给她开4天的药,但由于来海口不容易,于医生最终只给她开了2天的药。
紧接着,又有一位家长带着一个1岁3个月的小孩进来,小孩还在哭闹。“来,坐这儿,别哭,你咳嗽几天了?”余医生耐心询问,这位家长说,孩子因为咳嗽吃药已经10天了,气管炎还没好。
孩子不停地哭闹,余医生摸了摸孩子的脚底,提醒家长晚上睡觉要给孩子盖好毯子,特别是脚部。没一会儿,孩子就不哭了,还笑了起来,家长觉得很奇怪,“我看到别的医生都在哭,我在这里却在笑。”
“别着急,过两天再来,吃几次就熟悉了。”余医生建议家长每天要给宝宝喂三次奶,不是三餐前,而是每隔8小时喂一次。
“你多大了?叫什么名字?”余医生问。女孩妈妈回答:“3岁3个月,我叫xxx,后面的碗字换成石字,女字。”“碗筷,你吃饭用什么碗筷?”余医生风趣地问,孩子笑着回答:“我有好几个碗。”
会诊过程中,余医生像爷爷一样和患儿家长聊天,告诉他们一些喂养、护理孩子的医学知识。“晚上睡觉要给孩子捂脚,多喝热水,按时适量喂药,不要想起来才喂。如果家里有大人咳嗽,要戴口罩,防止传染给孩子。”
开药更便宜,打针次数更少。家长称“药费便宜了10倍”
记者在现场观察,于医生问诊时很少打针,而是开一些便宜的药,一般够2至4天的用量,费用在10至50元左右。
12月4日上午,于有有医生给孩子开药,共计46元。记者王红旭摄
4日上午,李女士带5岁的孩子来看病。孩子反复干咳已经一个多星期了。李女士说,之前带孩子去别的医院治疗过,开了很多药,还要做雾化,一共花了500多元。孩子虽然有所好转,但进幼儿园两天后又开始咳嗽。这次李女士带孩子来看于医生,“开了46元的药,感觉很便宜,比其他医院便宜10倍。我会回去看看效果,过两天再来复诊。”
带孩子从万宁来看病的李女士也表示,于医生开的药很便宜,只要40元,因为孩子在万宁上学,而父亲在海口工作,所以她会在海口待两天,看完病再回来。
对于廉价药物问题,余由基说:“老百姓挣钱不容易,我们不能‘榨’别人的钱。医生要有职业操守,除了开药,还要告诉病人如何预防疾病,否则,病人会一次次地来,病也好不了。”
因此,在问诊过程中,于医生总是一边看病一边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做好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工作很重要。对于年轻医生,于医生建议:“学好医术,为民着想。”
他是一位印尼归侨,从事临床医学工作50年。
余医生是海南琼海归侨,1960年十几岁时从印尼回到广西南宁,在南宁读初中,后学习中西医,留在广西来宾一家医院工作。
余有基两鬓斑白,心地善良,从事临床医学五十余年,经验丰富,擅长诊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小儿消化不良等儿科常见病,对老年心脑血管病也有丰富的诊治经验。
“我们有时回琼海老家,叔叔在新加坡,我照顾家里。”余友吉说,他1990年就来到海南工作,长期生活在海口。
12月4日上午11点半,余有吉下班了。当天上午4个半小时,他已经看了71个病人。他住在离医院不远的小区里,妻子已经做好晚饭,等着他回家。
金环卫生站护士长黄女士表示,余医生对同事和患者非常热情,为人随和,工作经验多年,患者也对他的治病效果非常认可。针对“每天排队的人很多,有没有考虑过排队取号、改用手机预约挂号”的问题,黄女士表示,社区医院看病的老人很多,老人用手机挂号不方便,所以还是坚持现场排队取号。取号后,市民不用排队,可以等到时间差不多了再来看病。此外,金环卫生站站长肖女士表示,余医生在民间口碑很好,除了附近居民,还有很多患者从外市县找他看病。 卫生站将为于医生做好防护,并为其配备指导护士和药剂师,方便前来就医的群众。
“只要病人需要,我就会尽力。”余有基说,以前他都是上午、下午看病,现在身体吃不消了,只能上午多看病。至于工资,他无所谓,“年纪大了花不了那么多钱,就想着看病人就行。能做的就多做,已经很开心了。”(王洪旭 陈一航)